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二十九)~A 一、柔軟經

漫說《中阿含》(二十九)

(卷二十九)

一、柔軟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自述出家以前,在其父王之處過著柔軟生活,後因求離欲離惡之法,遂成就初禪的功行。當時,乃覺悟人生的生、病、老、死的實相,同時也覺悟無怖畏於欲,而得無有想,而行凈梵行

  此處《柔軟經》中的「柔軟」,似乎可以理解為「生活極其舒適」之義。本經採取的是一種追憶的手法,即佛陀對自己出家前所享受的那種優厚生活的一種回憶式的描述。類似的經典其實並不少,我們對釋迦出家情況的了解,大多數都是通過其本為回憶式的口述而獲得,這是撰寫佛陀傳記的主要素材來源之一。那麼,佛陀為什麼要作這些回憶呢?我想佛陀的主要用意,就是他寧願放棄優裕的物質享受而決意出家尋求解決之道,從而說明出家修道是一種世俗王子待遇更加殊勝的最佳生活方式我想是一個比較常規式的理解。佛陀試圖在向弟子以及世人說這樣一個道理世俗物質生活即使再優裕,也無法獲得究竟的解脫,依然為生死病死的輪迴法則的束縛;而剃除鬚髮修道,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能有效地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並能證獲無上的大道(菩提)——從而過上真正的、終極的優裕生活

  對於釋迦佛未出家的一些情況,各種佛傳都有著詳盡的、優美的、文學式的描寫。本人似乎沒有必要步他們的後塵,對經典作些藝術性地加工發揮,而是比較忠實於原典,我想這想更符合我的稟性讓我們來看看經典釋迦佛未出家時,究竟享受著怎樣的待遇:

  總體待遇:為從優遊,從容閑樂,極柔軟來。

  具體待遇:共分為建築、日常生活飲食、花園、侍從等。

  1、建築。主要是宮殿建築,共建了春、夏、冬三種殿堂。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沒有提及秋季,看來印度的秋季特徵並不明顯。一般而言,印度屬典型的熱帶季風型氣候,大部分地區的天氣可分為冷季(12月~次年3月)、熱季(4~6月)、雨季(7-9月)和西南風退卻季(10-11月),此外還有山地、亞熱帶草原、沙漠、熱帶雨林等氣候。7~9月的雨季期間,降雨量達到年降雨量的80%。冬季除北部高山地區經常下雪外,各地氣候溫和涼爽宜人。最冷的1月份,北方平均氣溫為15℃,南部平均氣溫為27℃。夏季從3月份開始,雨水較少,天氣乾燥悶熱,大部分地區氣溫可高達40℃以上,恆河流域中部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區高達49℃。從地理位置上講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屬於印度北方,與當時的摩揭陀國一起,都是土壤肥沃的富庶地區。按理說,印度作為文明古國,無論從文化是從它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方面講,都完全有資格躋身於富國、強國之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長達二千年的分裂割據以及外邦侵佔,使這個佛教發源地的古老國家,迄今仍在貧困線左右徘徊,令人扼腕。

  2、華池。這里指的就是專植蓮華池塘池塘大約就位於三種殿堂的不遠處,數量還不少,所種的蓮華品類繁多。經中記載的主要有四種池,分別種著四種蓮華,分別為青、紅、赤、白四種。大約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植種,做到「常水常華」,並使人日夜看護,防止破壞。

  3、陸華。所謂陸華,就是在蓮池的四周種上一些開著鮮艷花朵樹木,經中列出了七種,我想這只是作為一種代表,用「種種陸華」似乎更藝術化一些。

  4、沐浴。我們知道印度一年四季中大部分的氣候都是悶熱乾燥,酷暑難耐,人生活其中會感到十分地不自在。當然,生活在那裡久了,倒也適應了。我本人對於氣候的適應性非常差。看來人是一種高等級的環境動物,在生理方面與動物界的其他生物並沒有太大差別——閑話扯遠了。正因為受到氣候的影響,所以沐浴作為一種古老習俗,被印度人一直保存至今。大約在酷熱難耐之下,解帶脫衣去河中享受一下清涼,想必是十分愜意的。釋迦太子有四位專門為他沐浴的僕人,他想沐浴時,這四個人隨時恭候。每次沐浴後,還會用「赤旃檀香用塗我身」。用赤旃檀香塗抹身體,這種習俗中國好像沒有聽說過。

  5、衣戴。釋迦太子穿著方面也很講究,不僅布料上乘,款式新穎,而且每次都穿新衣服,換下的衣服基本上不會再穿第二次。經中說「香塗身已,著新繒衣,上下、內外、表裡皆新」,就是這種生活的具體描述。

  6、飲食。在吃飯方面自然出很講究。釋迦太子家裡的是什麼呢自然是五穀之糧,伙食待遇肯定不錯。不過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不僅是凈飯王、悉達多太子,就是王妃公子哥,他們對待下人的態度都還不錯,不像其他主人那般刻薄,甚至是殘忍。從飲食方面講,王宮裡的僕人們所吃的食物,一般是粗面、麥飯、豆羹、姜菜。這在其他人的家裡,是屬於主人吃的食物僕人只能吃些殘羹剩飯,甚至是粗糠。在釋迦太子家裡僕人都可以享受如此的待遇,作為主人釋迦太子就更不消細說了天上飛的珍禽(鴩鳥、鷓鴣),地上走的奇獸(鹿等),都是太子的日常食譜。

  7、娛樂。自然有很多宮娥女婢們陪著,整日嬉戲歌舞,飲酒作樂。經中說「於夏四月升正殿上,無有男子,唯有女妓而自娛樂,初不來下」,樂而忘返。如果太子想外出遊玩,凈飯王就會精選三十名騎馬好手,配有盛大的儀仗隊在前後侍候。

  可以說,凈飯王為了讓他太子過上快樂生活,真是絞盡腦汁,用盡心思。對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追問一下:難道悉達多太子生活的不快樂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對此,我們可以作些適當地分析。第一,想當年悉達多太子生人間時,曾經找過相師相面,說其成年後可能會兩種歸宿,即在俗可以成為轉輪王(統一全印度的英明帝王),在僧可以成就覺道。這二者只能選其一。對於凈飯王來說,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轉輪王,那樣可以光宗耀祖,成為名垂青史的明君,而絕對不希望太子出家去修道——這是比較傳統思想。第二,悉太子生人間後不久,其生母即離世,後來由其姨母摩訶波闍夷提代為撫育。從成長環境方面來講,這自然會對悉達多太子的性格造構形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第三,從各方綜合的資料來看,悉達多太子生性沉默寡言,不喜喧鬧,喜歡沉思。據說他有事沒事時就步到樹下,陷入長久的沉思。第四,從釋迦族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來分析,當時的迦毗羅衛只是一個城邦自治區,所轄區域有限,奉拘薩羅為宗主國。在當時強國林立、戰火紛紜的古印度,生存空間相對狹窄。客觀地說,縱然釋迦太子出家,想成就轉輪聖王的曠世偉業,擺在他面前的道路無疑是曲折而艱難的。第五,當時釋迦族內部是否有相互傾軋行為,不好揣測。但爭奪王位繼承權似乎成為古今宮廷之慣例,釋迦國也未必能夠做到獨善。

  種種跡象表明,釋迦太子對上述問題,對曾作過深入的思索與考量。擺在他面前無非就是在家與出家條路。若在家,自然要承擔起經營國民生計發展的重任;若出家,需要解決什麼問題,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所有這一切,都是他需要思考,並最終作出抉擇的。事實上,釋迦太子在諸多思考中,更傾向於對於生、老、病、死等終極問題的抽象思索。比如說,我們生自何處,死歸何方?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造成生死輪迴關鍵要素是什麼?如何把生死病死的輪迴鏈條徹底斬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們知道,對於這些形而上問題的深入思考,往往就會涉及到生命本源的深層次追問。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答案,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思索,去觀察,去覺悟。看來生活世俗間,要想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是十分困難的。唯一的和最好的選擇,就是出家去修道。

  對於釋迦族來講,對於凈飯王來講,對於耶輸陀羅來講,對於羅睺羅來講,悉達多太子出家,未必是件歡喜事兒,甚至是聲淚俱下,戀戀不捨;然而對於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來說,對於仍流轉於六道輪迴有情來說,對於數以億計的華夏子民來說,世尊舍家修道,卻是一件功垂萬世的大丈夫行為!讓我們試想一想,如果沒有世尊所創立的佛教,當今世界可能將會變成另一番模樣。世尊讓我們懂得了擺脫煩惱的無上法門讓我們可以脫離生死苦海的羈絆,從而離苦得樂,抵達彼岸。因此,我們要由衷地感恩佛陀!最後,讓我們共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09年6月14日,界定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