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訶提經(214)

  三、鞞訶提經(214)

  主講人員阿難尊者

  參加人員波斯匿王

  經中大意:本經為阿難者與波斯匿王的對話錄。國王聽後歡喜讚歎,布施阿難鞞訶提衣。

  前面一部《法庄嚴經》(213經),實際上是由波斯匿王贊頌佛法殊勝文章,因此與其說是佛說」,還不如稱之為「波斯匿王說」。而這部《鞞訶提經》,是佛陀侍者阿難尊者波斯匿王的對話錄。關於此經的經題,即「鞞訶提」,是一件貴重衣服名字,據說是國外進口(所謂的「國外」,也是相對於拘薩羅國而言,據說是摩揭陀國所贈送,實際上還是古印度自產),十分珍貴,波斯匿王不會輕易送人,由此可見阿難波斯斯匿王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話說阿難有一帶著一位比丘,從祇園精捨出發,前往東園鹿子母堂辦事。待事情辦妥之後,二人便開始往回趕。當他們走到半道的時候,迎面正好遇到波斯匿王乘著一頭大象,與大臣一起「俱出舍衛城」。從方位上看,祇園精舍應該位於舍衛城的近郊,而鹿子母堂在舍衛城的東面,距舍衛城大約步行半日路程的樣子波斯匿王出城做什麼呢?原來他是到阿夷羅婆提河(五大河之一)去巡勝出遊。

  阿難見到迎面遙見國王朝著他們走來,覺得還是避開一下為妥,於是便於隨從比丘「道避至一樹下」。但是國王眼力不錯,看到了阿難——因為他對阿難很熟悉啊,打老遠他一眼就認出來了。於是他對手下臣子說:「你們趕緊去請阿難尊者過來一敘。」

  波斯匿王問阿難道:「阿難!從何處來?欲至何處?」

  阿難答道:「大王!我從東園鹿子母堂來,欲至勝林給孤獨園。」

  國王道:「阿難!若於勝林無急事者,可共往至阿夷羅婆提河。」就是說假如阿難你沒什麼要緊事,就陪我去阿夷羅婆提河那裡走走吧。

  阿難不好回絕,便「默然而受」。到了目的地之後,國王便把墊在大象身上的鞍韉取下來鋪於地上,請阿難坐在上面。阿難有些誠惶誠恐——國王的專用御坐具,出家人怎麼好隨意去享用呢?因此阿難趕緊說:「止!止!大王!但心靜足。」意思是說,我阿難若真的坐在象韉之上,會於心難安的,因此萬萬使不得。

  波斯匿王對阿難挺尊重,也挺客氣。他再三請阿難坐到象韉上去,但阿難執意不肯。阿難於是拿出他自己隨身所帶的坐具鋪在地上,然後坐上去。波斯匿王見此,也沒有再堅持。於是大家分別落座,然後進行談話——當然,所談內容無外乎就是佛陀佛法以及僧團(三寶),波斯匿王都佛法還是蠻內行的。下面是談話的主要內容——

  (一)世間那些令人憎惡之行,為如來不為

  王問:「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所憎惡耶?」——如來做那些令世人憎惡的事情嗎?

  難答:「如來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余世間所憎惡也。」

  王問:「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余世間所憎惡耶?」

  難答:「如來終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余世間所憎惡也。」

  (二)何謂不善身行,以及身行之災患。

  王問:「雲何為不善身行耶?」

  難答:「謂身行有罪。」

  王問:「雲何身行有罪耶?」

  難答:「謂行身行,智者所憎惡。」

  王問:「雲智者所憎惡耶?」

  阿難這一問題的回答,可分為四個方面:

  1、「謂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滅智慧、惡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

  2、「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亦不知如真」;

  3、「可行法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可受法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可斷法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而成就」;

  4、如此一來,「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結論:以上即為智者所憎惡之法,「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王問:「如來何故終不行此法耶?」——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如來不行這些惡法呢?

  難答:因為如來已經「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痴,痴已盡」;並且,如來已經「斷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之故

  (三)詳列如來是如何行善之身行。

  王問:「雲何善身行耶?」

  難答:「謂身行無罪。」

  王問:「雲何身行無罪耶?」

  難答:「謂行身行,智者所不憎惡。」

  王問:「雲何智者所不憎惡?」

  阿難這個問題的回答,與上述的「智者所憎惡法」正好相反,便是智者所不憎惡,即:

  1、「謂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覺慧、不惡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覺,趣至涅槃。」

  2、「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

  3、「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而不斷」;「可成就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

  4、如此這般,便使「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王問:「如來何故必行此法耶?」

  難答:「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痴、痴已盡。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之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御、順御,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波斯匿王聽了阿難的一番回答,很是開心,於是他便贈送阿難一個「鞞訶提」衣:

  「我拘薩羅家有一衣,名鞞訶提,彼第一,王以傘柄孔中盛送來為信。阿難!若拘薩羅家有劫貝(綿衣)諸衣者,此鞞訶提於諸衣中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此鞞訶提衣長十六肘,廣八肘,我此鞞訶提衣,今為法故布施阿難阿難!當作三衣,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得福。」

  阿難見狀,便一個勁地推辭:「止!止!大王!但心靜足,自有三衣,謂我所受。」意思是說大王您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東西我是萬萬收不得的。我已經有了三衣了,怎麼能再起貪心呢?

  波斯匿王見阿難不肯收,便說:「阿難,你就不要客氣了。你拿了這件衣服,再把你原來的那些衣服(三衣)布施給別人,不就兩全齊美了嘛!你穿上這件鞞訶提衣,我相信會給我們拘薩羅國帶來好運的!」

  阿難此時十分為難,但是他波斯匿王以國家名義贈送給他衣服,若一再推辭下去的話,場面就會出現僵局。但是他深知「龍顏」不可觸犯,否則稍有不慎就會招惹麻煩。於是他只好「默然而受」,然後與波斯匿王作別,返回祇園精舍

  阿難回到精舍,面見佛陀,將見到波斯匿王並與之交談的前後經過,一一向佛陀匯報。阿難佛陀說:「世尊!此鞞訶提衣,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為法布施我,願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上,令拘薩羅家長夜得增益福。」

  佛陀沒有拒絕,他「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然後讓阿難將如何答覆波斯匿王所提問題,詳細加以介紹。待阿難述說完畢,佛陀為之印可,說回答得完全正確,沒有什麼過失

  最後有一個細節需要我們留意,即佛陀「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表示為波斯匿王家族增福增益,這倒是古印度一個特有的風俗習慣,在中國好像從來沒聽說過。其實在《法庄嚴經》中也有一個關於睡姿的細節,即睡覺時頭之所向,即表示自己所尊敬的方位。比如說佛居南方,信奉者睡覺時往往將頭也置於佛居的方向,以示敬奉;而若將雙腳對著佛陀,則表示不敬。這些細節看似小事,然而正是從這些細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那個時代信息。因此,讀經不僅要把握大義,也要注意細微之處。如此這般,我們方可事半功倍,所獲甚多。(09/10/13/ 界定,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