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89d96af695ab5df4a263f2edb463db1f.jpg" />
四眾,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釋,一指佛說法時的聽眾「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結緣眾」;二指出家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三指共議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見的四類眾「龍象眾、邊鄙眾、多聞眾、大德眾」。
佛說法時的聽眾一、發起眾,發起講經的人。發起眾者,開端發起之眾也。謂激揚發動,使如來有所說,使大眾有所聞,乃至發起問答等是也。
二、當機眾,聽法就能獲益的人。當機眾者,當座之機眾也。謂宿植德本,緣合時熟,不起於座,聞即得道也。
三、影響眾,如他方來助佛宣揚佛法的菩薩。影響眾者,謂古往諸佛、菩薩,隱其圓極之果,示同機眾,匡輔法王,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又如眾星繞月,雖無作為,而有大益也。
四、結緣眾,如一般下根的薄福眾生。結緣眾者,謂結聞法因緣之眾也。蓋由過去根淺,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而未能獲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也。
出家四眾(四眾弟子)比丘:梵語(bhiksu、bhisuka),漢譯為乞士、熏士、破煩惱等,等於二十歲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發須眉。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義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並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規定。其出家者統稱為沙門(舊稱桑門),義為止息一切惡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傳入中國,於是沙門也就成為出家佛教徒的專用名稱了。
世俗也稱比丘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語,若用梵文典語則是鄔波馱耶,義為親教師,與習俗所稱師傅相同。世俗又稱比丘中的知識分子為法師,意謂講說經法的師傅。其中比丘、沙門二詞多用於文字;僧人、和尚多用於口語。至於彼此稱呼,對一般僧人則稱某某師,對上層人士稱某某法師,對寺院住持稱某某和尚。
比丘尼:梵語(bhiksuni),等於二十歲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削發女子。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據八敬法成為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漢語。世俗也稱比丘為大僧,而稱比丘尼為二僧;或稱比丘為首堂,而稱比丘尼為二堂。這些稱呼都不見於經論,只是流行於民間而已。
優婆塞:梵語(upasaka),漢譯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八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優婆夷:梵語(upasika),漢譯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指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八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共議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見的四類眾(1)龍象眾︰喻指大天之流,乃不聽聖眾教化而引生斗諍之首。
(2)邊鄙眾︰喻指黨援大天之眾,如大天之門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