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正念,使浮躁遠離 五、從內觀到禪宗

五、從內觀到禪宗

   佛,就是覺者,意味著生命的徹底覺醒。反過來說,眾生就是迷者,是處在顛倒迷惑的狀態。但我們不必氣餒,因為佛陀已經告訴我們轉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現在這世間的最大貢獻,就是發現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具有自救的能力
   這個覺悟潛質就是佛性禪宗正是立足於這樣一個見地,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直指,就是通過特定手段,幫助學人以最直接的方法去體認心靈內在的覺悟本性,從而完成生命自我解脫。這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悟此心,直了成佛。」每個人都具有本來清凈無垢無染的菩提自性,只要體認到這個覺悟本性,我們在生命的某個層面就與佛菩薩無二無別了。
   也正因為方法直接,手段猛利,所以禪宗學人根器要求很高,必須上根利智方可。所謂上根利智,就是心靈塵垢很薄。只有這樣,才能在善知識的點撥下直接契入,徹見本心。如果把覺性比做陽光,那麼塵垢就像遮蔽陽光的雲層。如果雲層太厚,就會遮天蔽日,使陽光難以照射出來。同樣,我們雖然具有覺悟本性,但因為煩惱深厚,塵垢重重,所以慧光也無法顯現。
   禪宗在唐宋時期大德輩出,盛極一時。有記載的開悟者達數千人,但宋以後卻逐漸衰落。原因雖然很多,但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大善知識越來越少,二是學人根機每況愈下。很多人雖然喜歡禪宗,但多半都流於口頭禪,能依禪宗見地著手修行者為數不多,相契者更是寥寥無幾
   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現狀,同時也看到,南傳的內觀正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它和禪宗有某些相通之處;另一方面,操作起來較為容易。可以說,我們只要用心去做都是可以修起來的。所以,「觀自在禪修營」的定位,既有內觀的觀,也有禪宗的禪;既有觀照般若層面又有實相般若層面
   有因緣來參加這樣一個禪修活動,非常難得。希望大家在這幾天之內放下萬緣,不論在座上還是座下都要保持觀照,精進努力。禪是無所不在的,是超越任何形式的。打坐修行,吃飯是修行,走路也是修行。我們要把每件事都作為禪修的所緣,作為培養覺知力的所緣,時時提起正念,安住當下。讓每一分都不要空過,讓每一秒都了了分明
   大家在社會都很忙,能夠請七天假,想必大不容易。而寺院組織這樣一次活動,也要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希望大家珍因緣,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現在社會佛學已成為熱門,也舉辦了很多與佛學有關的課程,收費很高。有些人可能覺得交了錢會比較珍惜,會比較用心。但作為寺院來說,我們是以成就大眾目的。大家能在七天的活動中有所收獲,才是我們最高興的事。從另一方面來說,你們惟有認真修行,才不辜負護持你們前來禪修的家人同事,以及為大家創造禪修環境道場,為大家提供各項服務的義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