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四)~D 六十二種顛倒見

  這就是十六見。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末見而生想之論,而說世間為有想(死後靈性自我的續存),這在於此十六見當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唯有佛陀能夠知道,也是同樣的道理

  又有其餘的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到底是什麼呢?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末見,生起死後無想之論(死後自我靈性已隨之而消滅,已不存在之論),說世間為無想(死後沒有想,沒有我的存在),這種論說都盡入於八見之中,對於末劫末見,生起無想之論,乃在於此八見當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由於什麼事,對於末劫末見,生起無想之論,而說世間並沒有想的繼存,在於八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的呢?   

  有些沙門婆羅門,乃作如是之見,乃作如是之論:「我這生命終了之後,生為有色無想(有形色,而如有靈性的存在),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這生命終了後,生為無色無想(也沒有形色,也沒靈性的繼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有色無色無想(似有形色、似無形色,而無靈性的續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這生命終了之後,生為非有色、非無色、無想(不是有色相也不是沒色相而無靈性之繼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為虛言的。」

  有的說:「我這生命終了之後,生為有邊無想(有邊際而無靈性之續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無邊無想(沒有邊際而無靈性之續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之後,生為有邊、無邊、無想(似為有邊際,也為無邊際,而沒有靈性的續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非有邊非無邊無想(不是有邊際,不是沒有邊際,而沒有靈性的續存),這是實在的,其餘的為虛言的。」

  這就是所謂八種見解。那些沙門婆羅門,由於此而對於末劫末見,生起無想論,說世間為無想(死後沒有靈性自我的存在),這些都盡入於八見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唯佛能知道,也是如是。

  又有其餘的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到底是那些呢?或者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末見,生起非想非非想論(死後靈性自我既非存在,也不是不存在),說此世間為非想非非想,這些都盡入於八見之中,對於末劫末見,作非想非非想之論,說世間為非想非非想,這在於八見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由於什麼事,而對於末劫末見,生起非想非非想論,而說世間為非想非非想,而在於八見中,都是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呢?

  諸沙門婆羅門曾作如是之論,曾作如是之見而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有色非有想非無想(死後會為有色相而不是有想,也不是無想),這是實在的,其餘的為虛言。」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之後,會生為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死後沒有色相,不是有想,也不是無想),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也有色相也沒色相,不是有想,也不是沒有想),這是實在的,其餘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也不是有色相也不是沒有色相,同時也不是有想心,也不是沒有想心),這是實在的,其餘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有邊非有想非無想(死後有邊際,而不是有想心,也不是沒有想心),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死後為沒有邊際,而為是有想心,也不是沒有想心),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有邊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死後為有邊際,也為無邊際,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沒有想),這是實在的,其餘的都是虛言的。」

  有的說:「我此生命終了後,生為非有邊非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死後為不是有邊,也不是沒有邊,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沒有想),這是實在的,其餘都是虛言的。」

  這就是所謂八見。如沙門婆羅門,由於此而對於末劫未見,生起非有想非無想之論,而說世間為非有想非無想,這些都盡入於八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唯佛能知道,也是同樣的道理

  又有其餘的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到底是那些法呢?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未見,生起斷滅之論(死後,認為什麼都沒有的論說),說眾生死後斷滅而沒有殘餘等事,這都盡入於七見當中,對於末劫末見生起斷滅之論,而說眾生死後為斷滅無餘存等事,在於七見當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由於何事,而對於末劫未見生起斷滅之論,而說眾生死後為斷滅無餘等事,在於七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呢?

  有的說:「我的身體乃由四大(地水火風)、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所構成的,而從父母所生出,以乳而哺,而養育,穿衣食物而得以成長,也由摩捫擁護(種種照顧),才能成存的,然而此身是無常的,必定會歸於磨滅的(死後身體生命,都一概斷滅無存)。齊(同)於這種見解的,都名叫斷滅」。

  有的說:「此我不能得以名叫斷滅,我為欲界天而斷滅無餘(這個我,有時不斷滅,是屬於欲界,而食固形之食,而有色的天的他我,然而其身斷滅後,則死後什麼也沒有,這就是我會完全斷滅的),都同樣的是這樣的,都為斷滅。」

  有的說:「在此不是斷滅,我在色界化身,雖諸根都具足,然而斷滅無餘存,就是為斷滅。」(此我雖有時不斷滅,是屬於色界的有形色之身之我,雖然諸根都具備,然而其身斷滅後,則死後什麼也沒有)。

  有的說:「在這里不是斷滅,我在無色界的空處(空無邊處),斷滅(我有雖不斷滅,但是在空無邊處天時,死後什麼都斷滅)。」

  有的說:「此非斷滅(在這里,有時雖不是斷滅),然而我在無色界的識處,會斷滅。」(在識無邊處天,死後一切均為斷滅無存)。

  有的說:「此非斷滅,我無色不用處斷滅。」(在這里,有時不斷滅,然而在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時,我就會斷滅無存)。

  有的說:「此非斷滅,我無色有想無想處斷滅(在這里,有時不斷滅,然而在於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時,會斷滅而無餘存)。

  諸有沙門婆羅門,因此而對於末劫末見,說這些眾生都會斷滅無餘存,在於此七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此范圍。這乃唯有佛陀能夠知道,都同樣為如是之事

  又有其餘的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到底是那些法呢?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末見,認為在於現在世就可以獲得涅槃的論說,說眾生現在有泥洹,其論說都盡入於五見之中。對於末劫未見,說現在有泥洹,這在於五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那些沙門婆羅門,到底是由於什麼事,對於末劫未見,說眾生現在有泥洹之事,在於五見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呢?

  有的說:「我在於現在,有五欲的自恣(賦予自由享受五欲的快樂),這就是我得現在的泥洹。」(認為能具足享受五官感能的快樂,就是我在現世已得最勝的涅槃)。此為第一見。

  有的說:「這是現在的泥洹,並非不是。又有現在的泥洹,為微妙第一,為你所不知,唯有我獨自知道而已:如果我去掉欲貪、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有尋有伺,尋求伺察事理作用的心),由於離而生的喜、樂(遠離諸欲、不善而生歡喜快樂),而入於初禪。」認為這名叫做現在的泥洹。此為第二見。

  有的說:「這是現在的泥洹,並非不是。又有現在的泥洹,為微妙第一,為你所不知,唯有我獨自知道耳:如我滅除有覺、觀(滅尋伺),由內而生之喜,而專心一意,而為無覺、無觀(無俗人之尋求伺察事理之心),由於禪定而生的喜、樂,而入於第二禪。」齊於如是的,都名叫現在的泥洹。此為第三見。

  有的說:「這是現在的泥洹,並非不是。又有現在的泥洹,為微妙第一的,是你所不知道的,唯有我獨自知道耳。如我除去了念,舍棄了喜,而住於樂,護念一心,自知身之安樂,為賢聖所說的,而入於第三禪。」齊於如是的,名叫現在的泥洹。此為第四見。

  有的說:「這就是現在的泥洹,並非不是。現在的泥洹又有微妙第一的,為你所不知道的,唯有我獨自知道耳。如我的樂滅、苦滅,先前已除憂與喜,而為不苦不樂,而護念清凈,而入於第四禪。」此名叫做第一泥洹。此為第五見。

  如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末見,而生起為現在的泥洹,在於此五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唯有佛陀能夠知道,也是如是的。

  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末劫末見,無數種種隨意所說的,在於此四十四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唯有佛陀能知這些諸見處,也是如是的道理。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本劫本見,以及末劫末見之無數的種種隨意所說的,都盡入於六十二見之中。對於本劫本見、末劫未見的無數的種種隨意所說的,在於六十二見當中,都是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唯有如來知道此見處,也是如是的道理。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本劫本見,生起常論而說:「我,以及世間都是常存的。」那些沙門婆羅門對於此,而生智,所謂:異信、異欲、異聞、異緣、異覺、異見、異定、異忍是。都因此而生智的。他們以布現,就名叫做受(感覺),乃至現在的泥洹,也是如是。諸有沙門婆羅門生起常論而說:「世間為常存的。」他們都是由於受緣(感覺之緣),而生起愛(愛欲),生渴愛而不自覺知,而染著於貪愛,而被愛欲所降伏,乃至認為現在為涅槃之事,也是如是。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本劫本見,而生常論而說:「世間是常存的。」他們由於觸緣(感觸之緣)之故,如果離開觸緣而立論的話,就沒有這道理的了,乃至認為現在為泥洹之事,也是如是的。諸有沙門婆羅門對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各各隨著所見而說的,那些都盡入於六十二見之中,各各隨著其所見之說,都盡依於其中,而在於其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於其范圍。猶如巧捕魚的工人,用細目之網,覆在於小池之上那樣,應當要知道!池中的魚族等類,都盡入於網內,沒有逃避之處,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諸沙門婆羅門,也是如是,對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所說的,都盡入於六十二見之中,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范圍。

  以上便為六十二見的詳細內容。而在關於對六十二見的闡述之中,我們似乎覺得有煩瑣,因為有些語句顯得有些重複,使得我們在看的時候,有些摸不出頭腦。其實如果我們依著分類簡表,就可以大體掌握;若再進一步分解,可得出:六十二見的基礎是建立在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之上,每一種陰起四種見,共成二十見;如果在將每一見分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則成六十見;

  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再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則總成六十二見。而前面所說四種見,是說五陰之中,例如拿色來說,若計色大我小,為一見;我在色中,為在我中,為二見;又計離色是我,為三見;又計即色是我,為四見。這就是六十二見的簡單演算法。

  佛陀在列舉出六十見的種種顛倒之見後,指出佛陀不但知道這些不正確的見解,而且早已徹底遠離這些見解,從而為我們展現了佛陀的深奧微妙的大光明之法。佛陀強調,對這種大光明之法生起讚歎,才是佛陀的真正讚歎,其餘的一切讚歎,都是枝末細節的讚歎,不值得欣喜;若是毀謗佛陀甚深光明之法,則是真正對佛陀真正的毀謗,從而落於六十二種邪見之中。這是本經的要旨,也是我們需要深刻體察的地方

以上為第十四卷的主要內容。(2008年10月3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