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十)~C 三、優婆塞經

三、優婆塞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舍利弗、給孤獨等五百位優婆塞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如優婆塞能善護五戒,以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等四增上心的話,就能在於現法樂居,而得證果。

  居家學佛應持守五戒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五個戒條,因此這部《優婆塞經》在教理方面,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部經中,佛陀舍利弗、給孤獨居士以及五百位大優婆塞,詳細講解了持守五戒的種種利益,並在五戒基礎上,繼續修習四增上心,就會證得須陀洹的果位。

  經中所述事件,發生在舍衛國的勝林給孤獨園(祇園精舍)。有一天,須達長者率領著眾多的優婆塞(居家學佛的男士),拜訪舍利尊者舍利自然為他們講了一番佛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舍利弗就帶領著眾多居士們,一起前往佛陀那裡,聆聽佛陀的教誨。

  佛陀大家都落座以後,就給大家講開示。從字面上理解,佛陀似乎是講給舍利弗一個人聽的,實際上佛陀所針對的對象,卻是在座的五百位大居士佛陀舍利弗說:「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弟子善護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舍梨子!汝當記別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洹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

  我們看了上面這段經文之後,可知這幾句話,具有提納挈領的總結意義。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只要勤修五戒與四增上心,那麼與三惡道是徹底絕緣了,必然會獲得須陀洹的果位。

  一、五戒

  關於五戒內容,大家都很熟悉,無外乎就是戒殺、戒不與取(盜)、戒邪淫、戒妄言以及戒飲酒。然而,我們對五戒的理解有時過於簡單化,有些道理我們未必領會全面。在這里我覺得是有必要將居士五戒再作些簡單地闡解。

  1、戒殺生。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戒殺生似乎就是不去奪取眾生的性命。當然,這樣的理解也並沒有錯,但不準確。經文中對此的定義是:「離殺、斷殺,棄除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昆蟲,彼於殺生凈除其心。」這句話包含了好幾層意義。不殺生僅僅是「離殺」和「斷殺」,而且還需要「棄除刀杖」,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戒殺生」。其次,戒殺生更需要從心理上去完成,要有慈悲心,更要從心理上去戒除殺生,做到「凈除其心」。事實上這些都很難做到,需要我用心去細細體味。

  2、戒不與取。「不與取」的意思就是沒有告白人家,並且沒有經過人家同意,就把人家東西拿走。不與而取,等於偷盜。有時候,即使人家勉強同意,也盡量不要拿人家東西;一定要人家高高興興,心甘心願,此謂「樂於與取」。不僅如此,還要做到「常好布施,勸喜無吝,不望其報」,這個就不容易做到。尤其是「不望其報」,在佛教上,此為「無相布施」,不著相事實上大多數人布施都是希望有所回報的。另外,而且還要「凈除其心」,即連偷盜之心都沒有,看來標準也不低。

  3、戒邪淫。其實比丘居士基本上都同持五戒,二者的唯一區別是:比丘持淫戒,居士邪淫戒。佛陀對於邪淫的定義為:「彼或有父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有鞭罰恐怖,及有名雇賃至華鬘親」,這里帶有強迫的意味,包括一些低級趣味的猥褻下流行為。在這里,主要是針對於男性。那麼,如果是雙方自願的私通行為,算不算邪淫呢?雖然此經中對此沒有明確,但是應該將其納入邪淫的范圍。一般而言,與配偶以外的女性(或男性)的性行為,都可納入邪淫范疇。當然,雖是配偶之間的性行為,但行於不適當的時間、場所以及方法等,亦屬邪淫(事實上它們很難界定清楚)。另外,像有些國家(比如說古代和當代的一些阿拉國家)實行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以及頻繁的重婚現象,算不算邪淫對於這些,我倒是頗為困惑的。

  4、戒妄言妄言是說假話、大話、空話。作為佛弟子,一定要「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同時還要「彼於妄言凈除其心」。有人或許會問:方便妄語算不算犯戒?嚴格地說,當然也是犯戒。但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主要看其初衷如何,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為了大家利益。這些例子很多,在這里不多贅述。

  5、戒飲酒。在此經中,佛陀對於戒飲酒並沒有作詳細說明。然依《四分律》卷十六所載,佛陀曾說飲酒共有十過,比如顏色難看、少力、眼視不明、現嗔恚之相、壞田業資之法、增致疾病、益斗訟、惡名流布、智慧減少、死墮三惡道等,稱為飲酒十過。

  二、四增上心

  四增上心分別是:念如來(佛)、念法、念眾(僧)、念戒,即「四念」。具體內容為:

  1、念如來(佛)。這里的「念」,與我平常意義所說的口中「念佛」不大一樣。在這里是指世尊表示歸敬、禮拜、贊嘆、憶念之意。由憶念佛功德,能使貪嗔痴不起,可生於天上,得入涅槃

  2、念法。所謂念法,就是想念清凈之法,離二邊,滅煩惱,斷愛欲,令無垢無礙。經中對此描述道:「世尊說法,必至究竟,無煩無熱,常有不移動。」就是說佛陀所說之法,如果善加持奉守護,我們就可以無有煩惱,就一定能夠抵達光明彼岸

  3、念眾(僧)。為什麼要念僧?經中說:「如來聖眾(比丘弟子)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順行如法,彼眾實有阿羅訶……是謂四又八輩。諸如來成就屍賴(戒),成就三昧(定),成就般若(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就是說如來的聖弟子們(即比丘眾)能夠住持佛法,能夠成就聖果,能夠成就五分法身,因此他們都是值得敬重的,值得供養的。在這里,有兩個名詞需要說明,一是「四雙八輩」,它們是聲聞依其修行的淺深而分四階果位及其向道,分別為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共四對八種。二是五分法身,就是上面所說五種成就,即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次第歷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

  4、念屍賴(戒)。經中說:「此屍賴不缺不穿(沒有紕漏),無穢無濁,住如地不虛妄,聖所稱譽,具善受持。」就是說佛陀所制戒律,本身沒有絲毫的毛病與瑕玼。如果時常憶念戒行功德,便能止息諸惡,而成就聖道。

  在談到四增上心時,佛陀都反覆強調說,如果時常懷此四念,那麼,「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戚亦復得滅」、「心靜得喜」。

  最後,佛陀一再對舍利弗說:「若汝知白衣弟子善護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舍梨子!汝記別白衣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

  由此看來,居士奉持五戒四增上心,其功德是何等的殊勝!(09.06.2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