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十)~D 四、慚愧經(上)五、慚愧經(下)

四、慚愧經(上)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正念、正智,乃依於正思惟,正思惟則依於信,信乃依於愛敬,愛敬則依於慚愧。如果沒有慚愧的話,就會害愛敬,會害於信,乃至會害解脫涅槃

  有關慚愧的話題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已經談了很多。如果一個人常常懷著一顆慚愧心,那麼他的心境總是平和的,柔軟的,處事等人總是謙和的、低調的。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無慚無愧的話,那麼他會他自己看得很高很大,「天下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他的心裡,肯定是被「貢高我慢」所阻礙淤塞。如果出家比丘喪失了慚愧之心的話,那麼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佛陀在這裡為我們作了精闢而深入的分析。

  佛陀教導弟子們說,作為一名比丘,如果無慚無愧的話,那麼就會損害到他的恭敬心,甚至將他的恭敬心徹底地毀喪掉;如果缺少了一顆恭敬心,那麼就會影響到他的信心信念佛陀進一步教導比丘們:

  「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

  以上都是一種遞進的關係,即「如果沒有a,那麼便會損害b;如果沒有b,那麼就損害c……」如此循環,最後的結果,便是無法證得涅槃之境就會無法超脫輪迴,永遠流轉於六道生死之中。

  接下來,佛陀從正面予以闡述。即如果比丘有慚有愧,那麼便會修習受恭敬之心,最終便會證得涅槃。這些關係同樣可以表述為:「如果有a,那麼便有b;如果有b,那麼就c……」。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慚愧對於我們修習佛法的極端重要性。(09.02.20)

五、慚愧經(下)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比丘

  主講人員舍利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尊者也廣說具慚愧心,乃至得證解脫涅槃真理,並用樹作為譬喻。

  這部慚愧經》的下部,是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對於佛陀講經內容的進一步發揮,即對比丘慚愧重要性的深入認識。在這裡舍利弗用樹來作比喻,把慚愧比喻成要棵樹的樹皮,若一棵大樹的樹皮被剝離掉了,那麼這棵樹再也無法正常生長、開花與結果,甚至連能否存活,都將難以保障。讓我們看看舍利弗是如何看等這個問題的。舍利弗說:

  反面:「猶如有樹,若害外皮,則內皮不成;內皮不成,則莖、干、心、節、枝、葉、華、實皆不得成」;「當知比丘亦復如是,若無慚無愧,便害恭敬……若無解脫,便害涅槃」。

  正面:「猶如有樹,不害外皮,則內皮得成;內皮得成,則莖、干、心、節、枝、葉、華、實皆得成就」;「當知比丘亦復如是,若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09.02.2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