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八)~N 1288經:本經闡說如法布施的福報功德。

  1288經:本經闡說如法布施福報功德

  一位天人說偈而請佛印可,偈為:「慳吝於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我們在行布施之時,往往注重於形式程序的程式化,實際上便是「著相布施」。天人所謂的布施,即注重於心布施。倘若在布施之時,心裡卻十分地捨不得,那布施的功效必將大打折扣。有布施之行卻無布施之心,這本來就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故而天人說「慳吝於心,不能行布施」,甚至反而不如不布施呢!

  佛陀的回答內容涉及面比較廣,可以分為六個小節:

  1、貧窮卻不肯布施。「怖畏不行施,常得不施怖;怖畏於飢渴慳吝從怖生。」我們人人都害怕貧窮,都羨慕大富大貴。若將貧窮視為不肯布施為理由,則無法站得住腳,因為這樣可能會造成新一輪的惡性循環,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為什麼這樣說呢?「此世及他世,常痴飢渴畏,死則不隨死,獨往無資糧。」原因是我們此生貧窮而不布施死後因為沒有布施功德作為資糧,故而下生也必然低賤貧窮,最終使自己越來越迫近於赤貧。

  2、貧窮而知布施。「少財能施者,多財難亦舍;難舍而能舍,是則為難施。」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有些人雖然一貧如洗,可是他們卻知道廣行布施,力所能及地為大眾好事,想方設法幫助他人,替他人排憂解難。相反,有些人大氣粗,卻吝嗇十分,只顧自己揮霍而不顧他人死活。所以佛陀說「難舍而能舍,是則為難施」,自己明明有困難,卻千方百計行布施,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可貴難得啊!

  3、布施如法而行。「無知者不覺,慧者知難知;以法養妻子,少財凈心施。」布施不是傾己所有,要將適當比例的財物留作父母妻子兒女生活、學習費用,在這個基礎上,再儘力去行布施,則更符合佛法精神。從這裡可以看出,佛陀在講行布施時,充分考慮到人己兼利,十分人性化。

  4、布施用途需如法。「百千邪盛會,所獲其福利,比前如法施,十六不及一。」一些人習慣於行布施,但是從不分對象,花錢無數去祭祀,舉行「百千邪盛會」,雖然錢花了很多,卻收效甚微。

  5、財施的來路要正確如法。「打縛惱眾生所得財物,惠施安國土,是名有罪施。」這裡講到了「有罪施」,事實上回答了很多棘手的問題。比如說,有些貪官污吏、暴發戶們到寺院里出手很大方,但是他錢財來源很有問題;一些工廠主對工人百般盤剝,榨取工人的血汗錢(剩餘價值),然後拿著這些很有問題的錢去做功德,雖然也有功德,但是畢竟已經造下了惡業,這便是「有罪施」。

  6、布施平等如法。「方之平等施,稱量所不及,如法不行非,所得財物施,難施而行施,是應賢聖施,所往常獲福,壽終上生天!」平等布施且能恭敬布施,這便是符合於聖賢布施之法。這樣的布施,無論生前歿後,均能獲得無邊的果報。(4.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