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H 1301經:本經敘述當如法親近沙門。

  1301經:本經敘述當如法親近沙門

  在第1301經中天子向佛請教:「善學奧妙說,習近諸沙門;獨一無等侶,正思惟靜默。」大意是欲學甚深微妙之法,就需要親近於各位出家沙門聽聞正法以後,在獨自去思惟其中的奧理。佛陀對此觀點表示認同,回答說:「善學微妙說,習近諸沙門,獨一無等侶,寂默靜諸根。」佛陀在印可的偈頌中,實際上隱含了四正行,即親近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以及法隨法行。親近知識對象雖然並不一定要限定於出家法師(居家亦可),但是出家比丘作為住世三寶之一的僧寶,理應是佛弟子禮敬親近的首選。《華嚴經中說:「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在此經中,普賢菩薩勉勵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慧,應當尋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一方面講到親近知識的重要意義,另方面也談到了以什麼樣的態度親近知識。在本經偈中的親近知識對象,重點是「習近諸沙門」。

  第二是聽聞正法當我們親近了善知識就好像進入寶山之中,總不能空手而歸吧?所以就要向善知識多多請教,把心中的一切疑問迷津請法師開示指點,此便是「聽聞正法」。具體而言,親近知識當具備目的性,即「成就一切智慧」,也就是解脫成佛。如何成就佛道?就要請法師明辨是非善惡,按照法師開示,一步一個腳印地依信、解、行、證的次第修學,方可獲實益。

  第三是如理作意,就是在沙門比丘之處聽聞正法之後,要如理如法地對種種教誨進行認真思惟。「彼由如是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法蘊足論·卷一》)思惟的主要對象是什麼?「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無陰無我,生來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八大人覺經》)。進而思惟四聖諦十二因緣,然後按八正道如實而修。如何修呢?這就佛陀在偈頌中提到的「獨一無等侶,寂默靜諸根」,即尋一處相對安靜的環境,然後摒棄內外一切諸緣,把握住六根門頭,「寂默息諸根」,對世間真理進行如實思惟

  最後一個便是「法隨法行」(或稱法次法向),也就是四諦之中的「道諦」,具體而言便是三十七道品,一般簡化為八支聖道。「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彼於自內所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修習,增上加行。」(《法蘊足論·卷二》)認真思惟之後,認為沙門法師說得很對,很契合自己的實際,那就要依之而修習,並邊修習實踐邊繼續認真思惟,不斷地從實踐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從佛陀的短短四句印可的偈語中,我們深切地體悟到佛法甚深妙義。四正行中的「親近知識」、「聽聞正法」屬於「聞」;「如理作意」屬於「思」;「法隨法行」屬於修。三者合起來,便是「聞思修」三慧。而如果與戒定慧三學相融合,前二正行屬於「戒學」,如理作意屬於「定學」,而法隨法行則可以歸之為「慧學」。二者結合,便是完整的修學次第。(4.2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