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八章 辯音菩薩章

第八章 辯音菩薩

  世尊在本章為辯音菩薩大眾開示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二十五種清凈定輪的修行方法

  本章學習提綱:二十五種修習圓覺清凈境界法門

  1、代表法音的微細:辯音菩薩

  2、二十五種清凈定輪

  (1)單修止、定、禪那

  (2)復修止、定、禪那

  【於是辯音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於是,在大眾當中的辯音菩薩,從座位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辯音菩薩代表法音的微細,他代表末世未悟的眾生佛陀請教修行方便之法,所問的問題高度低於前面諸位菩薩所問,佛陀為此為大眾詳加細解。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稀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今悟實相。】

  「大慈大悲世尊!如您所說的這些法門,實在是太稀有難得了。世尊,您所說的這些,一切菩薩想要因此而證入妙圓覺法門,到底有幾種具體的修行方法呢?希望您能夠為在座的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再進一步詳細闡述,讓他都能夠悟入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辯音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辯音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向佛請問這樣難得的修行方法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為大家解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於是辯音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座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凈,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一切如來本然清凈圓滿覺性,本來沒有什麼好修學的,也沒有什麼修學的人。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依託於尚未覺醒的幻化思維之力,而修行和學習,於是便有二十五種成就清凈解脫定慧運轉法門。」

  佛陀在前文講到,論根本原無能修所修,因為眾生本體圓覺清凈。但對於未覺者,不可不對症下藥,借假修真,依幻修幻,以幻止幻,假定二十五輪。輪是輪寶的意思,有催除惑業,催轉菩提,轉入正智的含義。以用而言,不離方便之輪,也就是「方便就究竟」的意思。從體性來講,本具清凈之體,所以叫「清凈定輪」。此處的「定」,不是核定和決定的意思,乃是隨緣方便以為究竟之意。「清凈」,二十五輪所依之本清凈體性本體清凈,無修可修。所要修的,是妄想所成的習氣在這二十五種中,任修何種法,都可以獲得成就,所以稱為「定」,輪替而修,稱為「輪」,修少分即少證,齊修即齊證,都可以斷惑證真。

  這二十五輪,是佛面對眾生種種根機,不得已而方便所說。如果有人通達了義,一即三,三即一。文雖單分,義則全具,止中有觀,觀又不離於禪定,而禪定又全具止觀,下根人一分為三,智者三定為一,一即全部二十五輪。任一修法展開來就是三藏十二部一切教門,八萬四千法門收攝起來就是一個行門。

  由此看,凈土念佛法門也是屬於齊修圓證,提起佛號時修奢摩他,佛號落處觀照即三摩缽提,而依般若掃蕩一切。悟無所得,直證心源,就是禪那。以仗佛力,修證較速,不必非要修持二十五輪。

  佛陀開示的這二十五輪是針對眾生二十五種根性,因緣不同,根性不同,則可以按不同修用功在這裡,我們根據天台宗諦閑大師以「三觀」所判釋的二十五輪來作為導引,依次展開學習。

  「三觀又名一心三觀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等,是天台宗圓教的觀法。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諦理,而這三種諦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三觀」。

  「三觀」是天台宗重要法門智者大師所立,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系對於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盪除三惑之相,以空觀盪除見思之相,以假觀盪除塵沙之相,以中觀盪除無明之相。三相皆盪,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在修學當中,只採取息念靜心的方法心靜到了極點以後,以此本然寂靜之力,永遠斷除了煩惱之根,便獲得了究竟圓滿成就。於禪坐當中,不用起身,就自然回歸了大般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一種,叫做單修奢摩他。」

  一、單修奢摩他:由止修入,單修空觀,取極靜力,成就覺慧,永斷煩惱

  以定靜為修行的門徑,修到極靜的境界便會產生微妙作用,這時心裡不但不會再起任何煩惱妄念,而自然能夠成就真實智慧。只這麼修,不再修行其他法門,當下就可以達到不生不滅涅槃境界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在修學當中,只是觀察萬法如幻。以覺悟之力,發起以幻除幻,轉變世界的種種作用,全面實踐菩薩化度眾生的一切清凈妙行。同時,菩薩心中對於圓滿覺性,不會失去念寂一如的本然覺照,常安住在靜慧平等當中。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種,叫做單修三摩缽提(如幻三昧)。」

  二、單修三摩缽提:由觀修入,單修假觀,觀一切都是假,成就清凈妙行。

  只從培養洞察力下手,觀察一切事物的幻相。上祈佛力加被,隨著眾生根器,變化種種現象,來教化眾生,並且修行各種微妙的善,而不執著善相。因為他明白教化眾生的各種善行都是不可執著的幻相。對於佛陀所說教法以及一切事物義理,能修持而不忘失。永遠不起妄念,而且也能寂靜中體驗到智慧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只是寂滅一切幻化境界。不採取任何造作行為,獨自斷除一切煩惱煩惱一旦斷盡,便會證入圓滿實相。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三種,叫做單修禪那。」

  三、單修禪那:由禪定修入,單修中觀,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直斷煩惱

  只有消除自己種種煩惱無明而不執取造作施為。因為造作施為對心靈寧靜有害,所以他只斷除自己的煩惱。等到煩惱盡了,便可以證入圓滿的覺性,明白萬物本體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專註心念寂靜;靜到極處之後,以所開發的靜慧平等之心自然觀照一切幻化現象,並從其中發起利益眾生菩薩妙行。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四種,叫做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四、先修止後修觀:由至靜心起妙觀之用成就,空假復修。

  首先從內心寧靜下手,從靜里產生智慧,以智慧明察虛幻事物,並且產生利他的善行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靜心開發靜慧;並以靜慧的力量,證入了寂滅本性。於是自然盡了一切煩惱,永遠超出生死輪回。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五種,叫做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五、先修止後修禪:由至靜心證至靜性,永斷二種生死成就,空中復修。

  由於寧靜產生的智慧,明白清凈圓滿覺性,因此斷除了所有的煩惱而不再受生老病死痛苦

  【若諸菩薩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靜心成就寂靜智慧;再從寂靜智慧當中,現出幻化之力,運用種種方法度化眾生;最後斷盡一切煩惱,回入寂滅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六種,叫做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六、先修止中修觀後修禪:由靜慧力下手,起妙用度生,再了生死,空假中都修。

  首先從內心寧靜和平定下手,由定靜中產生智慧,而再利用這種智慧來現起幻化的力量,顯現種種變化來教化眾生,使眾生解脫困苦,而後自己才斷除煩惱,進入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靜心成就寂靜智慧;再以最靜智慧力量,斷除內心煩惱;最後發起菩薩廣大清凈妙行,救度一切眾生。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七種,叫做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七、先修止中修禪後修觀:由靜慧力證清凈妙行,再度眾生,空中假都修。

  透過定靜的功夫,先把自己的煩惱斷除了,然後再穩健地做出利他的善行,解除眾生煩惱困苦,當他行善時,他已絲毫不執著善相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靜心成就寂靜智慧;然後以最靜智慧力量,一邊斷除心中煩惱;一邊度化眾生成就佛國凈土。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八種,叫做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

  八、先修止齊修觀與禪:由至靜力起,復斷煩惱度生,空融於假中而齊修。

  先修行定靜的功夫,等到定靜的功夫純熟後,再斷除心中煩惱,並同時示現種種方便的方式,來教化眾生,使眾生解脫煩惱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一邊靜心成就最靜智慧;一邊以最靜智慧力量隨緣發起如幻度生的妙行;然後斷盡煩惱,回入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九種,叫做齊修奢摩他和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九、止觀齊修後修禪:由至靜起大用,體用雙修復斷生死,空假融中而修。

  先修行定靜的功夫,並同時變化種種利益眾生方式,而最後才斷煩惱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一邊靜心成就最靜智慧;一邊以最靜智慧力量,資發本然寂滅的現前;然後發起如幻度生的妙用,轉變塵世成就佛國凈土。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種,叫做齊修奢摩他和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十、止禪齊修後修觀:由至靜力入寂滅境,再起幻用,假中融於空而修。

  利用定靜的力量,來斷除煩惱,等煩惱斷除了以後,再產生教育眾生作用,運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和教材,來度化眾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如幻變化的妙力,自利利他;然後隨順寂靜本性,而成就最靜智慧。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一種,叫做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十一、先修觀後修止:由慧修而得定,假空復修。

  先隨著眾生根器,運用種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來適應他們,而後再求內心的定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如幻變化的妙力,以幻除幻;種種境界幻滅以後,自然歸於本來寂滅。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二種,叫做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十二、先修觀後修禪:由慧觀而證寂滅,中假復修。

  先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變化種種境界來教育他們,而後再斷煩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如幻變化的妙力,廣行自利利他的成佛事業;然後安住靜修,成就寂靜智慧;最後以寂靜智慧力量,斷盡煩惱。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三種,叫做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十三、先修觀中修止後修禪:由慧觀妙用,作諸幻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中空假具修。

  先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而變化種種方式來教育他們。而後再加深自己定靜的功夫,最後才斷煩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如幻變化的妙力,發起廣大無礙自利利他的妙用,然後逐漸斷除煩惱,最終能夠安住於最為寂靜的本來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四種,叫做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十四、先修觀中修禪後修止:由慧力起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中假空具修。

  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巧妙地運用各種方式來教育他們,而後再斷除自身的煩惱,最後才求得心裡的定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如幻變化的妙力,發起種種自利利他的妙用;然後同時隨順修學最靜的智慧和超越煩惱的本然寂滅。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五種,叫做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和禪那。」

  十五、先修觀齊修止禪:由慧力起無礙作用,復證得至靜寂滅。自十五以下都是融通而修。

  先隨著眾生根器,運用種種方便法來教育他們,而後再一邊下功夫使內心定靜,一邊斷除自身的煩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一邊以如幻變化的妙力,發起種種自利利他的妙用,一邊資發內心當中的最靜智慧,然後斷除煩惱,回入本來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六種,叫做齊修三摩缽提和奢摩他,後修禪那。」

  十六、齊修止觀後修禪:由以慧力資於至靜,後斷煩惱

  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變化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在這過程中他也力求內心的定靜,最後才斷除各種煩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凈,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一邊以如幻變化的妙力,發起種種自利利他的妙用,一邊資發內在寂滅而斷煩惱,然後自然安住於清凈無為的靜心法門,回入本來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七種,叫做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後修奢摩他。」

  十七、齊修禪觀後修止:由以慧力直證寂滅。後住清凈無作地。

  隨著眾生根器,運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在教化眾生過程中他也同時斷除自己的煩惱,而後再使內心達到不執著任何名相、絲毫沒有造作的定靜境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凈,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自性智慧力量,寂滅一切煩惱,然後修行靜心法門,靜到極處,自然回入本有的清凈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八種,叫做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十八、先修禪後修止:由寂滅力起至靜。

  先從斷除煩惱下手,而使自己的心安寧定靜,不執著一切名相。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自性智慧,發起寂滅煩惱力量;然後進一步發起種種如幻作用自利利他。對於一切境界自然能夠做到寂滅與妙用平等不二。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十九種,叫做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十九、先修禪後修觀:由寂滅力起諸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

  先斷除煩惱而使內心寧靜,透過這種寧靜,可以產生教化眾生妙用。能隨著各種不同的場合和人物,而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自性智慧發起寂滅煩惱力量,從而透達種種心性習性;便能夠安然於靜修當中,澄清妄想,最後在因緣成熟之時,發起種種幻化妙用。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十種,叫做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二十、先修禪中修止後修觀:由寂滅力安住至靜而起慧用。

  先從斷除煩惱下手,達到內心的定靜,然後再隨著眾生不同的性向,運用各種適當的方式來教化他們。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凈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自性智慧發起寂滅煩惱力量,從而遠離造作,深達自性,於是能夠自在發起種種妙用,一切作為清凈無染,最終以靜修澄清妄念,回入本來涅槃。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十一種,叫做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十一、先修禪中修觀後修止:由寂滅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凈境界,歸入至靜。

  先從斷除煩惱下手,不假造作,變化種種方式來教化眾生,因為不取不著而使內心定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凈,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以智慧發起寂滅煩惱力量,從而通達種種清凈妙義,然後,一邊內心安住於寂靜妄想澄清,一邊隨緣發起種種變化,如幻自利利他。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十二種,叫做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和三摩缽提。」

  二十二、先修禪齊修止觀:由寂滅力種種清凈,乃住至靜而起幻用。

  先從斷煩惱下手,因為不取執任何名相,而使內心達到定靜的境界。同時變化種種方式來教化眾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一邊以智慧發起寂滅煩惱力量,一邊資發內心最深的寂靜,澄清妄念然後再發起種種如幻變化,自利利他。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十三種,叫做齊修禪那和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二十三、齊修禪止後修觀:由寂滅力資於至靜,乃起幻用。

  先斷除自己的煩惱,而且使內心定靜,然後再變化種種方式,來教化眾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先一邊以智慧發起寂滅煩惱力量,一邊資發如幻變化,自利利他,最後歸於內心最深的寂靜,顯現本來清凈光明境界智慧。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十四種,叫做齊修禪那和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十四、齊修禪觀後修止:由寂滅力資於幻用,乃入至靜。

  先斷除自己的煩惱,而且使用種種不同的方式來教化眾生,然後才使內心定靜,由定靜中獲得圓滿的覺性。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倘若諸位菩薩修行當中,以所悟圓滿覺性的智慧圓融一切,對於各種理性和事相,都不會背離圓滿覺性,所行所做,超越了一切障礙。這位菩薩修行方法,是第二十五種,叫做圓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三種隨順清凈圓覺的自性法門。」

  二十五、圓修三種自性清凈:由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圓修三觀隨順

  先體悟到圓滿的覺性,平等遍佈於一切事物。因此對一切事物本體現象都不加以執著和貪取,隨時隨處保持著平等和無分別心。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各位善男子這就叫做菩薩修行二十五種清凈定輪。一切菩薩修行方法都在其中。倘若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想要依靠這二十五輪,而選擇修行方法的話,應當持守清凈無欲梵行,在寂靜地方思維觀察,誠心祈求諸佛菩薩懺悔無量劫以來的種種習氣業障,像這樣經過三七二十一天,身心就會得到初步清凈。然後把二十五輪法門分別標記在簽條上面,最誠心地祈求發願心中不生分別,隨手抽取簽條。依照上面的開示,就知道自己今生修行的次第和順序了。如果有一念懷疑心的話,就失去了作用

  在這一章里,佛陀告訴辯音菩薩大眾啟發覺性有二十五種類型。並且說明啟發覺性,每一種類型的特色。緊接著,佛陀又啟示大眾選擇最適合自己性向的類型去修行,並且鼓勵弟子不可貪著名利,常寧靜地思考,懇求聖者慈悲垂護,常懺悔自己的過失。經過二十一天以後,再做二十五個標簽或記號代表二十五種啟發覺性的類型,然後依照自己所拈取的標簽去修行而不可遲疑不前或者產生悔恨心。這一段和《占察善惡報經》中所說使用「地藏占察輪」來預測因緣果報修行法門很相近。但也要看到,「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的加行修完,信心具足業障消除,資糧圓滿,就是修任何一法,都會成就

  佛陀教授二十五輪,隨機而順,為未覺眾生所說,和前面「威德自在菩薩章」等為已悟圓覺的菩薩教授有所不同。民國諦閑大師天台三觀判此二十五輪,至為精密,輪輪必有當機之人。凡是從寂靜下手,必是空觀;從幻化下手,必是假觀;從不取下手,必是中觀;修圓觀,以悟凈圓覺下手,觀觀都是圓覺。我們在具體修行時,切勿因此而生高下之見,因為單修齊修都是屬於方便教法,而實際上輪輪都是圓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一切一,一一切,菩薩修行,應如是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慚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辯音菩薩你要知道,一切修學諸位菩薩

圓滿無礙清凈智慧,都因三昧禪定而生

所謂靜修行奢摩他,三摩缽提以及禪那。

三種法門頓漸修學,有二十五種清凈輪。

十方世界一切如來,過去未來修行者。

無不因為這些法門,修學而得成就菩提

唯除頓覺成佛之人不順諸法而超越者。

一切有緣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眾生

應當恆常持受此輪,隨順一門勤奮修學。

依仗佛陀大悲覺力,不久當證究竟涅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