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佛法 證悟本性
——龍缽開示
2012.06.12
佛法開顯生命真諦
好,大家在這個龍缽、這個風水寶地,靜下來。那邊的大乘法鼓敲起,這邊潺潺的、清澈的水聲,無一不是我們覺性的庄嚴。所以念金剛薩埵,嗡班札薩垛吽.,這咒語彷彿雕刻在一個水晶石頭上一樣,我們念的時候要找到這種感覺,嗡班札薩垛吽。有一個,除了你念這個之外,還有一個空,空靈的、透徹的覺性。
現在我們當下有一個體驗,到寺院來,在師父身邊,主要也就是要提起這個正念。這個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聲聲念誦的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南無就是皈依。怎麼樣的呢?到這里來參學,那麼我們就要深明大義。要明白這個甚深的意義,體會我們自性的佛性。
我們這個分別念就像這個鍾聲一樣,有生有滅。你看,我們的這個第七意識呢?第七意識就像這個流水一樣。第七意識如瀑流啊,我們的生命的這個生命之流,有了生命之流,才會有那個生滅的念頭。所以第七意識為第六意識的根,第八意識呢?在迷惑的時候,它是含藏,稱為是識。所有的種子、過去的種子,現在我們的身口意,也都含藏著。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個地方。覺悟了呢,它是大圓鏡智,轉成大圓鏡。這都是用來比喻的。大圓鏡啊。
所以我們佛教,你看,直截了當的,一下子就深入到這個生命的奧秘。包括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都無法與跟佛教比,你學了佛教再看那些,那都變成枝末之學。譬如現在很多宇宙科學的、或者是生命科學的,他都在這個現象里鑽研。所以越研究離我們生命本體越遠,越研究越空洞,離生命本體越遠。
我們佛教就是直向的,直接的、回歸的。南無,是皈依、回歸的 ,生命一下子就變得很充實。我們放生的時候啊,甚至要給那些眾生開示。說:「無名無姓,本是諸佛不動之體。」我們為了要看到這個法身呢,第八意識含藏識,甚至我們有的很多方法,要打坐啊,要把心靜下來啊。我們總以為,靜下來,就像那個水一樣,一紋不起才是它的。但是因為要壓這個念頭,一邊要壓這個念頭,要想達到一個平靜的狀態,這個本身這個妄,這就是一種妄。這個妄呢,因為這種妄,所以你永遠平靜不下來,也就很難看到真實的面目。
所以佛菩薩慈悲、祖師慈悲,祂就教導我們說:無名、無名的本體就是佛的體。第六意識的分別,你不要以為這個水,平靜了才是水;它不平靜、起著波紋,還是水。所以第六意識的分別,分別的當下它就是佛性的 。所以古人也有:不斷妄想不修真。為什麼不斷妄想?因為他了解到,連妄想的當下這個就是真。他不修真就是他已經了達了什麼是真。所以禪宗里開悟的,別人問他你開悟了說說看,你開悟什麼了?他說:尼姑原來是女的。他開悟什麼了?尼姑原來是女的。也就是波浪滔天的,它還是水。他看到它的本體了,水的本體。
所以這個佛教裡面,分漸和頓。漸,慢慢講、慢慢講、慢慢講、慢慢講。頓,就是當下、直接。漸也是佛菩薩慈悲,很有耐心一點一點地帶著大家生活,大家有聽道,有教言;頓也是佛菩薩慈悲,讓我們不走彎路、當下承擔。所以不管是漸,不管是頓,如果你要強分的話,頓,更是佛菩薩的果地的威德力;漸,是對眾生機,慢慢地循循善誘。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不管是漸還是頓,都是佛菩薩慈悲。沒佛菩薩、沒有祖師的話,漸也沒有、頓也沒有。
所以,佛性都是活靈活現的。聽到鍾聲、聽到水流,那你到底是什麼?你的生命就如水流。這個就如水流的時候,這個就跟《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住,住就是過去了。一住就變成過去了。一過去就是已經過去了,所以叫:過去心不可得。一住就變過去了。未現前的、未現前的也不能攀緣。所以又說:未來心不可得。那當下呢?當下、你一說當下,它又變成過去了。所以,現在心不可得。就從流水上來好了,就是流水的意思。你只要一住,那個水還有當下嗎?你取不到那個當下的。所以就不著於過去、不著於未來、不著於當下。所以我們佛教就講:三心未了,滴水難消。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你不明白它的話,吃一滴水你都消化不掉。
信解行證得自在
所以我們這生命為什麼苦?就是始終我們生命就沒有契入到自己生命的真體里來。我們一邊是活著,一邊就成為自己生命的現象的流浪漢。這就是它苦的本質,沒有契合入我們的真如本體當中的話,每一個都是生死苦海當中的流浪漢。不管你手裡把握的是鑽石、黃金,還是什麼的狀態,都是一個貧窮的流浪漢。
所以學佛、修行,乞丐和皇帝是平等的,在這一點上是平等的。但是我們的社會學總是說,佛教是被封建社會利用的,用來幫助皇帝統治國家的。他不懂佛教是什麼,他以為皇帝信佛是作秀、是政治需要。其實不是。皇帝不學佛,他很苦,在流浪的路上,在生死輪迴的路上,他跟乞丐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一個乞丐他學佛,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富可敵國,比皇帝還富有。所以我們出家修行人叫「身貧道不貧」。雖然他空無一物,但是卻作為生命的主人,自修、自了、自安排。我們師父所常說的,坐也自在、卧也自在、何其自在。
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要回歸嘛,皈依到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在哪?這是我們佛性的、果地的風光,那我們現在還是迷失狀態,我們首先要發明心地,這當然是作為佛教的最正統。聽開示,去了解,通過聞,然後去思、去修。在聞、思、修整個過程當中,對師父所講解的道理明了,產生信。哦,這個是大道,信。然後對大道深入去了解,信到解。解了之後,我們的生命跟這個道合二為一。合,就是行。然後合二為一之後,證得不生不死,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就是證,我們佛教正統的就是信、解、行、證。
但是作為大家,比如說跟師父有緣。我這師父是指廣義的啊,指善知識。跟善知識有緣,緣分很深,你縱使沒達到,善知識也是會幫你的。凈土法門,側重點在這里。但是在信解行證的過程當中,也是善知識垂手來接引的,不能忽略掉這個。
但完全靠善知識來帶業,那你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這些。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佛教回到正法的狀態,大家聞法、思法、修法,按照信解行證這樣子來修,那是正法的狀態,這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