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四)~B 二、分別大業經(171)

二、分別大業經(171)

  說法地點:王舍城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哺羅陀子外道、三彌提、摩訶周那、阿難等人

  大意:本經敘述外道哺羅陀平,向尊者三彌提說他曾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為之虛妄,唯有意業為真諦。或者有禪定比丘入其禪定的話,就無所覺。」三彌提乃斥其為誣謗,並不是佛言。尊者大周那聽後,盡告阿難,並同往問佛。佛一一為他們宣說。

  這部經中所講的,實際上就是關於因果報應問題。有些人因果理解簡單化、機械化,然而並不符合佛陀的本意。我們當代人就更不用說了,既使是原始佛教時期那些經常親近佛陀的大比丘,也無法把握因果律真諦

  有一位叫三彌提的尊者,在王舍城郊外的樹林中搭建了一間草舍,住在裡面潛心於修行有一天,一位叫哺羅陀子外道遊行於此處,他拜會了三彌提,他對三彌提說:

  「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哺羅陀子外道的意思是說,他親自從佛陀面前聽聞:身與口二業都是真實的,虛妄的;而只有意業才為真諦。另外,有一禪定,如果比丘入其禪定的話,就會專註禪定之中,不再會有感於其他的事物

  這種話對不對呢?三彌提明確表示反對:「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那麼世尊是什麼說的呢?三彌提說:「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三彌提的意思是在說:哺羅陀子你不可以這麼說,你這樣說是在誣謗世尊世尊對我們說:如果是故意造業,那麼以後肯定會受到報應;如果不是故意造業,就不定會受到報應

  但是哺羅陀子並不同意三彌提的觀點他說自己是親耳從佛前聽聞,豈能有錯?在二者相執不下的時候,哺羅陀子就問三彌提:「按你這麼說,如果是故意造業,就會受到報應。那麼,當會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未及三彌提回答,他又問道:「三彌提,你出家學道幾年了?」

  三彌提說:「不出家未久,也就是三年而已。」

  此時,哺羅陀子不再與三彌提爭辯了,他心想:剛出家三年的年青比丘,就開始如此偏袒他的導師,更何況那些出家年數多的長老比丘呢?還不是趁早離開吧。於是他一聲不吭,站起身來揚長而去

  三彌提與哺羅陀子之間所爭辯之事,被住在不遠處的摩訶周那聽到了。估計他也不清究竟哪個說法正確,於是他就將爭辯的內容告訴了阿難。看來阿難也摸不著頭腦,於是就與摩訶周那一起,前去佛陀之處討教。

  當佛陀聽了阿難的匯報之後,便說:「這個三彌提比丘,真是痴人無道。」於是佛陀評價道,這個哺陀陀子外道,沒有把話講清楚,「問事不定」,斷章取義。因為每種回答,都要具體的說法語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當然是不對的。而三彌提比丘呢,則把話說得過於絕對了。

  此時,阿難佛說:「世尊!若三彌提比丘因此事說:所有覺者進苦,當何咎耶?」在這裡,阿難是借著三彌提的語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即「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那麼這種觀點對不對?

  佛陀此時便對在場的比丘說:「你們看看,連我們的阿難比丘也開始犯糊塗了!」

  我們再回過頭看看哺羅陀子的說詞:「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佛陀對此的分析是,實際上哺陀羅外道在請教有關三覺(即三受)的問題,即樂覺、苦覺和不苦不樂覺。對於這個問題,三彌提的正確回答應該是:

  「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就是說,如果故意造樂業(苦業、不苦不樂業)的話,並且用身口意三種方式去完成的話,那麼就會受到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世尊說,如果當時三彌提這樣回答,那麼哺羅陀子外道便會連正眼也不敢看三彌提,更不敢問其他問題了。

  接下來,佛陀具體談到了有關「業」的話題——

  1、「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2、「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

  3、「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

  4、「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佛陀事實上所列的因果報應四種類型。我們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但是佛陀並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對因果律的機械理解,比如說:

  第一種,有的人活著干盡壞事死後卻得到了好報(生善處天);

  第二種有的人一輩子盡做好事死後卻墮入地獄之中;

  第三種有的人活著時盡做壞事死後墮入地獄之中;

  第四種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儘是行善,死後得生善處。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都是認可於第三種和第四種情形,而對第一、第二種很不理解。有的人一輩子心腸好,盡做善事,本人也很努力,可是一輩子儘是受苦,事事不如意;而有的貪官污吏、市井惡棍壞事做絕,卻一生衣食無憂,吃香的喝辣的,過得很滋潤。於是很多人想不通了,開始怨天尤人,認為蒼天無眼,世道不公。其實蒼天有眼,世道也很公平,只是我們肉眼凡胎,瞧不出個究竟來而已。

  對於以上四種情形佛陀說:

  第一,有的人活著是五戒全犯,可是死後得生善處。用天眼去觀察所得出的結論是:原來此人還沒有遭到報應,他以前所修的善業還沒有享受完。

  第二,有的人一生嚴持五戒死後卻墮入惡處。用天眼觀察的結論是:此原來該受的惡報,卻沒有報盡。

  第三,如有人屢犯五戒死後轉生地獄中。用天眼觀察的結論是:此人惡報已至,無法逃脫應得的報應

  第四,如有人畢生持守五戒死後投生善處天上。用天眼觀察的結果是:此人福報因緣已經成熟這是他應得的善報。

  佛陀在這告訴我們,因果律實際上是十分復雜的,決不是我想像中的那般簡單因果既有連續性(比如現世現報),也有非連續性的一面(比如惡人好報善人惡報)。但是,若將之放在大三世因果方面來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則不是會錯的。因此我們往往在後面又加上兩句,叫「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樣理解才是正確的。

  對於上述的四種情況佛陀作了詳細的分析,並列舉了種種為他同意的或為他不同意的種種見解。並且,佛陀對於以上的四種情況為我們作了正確的分析:

  第一種,不持五戒卻上生於善處。佛陀說,造成這種原因在於後報業的緣故,即來生不一定隨報惡業,故作惡後,可能會得生善處。當然還有一情況,就是此人雖說一生為惡,但在臨死之時,卻心生善念,這種心所與正見相應。因此中國佛教凈土宗注重「臨命終時,一心不亂」。

  第二種有的人持守五戒,卻死後墮入地獄。這裡面的情況同樣復雜,只能用後報業來解釋。當然,有的人一生行善,臨死之前卻動了邪惡念頭,如此一來照樣會下地獄

  第三,有的人一生幹壞事死後墮入地獄。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就是他一生幹壞事報應也有可能是前一世幹壞事報應;當然也有可能是臨命終時仍是惡心不改所致。

  第四,有的人一生為善死後上生天界。同樣,我們也不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今生為善的應得善報,也有可能是往昔世所積善行的結果。自然也不排除其直至命終之時,依然保持善念,與正見相應的緣故

  最後,佛陀用果實是否成熟來形容因果報應問題:

  1、有的看上去熟透了,實際上並沒有熟透;

  2、有的看上去沒熟,實際上卻熟透了;

  3、有的看上去沒熟,實際上就是沒熟透;

  4、有的看上去熟了,實際上就是熟了。

  (09.08.1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