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F 六、伽藍經

六、伽藍

  說法地點拘薩羅國羇舍子村伽藍

  參加人員眾多伽藍族人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游化在於羇舍子村的伽藍伽藍人聽佛的盛名,多來見佛。佛便為他隨喜說法凡夫由貪瞋痴,因習本有,心不厭足,故作十惡業。聖弟子則當離十惡,而行十善,而修四無量心,得四安隱的住處。聽佛說後,大家都皈依三寶

  在一般人的腦際中,「伽藍」一般指僧人所居的園林,後來特指寺院。而此處的「伽藍」,卻是一個種姓的名稱,這讓我破感到意外。這個伽藍族處在什麼地方呢?答案是處於拘薩羅國。拘薩羅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各種宗教派別都擁有各自的勢力范圍。作為國王波斯匿也很崇敬佛陀,因此佛陀在一生之中,主要就是在摩揭陀國和拘薩羅國兩個國度里弘揚佛法

  曾經有一時期佛陀游化於伽藍園,也就伽藍人所修建的林園。這一天,佛陀以及眾比丘一起,到了羇舍子村北去弘法。當大眾行至屍攝惒林中時,佛陀招呼大家休息片刻,然後接著前行。

  而羇舍子村裡所住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伽藍族人。他們老早就得到訊息,知道佛陀今天要經過他們村子旁邊,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宣講佛法。大夥都是歡喜雀躍,認為親聞佛陀說法,實在是因緣殊勝佛陀今天的弘法目標地並不是羇舍子村,而是到該村北部的一個地方,只是需要從該村的旁邊經過。村裡人聽說佛陀等眾正在村南的樹林里休息,都認為機不可失,然後大家相互報訊,然後扶老攜幼,一起朝屍攝惒樹林疾步走來。

  閑話少敘,大家拜見過佛陀後,村民中便有一些善知識,出面向佛陀討教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講的是過去曾經有一些非佛教弟子外道沙門,他們也來到伽藍園宣傳教法。這些人的教法都無一例外地稱頌讚歎他們自己的所知所見,而對他人的所知所見卻大加呰毀。由於各個外道沙門觀點互不相同,結果把伽藍的人都搞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誰是誰非,「我等聞已,便生疑惑」,「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因此他們想就這些問題,當面向佛陀請教,請佛陀予以評判,指點迷津

  那麼佛陀伽藍族所提的這些問題是持何種態度呢?

  佛陀首先明確地對伽藍族的人說:你們不可以生起疑惑。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生起疑惑呢?佛陀的解釋是,一旦生起疑惑,那麼就會生起猶豫。根據佛陀的分析,伽藍族人的疑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否真的有前世後世也就是三世因果輪迴之說;第二,就是我平時所作的業——無論善業還是惡業,是否會遭受到相應的果報。當然,這里重點是指我們所行的惡業,是否會受到罪報。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在沒有獲得「凈智」之前,普通凡夫眾生是無法辨別清楚的。佛陀在解答這些問題之時,重點闡述了我們凡夫製造種種罪業的根源,那就是源於三種因習——與生俱來的習氣毛病那就是無始以來難以根除的三毒——貪、嗔、痴。

  首先,佛陀在談到三毒時,講到了正是由於我們內心處所潛伏的這些劇毒的因素,才使得我們所有的智慧以及覺悟都被其覆蓋了,使我們的內心不再感到厭足,從而才會殺生、去盜取、卻邪淫……去廣行十惡使我們都將邪惡種子深深地埋進我們的罪業里。當業緣成熟的時候,就會遭受到相應的罪報。

  佛陀在談到十惡時,還相應地談到了十善。認為人們只有斷除十惡,廣行十善,那麼才會拋棄邪見,而凈除其心。接著,世尊還引導人們要在十善基礎之上,繼續去修習四無量心,就能夠遠離此欲界,便能為成就道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關於十善和四無量心的相關內容,上面的一些文章已談及,此處就不再展開闡述了。

  在經文的最後,佛陀重點談到了「四安隱住處」。它們分別是:

  1、堅信有此世和他世,有善惡的業報,我得正見相應之業,都受持具足,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往生而至於善處,也就往生天上

  2、如有人否定此世與他世以及否認善惡的業報,而我卻不為所動,不為所毀,能夠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認為此世和他世、善惡報應真實不虛的。

  3、如果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那麼就一定不會再繼續作惡,心中只存有善念,而不生惡念。如此一來,惡業斷除,苦報自消。

4、正因為不再繼續製造出惡業,因而對於世間的種種色相,均能看破放下身心無所怖畏,祥安慈悅,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界定  2008.12.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