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師: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圓融篇)

海法師智悲答疑(圓融篇)

目錄

  1、我是一個jdj徒,因為這里的管理常常邀請我來聽經聞法,就來了。第一次來聽聞佛法,很歡喜,請問可以接受jdj徒學佛嗎?

  2、我的同修學佛三年卻對tzj有興趣,每天去聽課,我不知道如何勸她。請師父慈悲開示

  3、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4、有人說顯宗是菩薩乘,密宗是佛乘,此說若對,密宗就是高於顯宗的最殊勝最究竟的法門,是這樣嗎?請上師慈悲開示

  5、顯宗和密宗關係什麼呢密宗和《首楞嚴經》是什麼關係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6、如何把佛法理論和實踐行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請師父慈悲開示

  7、多聞修行兩者之間怎麼做才能相輔相成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8、必須經過小乘學習才能學習大乘佛法嗎?

  9、很想走出去到一個清凈道場去好好修行,可是為什麼就是下不了決心呢?是不是業障太重呢?怎麼克服?請師父慈悲開示

  10、佛說學佛是得到解脫自在,但是不學佛的人,覺得學佛受戒是一種束縛,不願意放棄眼前得到的五欲享受而去持戒,我們該怎麼認識佛法說的解脫自在持戒是「束縛」的關係?請師父慈悲開示

  11、我們真心本來就是妙覺圓明的,不生不生、不增不減、不凈不垢,本來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呢?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12、怎麼理解心凈則國土凈,在佛菩薩眼中的五濁惡世凡夫眼中的五濁惡世本質上有什麼區別?請師父慈悲開示

  13、緣起法與如來藏如何對應?如何安立?請師父慈悲開示

  14、師父什麼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5、《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樣正確理解兩部經中的這兩句話?恭請法師慈悲開示

  16、怎麼樣能看清世界,看清真相,請師父慈悲開示

  17、《普門品》中說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眾生能得到消災免難,如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等,能用佛法的原理、實相和現代科學能解釋的道理開示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18、六祖慧能聽聞金剛經明心見性,可以測度他在聽聞金剛經前是否有很深的禪定功夫嗎?他剎那見性是從欲界凡夫直接見自本性,還是在頓悟的過程也要剎那經過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再明見本性過程?請師父慈悲開示

  19、開悟的人是不是看問題很宏觀、很徹底,一下就想事情的結果,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生滅的?!開悟人是這樣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20、佛門成道後應全身經脈貫通,業障消除,為何一些大德高僧晚年一身大病(如心臟病、腎病、腦溢血等)令信眾困惑,又怎令大眾嚮往學佛呢?請法師慈悲開示

  21、成佛到底需要多時間,是一念之間還是三大阿僧祗劫?我們怎麼才能最快成佛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22、怎麼看待佛經中類似「神話」的部分,請師父慈悲開示

  23、佛法是如何判斷是非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24、佛法中的功德是指什麼?請師父慈悲開示

  25、在《入菩薩行論》中講要發願,這是在為今後做准備,但在前行8課中講不要對未來生希求心,兩者該怎麼理解,請師父慈悲開示

  26、請師父慈悲開示「上善若水」。

  27、一個菩薩戒和尚和一個居士婆婆,同時坐公車,只一個座位,該年輕菩薩比丘坐,還是該讓80歲居士太婆坐?請師父慈悲開示

  28、請師父慈悲開示持咒必須都要持么?

  29、業的成熟是需要條件的,內在的條件上因為有了業的種子外在條件什麼呢?明白了以後是否可以通過杜絕外在條件而阻止黑業的成熟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我是一個jdj徒,因為這里的管理常常邀請我來聽經聞法,就來了。第一次來聽聞佛法,很歡喜,請問可以接受jdj徒學佛嗎?

  可以的,jdj徒可以皈依佛法。如果說到jdj的書怎麼辦呢?如果你可以匯通呢,可以讀,那裡面也講了一些基本的道理。如果不能匯通,暫時可以把jdj的書放在一邊,將來回頭再讀,再匯通。

  2、我的同修學佛三年卻對tzj有興趣,每天去聽課,我不知道如何勸她。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沒有學進去,沒有真正深入佛教經律論,道理接觸很膚淺,也許三年學佛有什麼受用,轉而對tzj感興趣也可能。

  tzj教給我們行善,比較接近我們平常人的追求。二一個方面,每個眾生前生前世熏修不一樣。不管學什麼,都無可厚非,因為眾生他自己根基、興趣、接受習慣。從尊重個人來看,我們應該投其所好。你如果學tzj,也好啊,也是教人與為善啊,發展愛心。當你真正發展起來愛心對於人的素質教育,也很好。可以讓他了解tzj的終極目標,然後用事勢理來引導他,用他能夠聽進去的話勸導他。我覺得世間所有法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許,他現在就缺這些。到最後,能夠殊途同歸。

  尊重他、理解他,如果你學佛,覺得佛理更圓滿,從佛理的理解角度,可以善巧地引導他。如果他對佛理沒有發生強烈興趣,我們說只有學佛才好,反而可能讓他發生反感。人與人之間最重要就是尊重、理解、溝通、善巧。

  最後還有教與教之間的匯通。我們勸導別人,往往不應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對方、眾生的角度。比如,學tzj培養愛心很好對於養人的素質很好,為什麼不可以贊嘆、隨喜呢?就連佛也如是,如果你學佛乘不適應,就引導你學菩薩乘,甚至人天乘,人天乘就和tzj很接近啊。我們注重善巧,往往更能夠引導眾生

  3、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還沒有立定腳跟時,就不能看異教的書。否則,就把心看花了,就把相續破壞掉了信佛,往往不能很好信佛當你佛教書籍能夠通達戒定慧了,這個時候,是開許看異教書籍的。因為異教徒也是眾生你要度化眾生,就要理解他。你不理解他,怎麼度化呢?菩薩度化眾生,往往從空入假,知道眾生心。通過你的需求來度化你。我們度化眾生,要與眾生建立良好人緣。但是,這要建立在我們立定腳跟的基礎上、有充分能力基礎上,否則你的內心能把持,連把握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有怎麼度化別人呢?

  4、有人說顯宗是菩薩乘,密宗是佛乘,此說若對,密宗就是高於顯宗的最殊勝最究竟的法門,是這樣嗎?請上師慈悲開示

  不能這樣說,因為顯宗也有佛乘和菩薩乘。分辨是佛乘還是菩薩乘,關鍵看我們自己的發心。比如,哪怕是密宗的法,有些人人天乘的心,去學密法,也僅僅是當作人天乘的佛法來修習。關鍵看我們自己發心發心在於我們自己,對於佛法的運用也在我們自己。

  顯宗、密宗都是大乘佛法,我們的發心與佛法相應了,佛法就能夠顯現各自的特色。佛法平等,對機者良。因為佛法都是一乘的,經過《法華經》究竟圓滿開示之後,我們認識到人天乘、聲緣乘、菩薩都是要回歸到究竟一佛乘的佛法

  應該以和合一味的觀念,來認知佛所安立的八萬四千法門。因為佛所安立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引導我們究竟成佛而不是得到暫時的人果報。從這個角度上說,佛所安立的一切佛法都是一佛乘。

  哪怕就是在名言中有差別,有法門差別,這也是針對於我們各自的根基來說。比如,火箭很快,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都適應於坐火箭呢?有的人經濟角度、實用角度來看,他喜歡坐火車。

  名言因果當中的殊勝殊勝,了義不了義,我想是可以有這種區分的。但是,對於我們個人看,要看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是否契機。光是追求最高法門,你的根器、資糧准沒準備好呢?

  法無高下,對機者良。高高低低的法門都需要基礎,如果不從前行准備好,也許,我們修學最高的法門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5、顯宗和密宗關係什麼呢密宗和《首楞嚴經》是什麼關係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能海上師說,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顯密不一不異。顯密不能完全劃等號,所以不一。但是,兩者從根本來說又沒有區分,所以不異。究竟理地是平等的,顯中有密,密中有顯。

  顯宗,如果你沒有相應,也是密。密宗只要你達到這種根器了,你能夠相應,也是顯法了。

  如果你沒有學過,那也是比較難懂的。顯宗就是我們漢地所教的法門,從發因果心、出離心菩提心,這些來修,從六度波羅密這些來修,稱為因乘。密宗說它有特勝的方便,身口意三密相應,是一種特勝的方面。二一個從它的起點上,密乘的見地往往非常超勝、圓滿,這樣它的修行不一樣。顯宗見和密宗見還是有區別的。

  密宗見解非常超勝。比如,世界本身是究竟圓滿理事無二的,世間一切顯現都是究竟圓滿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安住這種究竟圓滿呢?如果不能,它有階梯,可以放在相對待的階梯上,從你能聽懂的階梯來接引你。這個方面,顯宗、密宗都有這種善巧。

  比如,世間虛妄的本來沒有。真實的是法爾如是,不管你是覺悟,都如是。但是你覺不覺悟又不一樣。現在也許你聽的雲里霧里,但是如果能夠安住空性理,慢慢進入事相上,把空性理運用圓融;如果空性事理的運用還不能圓融,我們可以從有法的見解上下手。比如,承認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我們就把世俗的顯現來看,哪怕它是虛妄的,看看它是怎麼虛妄的?有是怎麼有的,無是怎麼無的?把這些因果一了解了以後,我們就知道,這樣的有因有果也是條件性的存在。

  所以說,能夠單單從對境有法上,我們也能認識。進一步從對境有法和我們心識的關繫上,我們又進一步回到心識上,來認識萬事萬物是如何顯現的,無非不過是唯識而顯現。進一步上升到唯識見解的角度上。從因果見解上升到唯識見解

  唯識,能顯現的心識和所顯現的對境是相互不相離的。有這樣能見必然顯現這樣所見,能所一對,對境不存在,能境還存在嗎?從最初的因果正見唯識正見上升到空性正見——放下虛妄執著,回歸到究竟清凈法性,當我們回歸清凈法性,這一虛妄不再顯現。當轉八識為四智開始顯現,身心世界開始轉移,我們自己唯一顯現的就是真如法性,虛妄東西都不再顯現,那個時間,能夠直接從法性當中契入,就看我們的根器了。

  顯密從下手方便、儀式儀軌修法、所緣、發心戒律、特勝上有差異,但是,究竟都是讓我們回歸法性。從究竟無二致的角度來看,它又是平等的。所以顯宗和密宗關係可以用非一非異的關係來理解。

  密宗和《首楞嚴經》是什麼關係呢?當然,《首楞嚴經》里含藏有四部密法,這要經過如質如量、合格的上師的揭示和善巧的引導,我們才能知道。《首楞嚴經》給我們揭示明心見性的一種修行方便,從明心見性基礎上開始真修行。在明心見性修行上,其間有一個念楞嚴咒的殊勝方法,而楞嚴對我是一種殊勝加持和保護作用。所以,《楞嚴經》是顯中有密,密中有顯,顯密合二為一。我們顯宗也在念《首楞嚴經》和楞嚴咒,但是大家的發心和方便不一樣的時候呢,它所發生功用也是不一樣的。《首楞嚴經》可以揭示密宗的相應方法道理也可以揭示顯宗的法理。這些要慢慢去學才知道。我對於密法沒有太多接觸,只能從我現下的接觸稍微說一下看法。如果我有說錯的地方,還請同修們教給我,請大家批評和糾正。也免得我造業呀。活到老學到老,密法也是我嚮往的,但是我今天還在學顯宗,要想完全揭示密法和顯宗的差別,我的能力還相當有限。阿彌陀佛

  6、如何把佛法理論和實踐行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請師父慈悲開示

  佛法理論很有作用,首先是我們在聽經聞法過程中文字搞懂,把理論學會。學會之後就是反覆思維道理思維抉擇好之後,才能落實到我們行為上。通過聞思修能夠把佛法理論與我們實踐行為結合。聽聞是在知識這里學習,懂了之後我們反覆思維加深印象,再在內心抉擇。一旦我們在內心形成定解了,就歡喜這樣付出了

  當我們的認知能夠達到與佛法道理堅固一致時,我們的行為就能相應了。要通過佛法名句,深入現實生活中。事依理成事,理依事顯理,事理是相互結合的。但是,一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法理,就容易被我們脫離於現實,其實,應該回歸於現實。比如,無常是從萬事萬物中總結而出的法理,我們將之運用到自心生滅變化中,也是一種無常;把無常的法理運用到生滅變遷的萬事萬法當中,萬事萬法也顯現出無常道理。講的道理現實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只不過抽象為道理,我們再依照這種道理觀察現實生活,是不是就圓融了呢?

  因果道理來自於什麼地方,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引起善果,如是歸納總結出因果法理,我們可以發現總結出的因果道理,又並不脫離於我們的生活——我們能夠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認識出因果道理。所以說,佛所說法如掌上土,未說法大地土。

  但是,我們愚痴眾生往往不能總結出真理,那麼,通過善知識的揭示,可以把真理揭示給我們,我們再以之觀察、指導生活。一個方面是應驗,一個方面是運用於我們生活實踐中,這樣,就能檢驗出佛所說法實際就是可以指導我們。我們依照佛法的指導來生活,那就好了

  7、多聞修行兩者之間怎麼做才能相輔相成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要盡量多聞,廣學多聞能夠逐步成就聞慧、思慧、修慧。修行就是依修慧來成就。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因果明鏡論》之後就明白,成佛因果是很深細的,如果不了解這些因果修行時就不能如實抉擇,修行就成為畫地為牢,不能如實修行。通過廣學多聞把我修行佛道能全面了解,每一步都能如實抉擇,才能真實修行。在學習時要盡量把我們該學的,要多學。

  我們人的根基不同,要根據自己身心狀態選擇不同的適應法門,就算一門深入時,對於相應法門也要盡量廣學多聞。比如,念佛法門,也需要廣學多聞。比如,相關的信願行三資糧如何產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啊,都要了解,否則,修學凈土法門時,也要限制我們的。聞思修始終是一體,沒有相應聞思,專門的修行幾乎不可能。多聞就是針對我修行方法,要如實聽聞,反覆思維,進入修行

  多聞呢,對於是非非這些閑言閑語不要多聽,否則增添煩惱垃圾。我們要多聽聞法理、相應的修行智慧,這樣才能發生如理抉擇,才能輔助於修行

  8、必須經過小乘學習才能學習大乘佛法嗎?

  法無定法,也許有些人往昔時修行,可以直接契入大乘佛法佛法完全根據眾生根性安立。世間解,面對眾生根性,諸佛如實了知,施設相應教法

  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都是這樣,認識自己根性,契入相應佛法。我們依照善知識指引,契入相應佛法。如果沒有足夠福慧遇上善知識,那麼,就要觀察自己來選擇契入的佛法

  我們要如實認知自己的根性。我們今天講菩提道次第,是講一個整體脈絡,一是如實認知自己,二是根據廣論來檢查自己,看看自己於每一個修法是否具足

  就像我們今天的眾生,雖然沒有學過佛法,但是,他斷惡修善很積極,那是他往昔時修過這個法。但是有很多人世間上根本就不知道出離,也不知道輪迴,連基本的業因果認識都不具備,所以不能出離惡業

  關鍵是如實認識自己根性,二是根據法師所講為明鏡對照自己,逐步把基礎扎牢,再逐步進步。

  9、很想走出去到一個清凈道場去好好修行,可是為什麼就是下不了決心呢?是不是業障太重呢?怎麼克服?請師父慈悲開示

  也是。如果我們想辦而辦不到,就是業障。如何克服?用智慧看清楚我們什麼放不下,看清楚之後就能放下。一個是皈依三寶,一個是聽聞佛法,一個是如理思維清凈道場,是隨其心凈而國土凈。如果道場清凈,我們自心不清凈,還是感受不到清凈。所以,這些還是從我們三業行為來學,我們要求之於我,而不求之於外。

  10、佛說學佛是得到解脫自在,但是不學佛的人,覺得學佛受戒是一種束縛,不願意放棄眼前得到的五欲享受而去持戒,我們該怎麼認識佛法說的解脫自在持戒是「束縛」的關係?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究竟目標是什麼?是追求解脫自在。是你有自在地方,才追求。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不解脫自在地方在哪裡呢?我們現前學佛認識到因果之後,要從改變因果上來改變。現前的自由,能夠放逸我們身口意三業,這就為我將來受苦埋下根本因,再說,我們現在能不能徹底自在呢?比方,我們現前的安全措施,表面看來就是一種束縛。比如,我們坐車時戴上安全帶。那麼,有智慧的人不願意放棄這種安全措施呢?當然不願意,因為它能為我們提供根本的解脫

  很多人他不持戒,什麼都要享受,我們一般人覺得受戒是束縛,是不知道戒是諸佛的等流法身,從戒律當中就把因果規律揭示得清清楚楚。我們做了不該做的,就會得到不想得到的苦果

  就像我們今天,人與人是相互的,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如果沒有人與人的和諧關係作為保障,你的自由也許就是對我的威脅。我們兩個人也許都可以自由,但是,會影響到對方,會打折扣。我們之所以會不自在,往往就是我們在追求自由過程當中,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不該有的貪心、嗔恨心有了。有一說法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只有當惡業顯現時才畏懼,但是,不能認識惡業產生的原因這是我們的愚痴無明。就因為這樣的愚痴無明,嚴重地束縛了我們,讓我們淪入不自由、不自在。所以,今天受戒恰恰是一種保護。

  受戒,如同我們在腳上套上一雙保護鞋,不管我們走在哪裡,哪怕是荊棘地,也不會受到傷害。鞋子也許對我們的腳是一種束縛,但是能夠很好地保護我們。大家可以好好思維這個道理。五欲對於我們的身心恰如無底洞,我們的貪心,大多數時候促使我們不計後果地造惡業

  造作惡業,我們還會得到究竟解脫嗎?好好想一想。我們現在認為的自由,往往是我們虛妄分別心裡認為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經上說,慎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沒有智慧的人思考的問題不一樣。我們凡夫絕大多數時候不願放棄的東西,往往是最嚴重製約我們的東西

  我們做惡業時,往往還覺得放逸的快樂。做善業、修行,往往是與自己的貪心習氣作戰,所以會覺得是一種束縛。我們在受苦果時,覺得不自在就會解脫。所以,我們就是要在戒定慧三學過程當中循序漸進。

  11、我們真心本來就是妙覺圓明的,不生不生、不增不減、不凈不垢,本來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呢?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我們說這個真心不生不滅的,妄心有生有滅。妄心依真心起,只要真心沒有覺悟,妄心就會起來。

  妄心從無明不覺而有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楞嚴也有解答,妄心是虛妄的,就無所謂開始,也無所謂結束

  這個東西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比如晴朗的天空,很高很藍,沒有雲彩。當雲彩顯現時,對藍天有障礙嗎?其實,只是處於烏雲下的人障礙,但是,它對於藍天並沒有障礙

  烏雲雖然出現,但是藍天依然存在,沒受影響。我們只是被烏雲遮蓋,就是看我們守不守自性,如果不能保持,就能妄現種種妄相。

  我們今天其實是在做夢,大夢醒來,其實,一切皆是虛妄的。我們的虛妄分別執著也是這樣,如是思維執著就有如是影象顯現。

  也許,你有這種顯現,而人家沒有。我們在生死輪迴中的眾生就是這樣。比如,你的業來了你能看見相應顯現,但是,對於你來說,這些就好真實,但是,對於旁人,人家就接觸不到你這種「真實

  不守自性就會淪落虛妄分別,其實,當下你的真心也存在,就看你能不能認知。其實,妄心並不存在,就看你能不能守自性

  當你知道這些道理的時候,也許,你就上道了。其實,當你認識到執著虛妄分別時,你會發現,原來,都是自己製造的問題,把這些一停下來,就會發現原來如此輕鬆。我們今天修行就是借假歸真

  這些,需要我們仔細做功夫認知

  從最初下手的地方,就是生覺照之心,這樣,你就能觀察出妄心有何而起,我們就能夢里醒來

  12、怎麼理解心凈則國土凈,在佛菩薩眼中的五濁惡世凡夫眼中的五濁惡世本質上有什麼區別?請師父慈悲開示

  國土都是我們自心造作的顯現。我們身心世界是一種正報,通過正報的造作,因為善力量不一樣,將來感得的就是相應國土世界。如果我們造惡業,感生的就是污穢的國土世界。外界環境就是我們心感造的。我們的心清凈了,感生污穢國土的業沒有了,就顯現清凈國土世界清凈國土世界,從修正我們內心開始。

  能見的顯現為所見國土世界。有佛的願力與作為,將來就感至佛土世界;有菩薩的願力與作為,將來就感至菩薩世界——這就是心凈則國土凈。

  凡夫觀念是一種執著,以為有實實在在的五濁惡世菩薩知道,五濁惡世僅僅是外在環境,實際上是我們心境的外現。

  人多造惡,所以顯現五濁惡世。劫濁的根本因在我眾生的運作。比如我們發生邪見,各種邪見充斥我們內心,所以世界陷入見濁。由於煩惱形成煩惱濁。如果我們見解清凈內心遠離煩惱,有智慧覺悟世出世間真理,我們不再造作煩惱將來世界就非常清凈眾生是因為見濁和煩惱濁引起的。由於我們造作惡業自己的命也不順暢,就形成命濁。眾生濁和命濁,實質性的存在就在見濁和煩惱過程中。如果我們認識上發生錯誤內心發生煩惱,必然造作惡業,我們的命必然渾濁,由於我們人人陷入惡性循環,就形成眾生濁。世間充滿眾生濁,就形成了劫濁。所以,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都是我們內心造作而成

  菩薩能見能夠改變,所以所見當然能夠改變。眾生能見還未能改變,所以所見也由個業與共業昭示。菩薩能見清凈所見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五濁惡世本來沒有,是眾生煩惱惡業顯現,佛菩薩能夠安住於常寂光凈土;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他能夠從空出假,隨順眾生他能夠超越。凡夫能見沒有清凈,當然所見就不能超越。

  打個比方,一個沙堆、一個萬花筒,也許就可以小孩子度過一整天。但是,成年之後,就不可能這樣了,這就是能見不同了。但是,不排除成年人可以站在小孩子角度理解他。五欲游戲就是沙堆諸佛看我們,也能理解我們。沙堆掉了小孩會傷心痛哭,大人可以理解、同情。通過這種事例,大家可以比對一下,可以理解各自不同的能見,引起的所見不同。只有有智慧大人,才能理解小孩;叫小孩理解大人,往往不可能。

  諸佛菩薩可以理解五濁惡世,但是他可以超越了。因為他了解五濁惡世性空本質。

  13、緣起法與如來藏如何對應?如何安立?請師父慈悲開示

  緣起法與如來藏如何對應?如來就是我們自己本性含藏起來,沒有顯現。從順生死緣起的法來說,就是因為掩藏了我們自己如來寶藏,不明了如來寶藏這就無明,因無明虛妄我執這就緣起生滅無常的法。如果能夠認識、相應於自己如來寶藏就能以此緣起回到自己法性當中。一個是緣起還滅法,還滅自己法性,心性寂滅;一個是緣起生滅的法,因為不明自己的如來寶藏,而淪陷於生死輪迴當中,那是生死緣起。所以說它的安立,一個方面是本來沒有的,你認為有,於是就顯現為虛妄生死法;一個是本來有的如來本性,我們當作沒有。於是,我們今天將真實有的還於真實狀態就能回歸自性寶藏這是凈土世界的安立。虛妄生死法就是本來沒有的,安立有,顯現虛妄生死法。

  14、師父什麼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法身就是以佛法為身,以法性為身。那就是我們自己要從親近知識聽聞佛法,然後以聞思修戒定慧好好修行,積累善根福德資糧,最後以無分別智圓證一切法性,讓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讓我們自己所有智慧、所有功德,都依法性之理圓滿,徹底顯發我們心性全體。那就法身

  簡單說,我們今天是以肉身為身,我們換為以法為身,以佛法為身,積累佛法,認識佛法開悟法性。你看看,我們今天以肉身為身,隨時隨地是在積聚肉身,你該吃了,該睡覺了。相應的,以法為身的時候,應該怎麼樣維護法尊嚴,應該怎麼樣維護法的純潔,應該讓這種法得到什麼智慧的滋養,持戒過程當中怎麼樣相應於佛法隨時隨地在增長佛法修持的時候,當它增長圓滿的時候,法身就顯現出來了

  報身就是依據法性的因果道理,我們能從空有、真俗二諦圓融修行過程當中,顯空雙運。一個方面能夠知道一切顯現都是空性、無有自性的顯現,在智慧上來增長它。二一個依這樣智慧安住於世俗諦當中,安住於二諦圓融顯空雙運當中,然後我們再如是顯現如是因果,我們再循著善法,把圓滿福德智慧資糧積聚。當我們善根福德資糧積聚圓滿之後,我們的業報之身,清凈的業,圓滿的業,它能夠顯現出徹底的果報,那個就是報身了,就是你修行有結果。

  什麼叫化身呢,應化身就是隨機應現,救度眾生,依自己清凈願力,依功德神力,依自己從空出假來利益眾生,依無我來無條件利益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有要求,我們能隨時因自己天眼遙觀、天耳遙聞而救度眾生,以自己智慧福德神通,能夠利益眾生。這樣的一種功用。該以什麼身體救度就以什麼身體救度,該說什麼佛法來教化眾生,就說什麼佛法。化度眾生而應化無量無邊身體這就是應化身

  一般的法身圓滿證到法性之後才能顯現。一般的報身就是要依法身而顯現報身,依法性來圓滿因果修行,顯空雙運的修行,那叫報身。依這樣的法報身能夠成就化身。但是在境界當中它有區分。比如,諸佛菩薩有法報二身,聲聞緣覺有應化身,在能力范圍之內,能夠應化。而法性身能夠顯現自己的佛剎,而聲聞緣覺是不能的。而且這種圓滿報身呢,它是十地的大菩薩都能夠顯現相應的教化,在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在一切了義與不了義的佛法當中,都能夠對具備根基眾生來教化,這些聲聞緣覺是不具備的。必須要菩薩才具備這樣的法報二身,聲聞緣覺在它的能力范圍之內,具備應化身。詳細的呢,可以相應地學習相關佛法。法報化三身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三身是不相離的。

  15、《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樣正確理解兩部經中的這兩句話?恭請法師慈悲開示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金剛經是說理的,而《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重在事相上的開發。

  比如,我們的心在憶佛念佛時,佛是法界之身,入於眾生心想之中,於是我們自心憶佛念佛的時候,自心即是佛的三十二相十種好,於是我們以現前當來念佛的心,熏習見佛的資糧,那麼我們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從事相上來肯定修行力量真實不虛的。而且從事相上有如是因,必然引發如是果,這是真實不虛的。而《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而這個「如來」是講法性的本來相狀,遠離名句文聲,遠離事相。事相不空,難見本性。我們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要執著這些言語相、事相、虛妄分別,就不能見到如其本來的如來相狀。佛是從三十二相十種成就的佛的圓滿法報化三身。

  見如來是見法身佛,是見法性。見佛呢,憶佛念佛,見到應身佛、報身佛的時候,是有相的。所以從有相的心上來說,我們能夠憶念佛的相,就能見到佛的相,這個和一般的住相是不一樣的,憶佛的相和世間上以音聲見佛是不一樣的,和住於音聲相不能見到法性也是不一樣的。法性、法身如來無相的,報化二身是有相的,從所見對象不一樣也是可以區分的。

  從因上來說,一個是見法性真理,一個是從事相上修行來說。一個是著重理上的開悟,一個是著重事相上的修持。而理事往往是要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兩句話圓融的。《金剛經所說是從理上來悟到萬事萬物本性。《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是從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從因果的相狀來說,我們憶佛念佛定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十種好,乃至應身佛、報身佛的相都能圓滿見到,是這樣的。

  16、怎麼樣能看清世界,看清真相 ,請師父慈悲開示

  整個佛法都是教我們看清世界真相要把我們能認識的心做好,因為能認識的心,只要有煩惱就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今天從根本下手,世界是怎麼樣的?只要我們有如質如量如實的能見境界所見境界就會出現。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對治煩惱執著,對治無明。對治煩惱執著了,能見清楚了,就能看清楚世界真相。對治煩惱虛妄、分別、無明就能看清真相

  17、普門品》中說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眾生能得到消災免難,如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等,能用佛法的原理、實相和現代科學能解釋的道理開示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講普門品時,是揭示過這種科學道理的,也是揭示過這種實相道理的,也用佛法原理揭示過的,這里不妨簡單再揭示。

  一個方面,我們今天之所以說有一個受災難身心,還有所受的災難那就是地水火風,許許多多的災難,好像有真實的對境,實實在在地來損傷我們。其實,這是什麼因果引起的呢?就是因為我自心不守自性自心流入於無明,因無明而產生虛妄分別,因虛妄分別而產生能取所取,因能取所取而有貪嗔痴慢疑的發生,因貪嗔痴慢疑呢能夠造作惡業。因惡業有一個因惡業感生的環境。能所對待就出現了。有能所,根據往昔時的惡業的異熟增上力量,所以,從真實當中本來沒有的對境,它能夠顯現出像真實一樣的力量

  比如,外在環境,本身是沒有的,是我們業識感受到。舉個例子,我們夢中感受,就是夢心識的顯現,夢醒了,哪裡有真實對境呢?我們自己現在所認為的,有一真實災難環境,其實就是我們業意識引起的。只要業意識業障沒有消除,我們就在業力籠罩下,陷入另外一種夢境。這種夢境,我們一般人認為它不是夢境,好像是現實,其實,那就如夢如幻的生死世界。跟一場夢有什麼區分。於是,那就是在虛妄當中起煩惱虛妄當中造作惡業虛妄當中感受苦果一句話,從這種感受天災人禍的因、緣、過程、苦,都是如夢如幻一樣,都是真實的。當我們了解這些不真實以後,明白了這些都是夢境,能夠安住於法性,就可以對治夢境的受苦,夢境給我們的影響,都不存在了。

  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有事念,有理念理念的時候呢,能所空寂一句觀世音菩薩名號不從外來,我們自心就是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名號與我自性無二無別。所以,你在念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名號能夠幫助我們回歸真自性。一旦回歸真實法性,虛妄分別、煩惱痛苦惡業造作這些都能對治。這就佛法的原理。

  簡單點說就是苦集滅道,苦就是你的生死問題;集呢,就是引起生死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煩惱的積累、惡業的積累。我們要消除災難,就是要消除虛妄分別,那就是修道,消除虛妄當中的造業,那就是修道。通過修道啊,能夠把虛妄的造作啊,無明啊,煩惱啊,惡業啊,都能夠對治。當你對治了,這些問題是其實不存在的。這就佛法的原理。

  要講實相,實相就是實相無相,只有在般若觀照中才能顯現。沒有般若智慧的觀照,實相是顯現不出來的。我們眾生虛妄分別心,在這虛妄分別心的前提之下,顯現的就是幻相,於是有能有所有因有果有人有我有善有惡,有快樂也有天災人禍這是二元對待的世界,可以說都是幻相。我們利用般若智慧觀照,能認識這些都是虛妄當你認識這些都是虛幻之後,我們就回歸於真實。一旦回歸於真實,妄相就不存在了,那我們自己究竟圓滿智慧顯現。依照這種圓滿智慧,我們顯現的都是清凈的實相。有清凈的實相之後,就更能明白,其實,一切災難都是虛妄的造作引起的。回歸到實相以後,這些幻相當體消除。所以說我認識到實相之後,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幫助我們開悟開悟就是開啟智慧,開啟智慧就能認識萬事萬法的實相。這個時間就能除一切苦厄。你看心經上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看看,那是舉一個例子,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她能夠運用般若能力,能夠照見妄相皆空都是幻相存在,都是真實的,當你幻象對治,實相顯現,所以說它能夠除一切苦厄。一切天災人禍當下都能對治。這是實相的道理

  那麼從現代科學上來說,今天科學揭示的是一種因果,那麼苦有苦因。我們在至誠懇切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專心稱念時,苦因不具備,引發苦的機制不存在。沒有這種因,就不能感至這種緣,沒有因緣了,苦的結果就不會出現。所以說這就科學你要能認識,科學揭示的就是因果道理有什麼樣的因,能夠感至什麼樣的緣,能夠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一旦在科學認知因果過程中,我們的智慧能這么詳細、到位,要解決這樣的天災人禍那就是把因拿掉,因不存在,緣也不感生,我們在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當下的心,就轉在觀世音菩薩名號當中,一旦安住真實觀世音菩薩名號那就遠離於虛妄分別心和造作心。這種因沒有了,它的緣也必然不感發,當截斷了這種因緣之後,這種苦就沒有存在的條件了。世間上沒有無因之果,所以因緣掉了,當下就沒有這種結果了。

  我們這是從能修行的角度來說了。再從我們持念的名號來說。我們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不是一般名號,這個名號經過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多生修行,乃至圓成佛道,今天是回果向因,倒駕慈航,救度眾生。表面上她是觀世音菩薩事實上,過去久遠劫她早已成佛圓滿一切救度能力。就由於她圓滿了一切救度眾生能力,所以,當我們觀世音菩薩名號時,所念的觀世音菩薩她有實實在在的圓滿佛陀智慧福德資糧作為根本。我們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等於持念觀世音菩薩多生累劫的修行圓滿功德,所以說可以和她的功德智慧神通、方便善巧劃一個等號。所以說她就有能力真實幫助我們解決苦難這是從原理上說的。

  從實相上說,觀世音菩薩往昔時修行能夠反聞聞自性,消解六根,消解六塵,回到實相當中。就因為觀世音菩薩回到實相當中了,實相無相無不相,她這種圓滿智慧,能夠應於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乃至你在夢中,她可以進入夢境來救你,幻化為夢境來救你。因為她證到實相了,既然是實相,那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無處不在,你在何處,她都能顯現。清凈實相是周邊世界無不存在,你在災難之中,瞬間,她就可以通過神通智慧來救度你。

  站在科學角度來看所念的觀世音菩薩名號呢,就像我們今天所說,一個紅薯,必然能夠發生紅薯的力量你說你肚子餓了,吃一個紅薯,哎,飽了。你問為什麼會飽呢?沒有為什麼,科學就是揭示一種本來存在的道理吃了紅薯你就能飽。所以這個道理你說簡單也至為簡單,說深奧也至為深奧。但是,它就是本來如是的道理。比如,發電的原理,是本來存在的,只不過運用這種道理,它用在事相上很善巧。既然一個紅薯都能發生紅薯的力量觀世音菩薩比一個紅薯應該說更超勝啊。你說她能不發生觀世音菩薩力量嗎?那是一定的。不要說觀世音菩薩了,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也許我們念你的名號,你聽到這個名號很高興,或者說你有這種願力,這種時間也能夠幫助我們。所以說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上來說,從現實存在的法爾如是的道理上來說,它本身就有這些功用這是從能念、所念的方面,用佛法的原理,用實相,用現代科學道理來解釋它。

  當然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地深入,我們在講解普門品的過程當中,曾經說過相關的道理,今天我看到我們聖域網站上還有我廣德寺講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同修已經把錄音整理出來了,大家也可以看看。當然,講普門品的法師也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看看。也許這些道理可以更加深入。

  18、六祖慧能聽聞金剛經明心見性,可以測度他在聽聞金剛經前是否有很深的禪定功夫嗎?他剎那見性是從欲界凡夫直接見自本性,還是在頓悟的過程也要剎那經過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再明見本性過程?請師父慈悲開示

  明心見性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禪定有關。禪定功夫越深,也許智慧開發越好。但是,有些人是過來人,往昔時積累善根福德資糧,因緣到了,是不是他一定要經歷四禪八定、九次第定才能明心見性呢,不一定。也許他智慧資糧、禪定已經積累到了。

  六祖大師頓悟之後在獵人隊里做功夫,實際上可以看到,他利用所明的心,所見的性,還是在功夫

  19、開悟的人是不是看問題很宏觀、很徹底,一下就想事情的結果,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生滅的?!開悟人是這樣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首先,我沒有開悟開悟者的景象如何,我說不到很準確。只能從相關經論是的開示,從自己的學習中來揭示。開悟境界不同,有大悟有小悟,有徹悟圓滿覺悟

  最初小乘大乘開悟要以見道作為標準,見道作為標準那就要把見惑對治掉,就是要把錯誤邪見對治掉。一旦錯誤邪見對治掉了,最起碼能現量見到事物真實相狀。所以說層次不一樣。就是同樣的見道啊,小乘的見道和大乘的見道是不一樣的。小乘見道往往是在破除見惑上顯現智慧,能夠現量親證事物真實相狀。大乘見道往往是破除無明惑,破除無明惑,親證實相,它就稱之為見道。

  見道之後是什麼情形呢?就是能夠拋棄一切錯誤見解,見到的事物相對而言比較真實、客觀,看問題角度更真實、宏觀、徹底。但是是不是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生滅的呢?我想生滅事物自然的相狀,這是最初的生滅假相,而這種假相呢,我想他是能夠透過這種假相的。至於,認識的境界是否是這樣,我看呢,開悟境界不同,認知就不同。

  古人形容美女沉魚落雁,我看到一種解釋非常有趣非常智慧他說,其實,魚不是人,人喜歡美女,魚不一定喜歡美女,因為不同類嘛。說不定還以為你要傷害它,它只能站在魚的角度分辨,以為你會傷害它,於是,就沉下去了。雁亦如是。所以,站的角度不同,所見就不同。見到的到底是什麼境界,還是要去開悟的人

  20、佛門成道後應全身經脈貫通,業障消除,為何一些大德高僧晚年一身大病(如心臟病、腎病、腦溢血等)令信眾困惑,又怎令大眾嚮往學佛呢?請法師慈悲開示

  如果你佛陀一樣成道,是可以超越的。但是,你所認為的高僧大德是如何成道呢?有些高僧大德是顯現生病來度化我們。為什麼佛陀示現涅槃呢?就是讓我們明白無常道理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用心,我們不能以凡夫心體會,否則,會陷入死衚衕。

  解脫有一種慧解脫有一種俱解脫。慧解脫呢,雖然智慧得到解脫,不會陷入煩惱,但是,身體由往昔時善惡業顯現,還是要受限制,還是會還業障。如果到臨命終,身體解脫就可以達到俱解脫

  不清楚所說高僧大德是什麼境界,但是,不能認為他生病就沒有信心

  21、成佛到底需要多時間,是一念之間還是三大阿僧祗劫?我們怎麼才能最快成佛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時間的相狀是一個假法,不是真實法。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很充實,有的人很快就過去。不同維度的眾生時間也不同。時間是在我們眾生認知環境來假安立的。在一成佛還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運用之妙,端在一人。就看我們如何修學佛法。一念覺悟就一念成佛了,一念迷呢就一念成為眾生了在一念之間就能分出迷誤,分出佛與眾生差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念之間我們就能成佛

  但是在究竟的果用上來說,我們在一念之間相應一念佛,那個是一念之間的佛,一念之後如果你又迷惑了,你又成為眾生了。那麼佛又隨隨便便變成眾生了嗎?這個時間成佛是有不一樣的。要到達究竟成佛,佛把煩惱執著一對治,把惡業懺悔,他究竟清凈圓滿之後,他將來就不再淪落於眾生道了。除非他是乘願再來,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來利益眾生,來示現眾生相。雖然說示現眾生相,實實在在不是眾生相,是佛相。

  所以說我們今天念與念之間的這種覺與迷的成佛概念,是特定的界說。

  那麼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這是在我們聲聞緣覺的修行過程當中,通途意義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觀念

  但是成佛究竟要多時間呢?這根據我們每個人發心修行力度、積累善根福德資糧、精進程度不同,都有所不同。

  怎麼才能最快成佛?首先就是發圓滿菩提心。有了圓滿菩提心之後,我們力爭能夠把願菩提心落實到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結合之後再不斷向勝義菩提心上修證。這樣念念與菩提心相應,不夾雜與菩提心違背的認知心念,這樣修行最快。在《十善道經》里也講這個訣竅,就是成功的訣竅,就是念念之間不間雜惡念,念念之間是相續不斷的純善,最能達成我們所願。阿彌陀佛

  22、怎麼看待佛經中類似「神話」的部分,請師父慈悲開示

  神話,就是超出眾生理解角度,在佛經所說,就是不可思議。我們不要以常人分別心對待。也許,我們眾生局限,不能領會;對於諸佛它就真實。而真實當中,它和我們平時所說神話,不在一概念。比如,一個可以劃水的人,各種動態技巧,我看就是創造了神話。但是人家確實做到了。是不是超出我們自己能力、自己理解的就是神話啊?不是。人家能夠實現,我們不能,對於我們是神話,對於人家就是現實。所以說,我們應該有對諸佛信心諸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今天我不能理解的,將來好好修學,就能理解,有了這種心態,我們對於不可思議的佛經部分,就不會產生懷疑甚至誹謗,最後障礙我們。

  23、佛法是如何判斷是非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平時三法印、一實相印都是我們的標準佛法基礎標準就是因果標準善惡標準,從因果上升到戒律,也是一種標準,再上升到出離心,它的標準就不僅僅是因果善惡,更重要是看我們念念之間有沒有出離心,凡是與修出離心相違的,就不符合標準。我們修到聲緣乘了,判斷標準就是是否有出離心。上升到大乘佛法,就是以菩提心為標準了。看我們念起念落,是利益眾生還是損傷眾生。判斷標準依據我們修學佛法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

  24、佛法中的功德是指什麼?請師父慈悲開示

  其實也是我們剛才所說,判斷是非也從這裡面來。我們說佛法為人天乘的佛法、聲緣乘的佛法、乃至佛乘的佛法,於是功德在三乘佛法裡面,相應的功德指的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人天乘的佛法,我們能夠著眼於未來,勤修善法,就有功德了。相應於聲緣乘佛法,能夠生起出離心堅固出離心的就是聲緣乘的功德了。相應於佛乘的,生起菩提心的就是功德了。就是菩提也有很多類別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從究竟勝義菩提心來說,那就是我們能不能見法性。能夠見性功德,不能見性就不功德了。所以說,從自己所在的佛法的位置不同,功德也不同。從究竟佛法上來判斷,功德也就是以見性功德

  25、在《入菩薩行論》中講要發願,這是在為今後做准備,但在前行8課中講不要對未來生希求心,兩者該怎麼理解,請師父慈悲開示

  講發願這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通途,就是信願行,沒有願心就沒有目標。要達到無希求心,其實,這個願還很大,這個是安住於般若法門修行,這個願心更為深沉、廣大。

  從事上說,信願行三資糧一定要具足諸佛成佛都是依願力成佛。二一個對未來生起希求心,是要達到般若無相不住,破除低劣願心,達到更為根本的願心那就是無願。這個是從理上說。

  一個是事上,一個是理上。從事相上說,不能離開戒定慧、信願行。到最後,根本上,破除世俗低劣願心,當杜絕了這種希求心,才能發起更為根本的無希求的心,這是站在理性上、智慧上、無住上來說。

  26、請師父慈悲開示「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仁者智者見解不同。從我的體會來說,什麼叫上善?用佛法來理解,什麼是上善,那就菩提心所攝持的善,空性慧所攝持的善,解脫心所攝持的善。

  如果用菩提心攝持的善法來理解它,一個水呢,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潤眾生,離開水呀人都沒有生命。所以,我們一切眾生離開菩提都不成其為諸佛菩薩了。一切賢聖都因為真實菩提智慧而引發。上善如果用菩提心來解釋它的話,那就菩提心攝持的一切善法就像水一樣,一個方面菩提心能夠滋潤我們自己,能夠成就我們自己的功德善法;二一個方面呢,利用菩提心攝持的善法,能夠成就利益一切眾生

  另一方面,針對世間上的執著心,來說空性的智慧解脫心,稱之為上善。空性智慧沒有執著,相比於三界所攝持的一切善法,都稱之為上善。而這種上善就像水一樣,它是沒有自性的。你說水有自性嗎?水沒有自性。能夠呈現液體、氣體、固體狀態是一種不住的狀態流水不腐,說明水的生命力在動當中,隨圓就方,可以顯現一切狀態。從空性不住的狀態,可以體會水的這種狀態,比如隨著水溫變化,水可以變為蒸汽、水、冰——不執著

  從解脫心來看,解脫一切問題,就是上善。如果你有問題,就要有智慧才能解決,才能解決矛盾。我們可以針對問題,超脫執著界限就如同水。比如,水從千丈高崖飛身撲下,粉身碎骨它也不恐懼,真的粉身碎骨了嗎?稍一聚合,又是一種力量。至弱之水有至強之力

  今天是從菩提心、空性慧、解脫心攝持的善法,來解釋上善若水,還有很多其他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作者本身是什麼意義,就要從作者本身所在的歷史時空來觀待了。

  27、一個菩薩戒和尚和一個居士婆婆,同時坐公車,只一個座位,該年輕菩薩比丘坐,還是該讓80歲居士太婆坐?請師父慈悲開示

  菩薩戒的大和尚,有利益眾生心,如果他讓居士婆婆坐,那是他本分,他的修學就是這樣。如果居士婆婆師父坐,她不僅是尊重師父,而是尊重戒本身。只要用得對,不管哪個坐,都對。

  28、請師父慈悲開示持咒必須都要持么?

  咒就是真言都是佛陀智慧當中等流出來的,在修行過程當中都有作用。不過,持咒都在自己的選擇。關鍵在於弄懂持咒意義

  29、業的成熟是需要條件的,內在的條件上因為有了業的種子外在條件什麼呢?明白了以後是否可以通過杜絕外在條件而阻止黑業的成熟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說內在條件上,有一種業的種子在裡面。由於業種含藏在阿賴耶識中,這是內因,由內因必然相應感召外在條件。內在是見分,外在往往是見分所引發的相分。比如,我們喜歡罵人,往昔時喜歡罵人,是因為遇到不如意環境,這樣就造下惡業,嗔心種子就含藏在阿賴耶識里。

  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里成為世界的能生之因。有了種子,又能感召外在如意條件,比如人、事。條件是從我們內在種子派生,種子條件非一非異。非一,外在條件種子是一個是由相分顯現成一定現象。非異,雖然是外在如意人、事,但是真的有外在存在嗎?沒有。只不過是我們業的種子的引現,從這個角度看,它和我們業種又不是完全沒有關係、完全兩回事

  我們有一個能見就有所見,能所是一對。有嗔恨心,必然就有嗔恨的對象,兩者不前不後,是業的兩面——隱現為業種,外現為條件。一般人認為先有環境,然後引發我們嗔心,其實,這是不完認知因果同時論。比如,內心有一種喜愛,喜愛的環境必然同時具足。不是隔離,也不是不同步。明白了外在條件,我們可以通過杜絕外在條件,杜絕惡業成熟。一個方法是會色歸空,認識到萬法無自性,於相不住相,轉變外在條件讓它好像存在,實質上卻不存在。既然是內在業種的存在,其實就是我外在黑業,於是我們懺悔發露,內在能見改變,所以外在環境就改變了。比如,我們遇上一個嗔恨的人了,這就是一個外在條件,如果我們把內在嗔恨心轉變為歡喜心,他就不再引起你嗔恨了,就從惡業習慣勢力中開始解脫了。這就是以內在能見的轉變來影響外在所見的轉變。

  一是從自心轉變;一是從外在環境強勢力來轉換,比如,明知道我們轉換不了自己的嗔恨心,這時,就可以轉換環境不去接觸外境。如果我實實在在沒有轉換的能力,我選擇離開,選擇接觸更加強勢力的對境來轉移,雖然說你在面前,我們就可以不再遭遇。這也是一種杜絕外在條件,不讓黑業成熟

  當然,這是在你能夠選擇外境的前提下。如果這種業是絕對成熟了,就不太容易避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