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五)~A 一、典尊經

  (卷第五)

一、典尊經

  講法地點羅閱祇耆闍崛山;故事發生地點:忉利天。

  參加人員千二百五十人(這是佛經常見的數字);故事中參加人員:帝釋、四天王等各路諸神。

  所述事件:執樂天的般遮翼子(奏樂神)親聞帝釋天等天神的談話內容後,就向佛稟告,故事以此為始。佛陀聽完其報告後,即對般遮翼子開始說教。佛陀說:記事中之大「典尊」確為過去世的佛陀我本人。佛陀說大典尊雖有大威德,能教化諸弟子,但不及於我現在對諸弟子們的教化(因大典尊雖度很多出家弟子,也為他們開導,惟所說之教,至高只能得生梵天,故不是究竟道)。佛陀現在是為諸弟子們說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隱,令皈涅槃。   

  般遮翼子述說之中的主要內容

  1.述說凈修梵行所得果報:五福(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德);

  2.帝釋天讚歎佛德,對諸天如來的無等法;

  3.說亘於三世,一時只有一佛出現的思想

  4.梵天王化身,五角髻(頭上五角髻)童子之出現於虛空,帝釋天聽如來八無等法(八聖道)。然後童子即說大典尊的故事來歷;

  5.大典尊和梵天相見,說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和梵童子相見,而說世之不凈,以及出家修道等事;

  6.說七大王、七大居士(七位富豪婆羅門)、七百梵志(七百位婆羅門)、四十夫人等,與八萬四千人出家,而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並就大典尊即今釋迦文佛等事,而請教佛陀本生詳是否為實事。

  坦率地說,我對於佛經中述說過去世或者天上地府之類的事情,並不是很感興趣。當然,並不是佛陀給我們講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我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的。然而天上地下之事對於現實人類來說,似乎顯得遙不可及。從另外的角度講,我對於禪家所主張的「地獄天堂存乎一念之間」或者「天堂地府在我們的心中」的說法,表現出更多更濃的興趣,因為這些與我們的現實人生或許距離更近,也更加適合於教導現實的人們去止惡揚善。但是我們從這些貌似神話或傳說之中的故事中,能不能找出一點對現實人生有益內容呢?我想還是我還是把經中的一些關鍵詞找出來,然後再來討論這些問題。

  在經中,我想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關於「典尊」這個名稱。然後,就是圍繞著「典尊」這個人,將整個故事加以層層展開。

(一)關於典尊其人

  在經典所述說的故事中,「典尊」是一位大臣名字(也有可能是一種榮譽稱號),他是過去世一個叫地主大王手下的一位賢臣,相當於宰相之類的領官。當這位地主大王準備入深宮遊戲娛樂之前,把所有國事都託付給了典尊。這位典尊大人並沒有什麼主見,在處理國事之前,都要向他的兒子焰鬘討教,看來焰鬘這個人很不簡單。典尊死後,國家事務便亂了套,無人打理,這位地主大王一下子沒了主意,慌了手腳。但太子(名叫慈悲)雖不諳國事,但是他會用人,於是請把典尊大人兒子焰鬘請出來,協助其處理政務。這位焰鬘不負眾望,做起事情來有條有理,名揚四海,博得一個叫「大典尊」的稱號。

  這位大典尊上台以後,隨即和他父親一樣,擔任了宰相一職(吾今以汝補卿父處,授汝相印)。隨著聲望的提高,他開始為王室的後嗣問題作長遠謀劃。他的意思是,國王已是年邁老朽,還是早點退位,讓太子慈悲早點就位。後來他就找六位朝廷老臣協商此事,準備勸諫國王早點退位,好讓太子及時地繼承大統。六位老臣對此表示同意,大家一起太子那裡去,做太子思想工作太子也表示同意。

  而此事正在加緊謀劃階段,說來也巧,老國王沒多久,就「忽然而崩」。在這裡我要一句閑話——當然我們不能以凡夫之心度古賢之心,也僅是閑話而已。我在想,無論是大典尊,還是六位老臣,以及太子本人,他們都一致想讓國王早點遜位,真正的原因什麼呢我想兩種可能,一種就是經中所記述的「年已朽邁」;而另一種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位老國王長期不問朝政,入深宮吃喝玩樂,從而導致國力衰退,人民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這有點像明朝中期以下的幾個國王,數十年不理朝政,有的大臣皇帝長啥模樣都搞不清,連那些朝中一品大員都難得見皇帝一面,你說國家能好得了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假如這位先王沒有駕崩,而且身體還挺好,如果他不大臣勸諫不願主動遜位,怎麼辦?就好像唐初的唐高祖李淵,起初也是不願下台的,後來李世民發動兵變,不得已才宣告退休,去當太上皇。大約做皇帝滋味很不錯,賴在上面,吆五喝六,美女相擁,反正世間有的東西,他都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弄到手。皇帝當久了,就會動歪心思,各種邪門外道也就出現了,比如像服用丹葯去求長生不老,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甚至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該好好享受一下了,於是放下朝政專營娛樂……漢武帝、唐太宗等皆算是一代明君,可他們的晚年都不理想。經中的這位名叫地主的老國王倒也聰明一是選了一名得力的輔臣,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一是他去世的也很適時宜,要不然的話,像兵諫之類的事情,也將會在這個遠古的國度里上演。

  佛陀在這個故事裡,說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讓我始終琢磨不透。故事接下去的情節是,這位慈悲大王即位以後,把國事也託付給了這位叫焰鬘的宰相,而自己對國家大家並不是很關心,經常「隱處深宮,五欲自娛」。老國王是這樣,新登位的新國王也是這樣,這是什麼原因呢?令人這在搞不明白。而且,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化了,就是新國王登基以後,這位宰相大人跑到六位老臣那裡——佛經中稱之為六剎利大臣對他們說:「你們還記得我們先前所說的話嗎?」

  這個「先前」,就是新國王登基之前;那麼先前他們有什麼約定呢?就是他們曾對當時作為太子慈悲說:「尊設登位,當與我封」——假如我們輔佐你登上國王寶座,前提條件你要分封我們。如何分封呢?就是把國家一分為七,慈悲國王一份,其餘六位剎利大臣各一份,也就是把一個國家分成七個小國,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裂國土的行為。而分裂國土行為的首倡者是誰呢?正是這位叫焰鬘的宰相。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我想自然不會是白乾的,他當然有好處可拿了,那就是兼任其餘六國的宰相也就是說,他一個人,當了七個國家宰相。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國土分好後,這七個國王都毫無例外地「入宮游觀娛樂,時皆以國事付大典尊」。這就等於說,這七個國家的軍政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大典尊一個人的手中。

  這個故事不由得我聯想起我國戰國時代蘇秦蘇秦這個小夥子很有抱負,一心想干點事業出來。這個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誰不想出點名生活得更好一點呢?可是第一次出山並不順利,到最後弄得窮困潦倒,不得已只好回家。回家後被父母臭罵,妻子連正眼都不看他一下,嫂子就更不用說了。這使他精神很受刺激,結果「頭懸樑,錐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發憤讀書,鑽研「周書陰符」,結果大有所成,腰懸六國相印,成為一代著名的縱橫家。

  對於一國分七國,這位慈悲大王態度什麼呢?當宰相與六位耆宿大臣一同去同他談起些事時,他很爽快,二話沒說,便同意了。那麼,諾大的國土一下子分成七份,這就等於現代的行政區域或國家疆界再重定分勘,任務相當艱巨。誰能堪當此任呢?商量的結果,這項工作,還是由焰鬘來主持。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位焰鬘宰相,無論從謀略上還是從膽識上,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

  這位焰鬘大人智慧還相當了得。他處理七國大事,簡直是遊刃有餘,他還有充分的閑暇時間替七大居士們「處分家事」,還能教授七百梵志諷誦經典」,到最後,七位國王都視他「猶若神明」,他簡直成了七個國家的王中之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