1242經、1243經:此二經談到待人恭敬與知慚知愧。
對於恭敬與慚愧,我的理解是一個對別人,一個是對自己。對別人我們要常懷恭敬心,去除貢高我慢心,這是大家都曉得的普通道理。當然,這種恭敬有時是出於禮節性的,並非出於內心。所以佛陀說:「當恭敬住,常當繫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這里所強調的,並不僅僅是禮儀上的恭敬去做表面文章,而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顆「恭敬心」。如果對人不是打心眼裡生起恭敬心,卻擺出一幅十分恭敬的模樣,這樣的人就顯得很虛偽,「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對於心懷驕慢的人,我們若用心觀察,還是可以看出他們心中的我慢。因此,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儀具足者,斯有是處」。
與恭敬相應的,則是慚愧。我們常說心懷慚愧,或者說虛懷若谷,這樣的人可謂是「儒子可教」的「可塑之才」。知慚知愧是世間無價寶,被佛陀稱之為「二凈法」,「有二凈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一般我們將慚、愧二字連用,但是二者還是有些差別:「慚」一般是指自己不造罪業,「愧」是教他人不造罪;「慚」是在自己心中感覺羞恥,「愧」是把自己所造之罪向他們披露並為些而羞恥;『慚』為對人之羞恥心,『愧』為對天之羞恥心。如果世間沒有了這兩樣寶貝,會出現什麼後果呢?「假使世間無此二凈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在這里,佛陀將慚愧二字放到了世間尊卑秩序以及宗親倫理的高度上來談論它們的重要性。進一步說,如果我們缺少了慚愧,那必將十分可怕,幾乎就等於陷於混亂,甚至天下大亂。缺失慚愧的人類,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禽獸類動物不知廉恥,有時為了滿足原始野性而拋棄宗親倫理並大肆殺戮,暴露了動物血腥殘忍的一面。但是,當人類沒有了慚愧與恭敬,那麼就會變得比禽獸的無情殺戮更為可怕,因為人類一旦陷入瘋狂,世界也將走至盡頭了。
「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凈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對於出家比丘而言,常懷恭敬心與慚愧心,必成大器!(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