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一)~D 四、水喻經

四、水喻經

  說法地點祇樹給孤獨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常卧在於水中乃至 安住於彼岸等七種人,譬喻為世間的行惡不善之法,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層次的人。   

  在這部經中,佛陀再以一系列的譬喻,來說明修行層次。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水中的七種人,第二是岸上的七種人佛陀為什麼用人在水中來比喻我們修行的次第?其實我們稍加思索,便會得出,這個水,便是生死之海,便是煩惱痛苦之水,便是輪回之水它是造成凡夫無明的根源。具體情況,我們到下面接解經文的時候再予分析。

  水中的七種人

  1、第一層次,他常卧於水中;

  2、第二層次,他時而浮出水面,時而又沉入水中;

  3、第三層次,他從水中出來後,就不再沉入水中;

  4、第四層次,他從水中伸出頭來,伸起脖子,在觀察四周的動靜;

  5、第五層次,他觀察一段時間後,開始朝對岸走去

  6、第六層次他在水中經過短暫的行走後,然後就抵達彼岸

  7、第七層次,他抵達彼岸後,覺得岸上無比快樂,就從此在岸上居住,不再下水。

  我們若將上述的七個層次作一連貫,便可得

  ①常卧水中→②時而入水,時而出水→③出水後不再入水→⑤四周觀察→⑥朝岸上走去→⑦岸上安住,永不再入水

  下面是佛陀對以上七種層次進行分析:

  第一種,即常卧水中。那麼為什麼有人常卧於水中呢?因為這些人儘是為那些不善之法所覆蓋,被各種不乾淨的東西染污。這個染污,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世兩世積累的,用現在的話講,它是一種累積效應。中國有句古話,叫「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在念《懺悔文》的時候,總會念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就很能說明問題。因此佛陀對我們說,常卧水中,是「造生死本」,是一切災難苦痛的源泉。

  第二種,出沒無常,即時而出水,時而入水。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佛陀告訴我們,偈這種人,有時候會對佛法生起一點信心也會佛法產生一些信仰,也曾持戒布施,也曾修習過一些善法。但是呢,他卻無法堅持恆久,過不了多久,他就難耐寂寞,道心不再堅固,於是就不再修習善法,轉而繼續沉淪於生死大海之中,隨波逐流不能自拔。直白地說,這種人就是反覆無常,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忽左忽右,道心不堅固。因此佛陀把這種人比喻為時而出水,時而沒水,就好不懂事的小孩子玩游戲一樣,很難調教。

      第三種,是出水後就在不再潛入水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呢?佛陀教導我們,說這些人接觸了佛法後,就開始產生純正人信念,不再隨波流,不再生起退轉而,而是持守善法,在持戒布施多聞以及修習智慧等方面是一個不落。那麼這樣的人世間有沒有呢?有的。因為很多居家信佛居士,就是這種層次的人。他們生活世俗之中,對佛法產生信念,但是由俗務的需要,沒有辦法清凈之處修行,因此只好生活塵世之中,但是他們的頭腦卻是清醒的,不會隨境而轉。這種人其實是很多的,也是屬於難能可貴的層次

  第四種,就是出水後安住,然後作觀察。這裡的觀察,就是修行,就是將佛法貫徹到他們的實踐之中去。那麼如何修行呢?就是修習四聖諦四聖諦不僅是行為的改善,更是心念的徹底改觀。他們能夠知體會並了達一切皆苦。現實之中所謂的那些快樂都是極其短暫的,也是虛幻不實的。他們繼而觀察這些痛苦來源,這些痛苦是如何匯集到一起的;他們觀察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消滅這些苦源,從而離苦得樂;接著,他們了知世間的所有真理,並把這些道理毫無保留地告訴給那些尚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最後,他們消滅了三結,也就是身見、戒禁取見以及疑惑真理三種障礙,而證得須陀洹果。佛陀認為,當處於此層次時,就能夠做到死後生於天上人間,往來七次後,就能夠使所有的痛苦消失殆盡。

  第五,開始朝彼岸行走。這個層次,是建立在第四個階層的基礎之上的。當修習了四聖諦以及滅盡三結之後,這時候他們的一些貪、瞋、痴三毒就已經是極其微薄了,這時候就能證得斯含的果位,也就是二果羅漢

  第六種,渡水後抵達彼岸佛陀認為,這就是相當於三果羅漢

  第七種,就是在彼岸安住,相當於證得羅漢的聖果。

  最後,我們再把這七個層次進行初步的分析:

  被不善之法所覆蓋→②時而信仰,時而覆蓋,反覆無常→③開始產生信念,不再退轉→④開始修習、觀察、思維(初果)→⑤開始向彼岸行走(二果)→⑥到達彼岸(三果)→⑦安住於彼岸(四果阿羅漢)

  (界定,2008年11月18日草就於普陀山佛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