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四十)~D 四、阿蘭那經

四、阿蘭那經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

  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諸比丘集坐在講堂,共論人命極短,宜於力行善事佛陀以凈天耳聽聞後,往而讚許他們。並述過去世為阿蘭那梵志時,出家學道,為諸弟子人命無常迅速之法,以及梵世法,然而都不究竟。今世如來,乃饒益多人,所說之法為究竟,已得脫一切苦惱。

  我們人類生命是極其短暫的,我們在佛經中也時常見到佛陀由衷發出「人生不過百年」的感慨。人生既然不會超過百年(當然也有活過100歲以上的,但極少見),那麼在極其短暫的百年之內,我們又能做什麼呢?我們似乎可以大略地測算一下:從出生那天起,到二十歲左右,想要有所作為,恐怕有相當的難度;然而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有些人還要繼續讀書,要讀研,要考博,不到三十歲,想做點事情恐怕有點難度。三十歲以後,一方面要找工作,攢錢買房娶妻生子。等到家族事業兩豐收的時候,也就進入了不惑之年。到六十歲時,人的體力和精力都開始走下坡路。就是說人生雖然百年,但是真正能夠讓自己有時間有精力去幹事業時間,加起來也不二十年。如此說來,人生變得更加短暫。

  那麼,在極其有取的光陰內,做些什麼事才是最有意義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回答。那麼作為佛陀弟子——比丘們是如何回答的?讓我們來看一看:

  「諸賢!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於法行、於義行、於善行、於妙行,無為無求。」

  在有限的生命內,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呢?比丘們認為要多做好事善事,多修梵行。可是當下的情形卻是兩回事,大家都不梵行不作善事,基本上都是碌碌無為之輩。現實情況也正如諸比丘所說的這樣。

  佛陀在遠處的靜室里,他以天耳聽到了比丘們的議論,心裡很是歡喜,心想弟子們能夠領悟到這些,說明他們已經知道了光陰的寶貴,這已是很不簡單的啦!於是佛陀來到講堂,對弟子們是大為贊賞:「善哉善載!各位比丘,你們有此議論,真是難得!因為我觀點與你們是完全一致的。」佛陀開始講起了他在過去世的一段因緣

  在很久的過去世,人們的標准歲數是八萬歲,活不到這個歲數,那就短命那時候人們不僅壽命長,而且生活快樂疾病也很少。那個時候出現了一位轉輪王,叫拘牢婆,很有智慧和本領。他的手下有一位梵志,叫那蘭那長者。這位長者血統純正,博聞總持,學富五車,手下據說有「無量百千摩納磨(年青婆羅門)」跟隨他學習經典教理。他很講修持,沒事時便獨住靜處,燕坐思惟他在思惟什麼呢?便是思惟與上述比丘們所議論的內容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人就開始幹壞事了,不過比現在的人要好得多——總的來說,那時的人思想比較單純,再說有那些聖人們的悉心指導,壞也壞不到哪兒去。那麼如何才能改變當前這種人們不喜事善行狀況呢?於是這位阿蘭那先生準備選擇出家去修道。於是他把這種想法告訴了他的弟子們:「我現在準備剃除鬚髮袈裟衣去舍家學道,你們意下如何?」

  他的弟子們說:「老師,你的選擇無疑是極其高明的,在這個世道,出家修道將是最佳的抉擇。我們都跟隨你一起出家吧!」於是這位阿蘭那便順利出家,然後以他為導師,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僧團。作為導師,他經常為弟子們講經說法——好像這位阿蘭那先生出家後並沒有皈依某位導師,而是無師自通,這有點類似於佛教中的聖位之一——辟支佛(緣覺、獨覺尊者)。阿蘭那尊者弟子說法內容,主要可以歸納為人生苦短,人生無常諸法無我,並尋求最終的涅槃之道他對弟子說了種種譬喻之語——

  1、人命猶如朝露滴在草上,日出則消,暫有不久。而人命則如朝露,樂少苦多,有大災患。曹操的《短歌行》亦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名

  2、人命「如夢幻泡影」,即猶大雨時,滴水成泡,或生或滅,極為短暫。

  3、人命如杖,投水出速——就好像將一根手杖扔到水中,手杖很快就會浮出水面,形容時間的短暫。

  4、人命如新瓦盂,水漬速燥,猶新瓦盂,把風水出速,著風熱中,乾燥至速——就好像新買的瓦盂(盛飯用),將之投入水中,很快便會飄浮出水面;而將它放到風熱之處,很快便會乾燥。

  5、人命如肉消,猶如小段肉著大釜水中,下熾燃火,速得消盡。

  6、人命如賊,縛送標下殺,猶如將捆綁著的賊人押赴刑場殺頭,隨其舉足,步步趣死。就是說,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又向死亡的刑場步步迫近。

  7、人命如牽牛殺,猶如屠兒牽牛殺之,隨其舉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盡。

  8、人命如機織訖,猶如機織,隨其行緯,近成近訖——我們生命就好像織布機上的布匹,待布織好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也將宣告終結。

  9、人命如駛水流,猶如山水,瀑漲流疾,多有所漂,水流速駛,無須臾停——人生就像疾馳而去的山澗之水,一去不回頭。故孔子說:「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而人壽行速,去無一時住。

  10、人命如暗杖投地,猶如夜暗以杖投地,無法把握自己究竟是墮於凈處,還是墮於不凈之處(意指死後去處)。而眾生無明所覆,為愛所系,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餓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間。

  那麼,面對短促的人生以及無法把握的命運,這位阿蘭那尊師是如何修持的呢?

  1、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生活具,不起貪伺。對於嗔恚、睡眠、掉悔、疑惑煩惱,都能做到凈除其心

  2、努力修習慈、悲、喜、拾四無量心——此為升天之法。四無量心又稱四梵室,為梵天所應具備的德行

  3、並不以上升梵天為終極目標,再次廣修自利利他之法。「我於爾時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憫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因為梵天之法雖說可以獲得很快樂,然並不能脫離一切苦患。因此,這位阿蘭那尊師的奮鬥目標,就是成就無上佛道。不僅他自己最終成就佛道,而且他還教導他的弟子們也努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那麼,這位阿蘭那尊者為誰?昔世的釋迦牟尼佛也!(09.07.2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