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後記

漫說《長阿含》後記

  關於長阿含的幾點感慨——

  至此,長達二十二卷的《長阿含經》的讀經隨筆全部完成了

  寫這部篇幅較長的《長阿含》,我著實下了一番功夫,雖然說前後歷經了大約小半年的時間,但總的進度還是挺快的。正常情況下,一天都是好幾千字的速度往下寫。正如此經給我的初步印象,就是經中的很多地方皆有重複;而且,經中有許多地方是一些冗長的描繪,這使得很多讀阿含的人都逐漸失去了當初的那份熱情。尤其是該經的十八卷至二十二卷,裡面基本上沒有故事情節,全部是一些天地萬物乃至一切眾生生起毀滅的一些因緣敘述。這引起敘述,對於當代日益發達的科技來說,似乎在一宇宙觀上顯得有些落伍了。而且,讀到《世記經》,說實話,有時我的腦子裡簡直是一片空白,因為我雖然是一個佛教徒,但是對於人類的起源,乃至這個世界的生成過程,我從心裡面講,似乎並不太認同佛陀的闡述。但是我得承認,我僅僅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凡夫,在很多未知領域裡,我幾乎如同一個嬰兒那般茫然無知。而佛陀是二千多年前的一位大聖者,他覺悟到了宇宙真理。如果我們的生命真有輪迴,如果我們的記憶永不消逝,那麼再過一千年、一萬年,甚至像佛經所說的數千大劫,那麼我們肯定會說:原來這個世界真是像佛陀所說的那樣啊,我們實在是太愚昧無知啦!一切皆有可能古人總是認為月亮上面是神靈的居所,甚至有無數詠嘆月光的詩文。但當有朝一日,若我們搭乘宇宙飛船抵達月球上作短暫旅行時,方才覺知:原來月亮上面空無一人,連一株草一棵樹都毫無蹤影,真是荒涼啊!但是,我們僅憑感性認識,就否定月神的存在?

  這部長阿含,坦率地說,當我全部看完,並且將自己的粗淺感想寫成文字的時候,倘若你問我哪些情節使人最為感動?那麼我將毫不猶豫地說:就是《遊行經》啊!因為在這經典中,使我更直觀更感性接觸到了接近歷史真實釋迦牟尼佛。我深深地為佛陀偉大的人格與堅忍不拔的毅力所折服。佛陀對人世間的洞察是極其深刻的,他能徹底地悟出生死無常以及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十二因緣法,這實在是很了不起呀!我想,大凡生活閱歷尚淺的年青一代,由於他們涉世不長,因此對人世間是非恩怨,很難有一個本質的觀察與思考。就算中國孔子,他的思想主要還是停留在對現實人倫以及治國治家修身層面的思索,對於生死問題,他不去想也不去想,他想的是如何地經世致用;而老子莊子境界,比層面上來講,似乎遠在孔子之上。但是他們也只是停留在養身修性和長老成仙羽化層面對於如何徹底地擺脫生死問題,也沒有作深入的考察。而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他們似乎比老莊又高明許多,他們明確主張人死後天堂或天國,而明確地指出這個世間不凈的、十分糟糕的。但是天國是不是一個究竟理想去處呢?佛教對此的回答是予以斷然否定的。比如說在《世記經》中,佛陀已明確地告訴我們說無論是哪一層,都受因緣生法支配,都有一個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我們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畜牲之所以為畜牲……一切之所以為一切,就是三個東西在裡面起作用,即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三業為善,一切皆為清凈,一切皆可為聖人;相反,三業為惡,那麼就會淪為輪迴眾生,淪為地獄種子。因此人們常說,善惡乃存乎一念之間,凡夫聖人也是存在於一念之間,這話是真實不虛的。

  從上面的一些敘述中,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讀經時,要抓住思想主脈,要抓住它們的核心內容。至於枝葉問題,我們大可不必糾纏不休。比如說上面所說的《世記經》,它對於我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但是它講述的核心,還是歸結到一個內容,就是因緣生滅法。如果把握了這個大方向,那麼其他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另外,我們從看似純理論性的佛典中,還可以隱約考察出古印度社會的原始面貌。除了四種姓制度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婆羅門階層所擁有的種種特權,比如「梵分」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一個較大的村落,就是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它不僅可以免除各種捐稅,而且還可以世襲,這就是婆羅門特權的最好說明;而且,在佛經的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譬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婆羅門階層的腐化與殘暴,懲罰奴隸手段的極端殘酷等等,都可以通過佛經里展現出來。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出,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之間的深刻的甚至是一些不可緩和的階級矛盾武士階層地位的提高,以及商業貿易對於國家前途的重要性,婦女印度社會的地位,關於人倫關係的一些基本准則,等等,我們都可以從佛經中予以細微的考察。

  當然,正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這些則是十分次要的。我們讀經,或者寫讀經心得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考究歷史真相么?是為了獵奇炫耀么?我想這些都不是要點。我們所要明白的是,讀誦經典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明白佛陀所講經法的道理,然後沿著佛陀所指的路徑,去老實學,老實做。因此佛陀在經中講的非常明白:什麼才是真正地供養佛陀呢?就是按照佛陀所講的去實行,去證悟,其他的一切都是枝末,唯有諸法奉行,才是真正的供養才是究竟的供養

  但願我們每一位讀經的人都能做到對佛陀實施真正的供養、究竟的供養

  界定, 2008年11月7日晚,於普陀山佛教協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