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
師:歡迎大家國慶到寺廟里來學佛。國慶七天長假,許多好玩的地方大家不去,來到寺廟里學佛,說明大家善根深厚,也說明與佛有緣。
昨天我們探討了東華家風的第一句——信教先愛國。我們的問題是:做為一個公民,應該如何愛國?愛國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雖然有些人回答得不是很準確,但他們的行為足以證明他們是愛國的。今天我們接著問東華家風的第二句——學佛先做人。你們認為學佛應該怎樣做人,如何才能把人做好?今晚還是請首座和尚第一個回答。
答:還是安分守己,各盡其職,以人為本,借事煉心。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師:還是昨天的回答。好,這是你的觀點,你的見地。每個人的回答都對。你的回答就代表了你的見地、你的水平和你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下面每個人都要回答,尤其是東華寺的常住。當家師,你來回答。
答:我們從一降生開始,做兒女、孫子孫女,到為人父母,做爺爺奶奶,經歷和扮演了很多角色,我們將一生的角色都演得圓滿成功,就是最好的做人。
師:我把問題說得再準確一些,身為佛教徒,我們應該怎麼做人?大家輪流回答,越精鍊越好。
答:守本位,聽招呼,盡職盡責,奉行五戒十善。只管耕耘,不問收獲。
答:對外,藉助人與事修鍊自己;內在,多方學習,武裝自己,完善自己,同時守好五戒十善。
師:wa,你來答,你可是東華寺第一匹千里馬。
答: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作為兒女,對父母盡孝;作為徒弟,行好徒弟之道,在寺廟里做好本職工作。
師:好,少說話多做事,這個回答我很滿意!你們看人家小沙彌回答得多好,一下就擊中了要害。只要認識正確到位,就能做得準確到位。古人說過,做任何事首先要見地明確,也就是方向明確。見地明,決心大,方法對,掌握這九個字,無事不成。很多人很會說,見地明確,方法也對,就是膽識不夠,心力薄弱,經不起打擊,折騰。這種人只能當老師當謀士,或者當傳教士傳播思想,不能到一線去交鋒。接著回答。
答: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的社會性。人有仁愛,只有愛別人才能稱為人。具體就體現在奉行五戒十善上。
師:孔老菩薩回答。孔居士把將軍樓管理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把寺廟當做自己的家來維護,真的做到了「將此身心奉塵剎」,這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答:該做就做,應該無私地奉獻。
答: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勇於奉獻。
答:經常誦經求懺悔。
答:看住自己的身、口、意。
師:好啊!回答得好。我非常放心,說明你們學佛都不會著魔,按你們回答的去做,都會成佛。女眾來答,特別是常住。
答:既然出家學佛,就以佛為榜樣,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培養覺照,克服習氣毛病,完善自我,做一個真誠、淳樸、率真的人。
答:做人就是腳踏實地實修實干,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答:管好身口意,早證無上覺,於十方界做道場。
師:好。bw是干大事的,別看年齡小,非常求上進,很難得。好好修,一定能成佛。zhj回答。
答:「人」字為什麼是兩撇?
師:對,「人」字為什麼是兩筆寫成的?一筆為什麼成不了「人」呢?
答:我認為做人就是處人處事。處人圓融。處事向佛看齊,事情來了不逃避,沒事不要找事。
答: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把師父的教導好好落實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中。
答:我認為佛的奉獻、博愛、無我、圓融等等,就是做人的標準。我們應該從德行上培養自己,從點滴做起,向佛靠近。佛不僅有德,還有法力。比如上師看誰一眼,就能把他完全認清,這是功夫。我現在還不知該怎麼達到這個標準,所以我盡量先修德。
師:好,你把修道先發心的問題也回答了。修道如何發心?怎樣做才體現出你在發心?
答:我認為處處為別人著想,不僅想自己的利益得失,還要想如何給周邊的人帶來利益;既要圓滿自己,也要圓滿周圍的人,這是我目前做事的方法。
答:利他,無我。
師:大家回答得越來越好了。真正有水平的回答都是禪宗里的「三個一」——一步到位,一竿子到底,一針見血。
答:學佛做人就是要自見其心,自凈其意,善待身邊所有的人。修道發心,首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佛,然後確定目標,朝著目標努力邁進。
答:佛弟子要有出離心、智慧心、大悲心,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做好每一件事。
師:莫居士笑得那麼好看。她非常能幹,特別任勞任怨。天那麼熱,大家干兩個小時都跑了,只有她一個人繼續干。別看她個子瘦瘦小小的,恐怕東華寺女眾之中她是第一人了。
師:好!第一句話我聽得非常滿意,意思是只要不要命地去干就行了,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境界就是佛教講的無我忘我的境界,非常高!你平時做事就是不要命地干。但是不能再這樣幹了,否則把小身板干垮了,你還要藉助這個小身板修鍊成佛呢。勞動只是為了鍛煉身體,不能把身體干壞了,你要適當地休息。
答:做人要表裡如一。女性要把自己修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發心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人之美,愛人之好。
師:回答得好,見地非常到位。能幹的人往往回答得差一些,因為他們心裡總在琢磨怎麼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怎麼把話說好,是實干派。回答得好的人往往研究理論。難得碰到又能做又能說的。像萬行這樣的就更難碰到了,呵呵呵。(自笑、眾笑)
答:做人方面要慈悲喜舍,換位思考。發心方面要腳踏實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答:發心是無論你喜不喜歡做某件事,只要眾生需要,佛法需要,你都要盡職盡責地把它做好。
師:回答得非常好。
答:做人方面是以戒為師,自凈其意。發心方面是「你的需要是我的榮幸」。
師:你的需要是我的榮幸。回答得好!哎呀,md就是會回答問題。不僅會回答,還很能幹。每次我一坐到台上就想,這個蓮花台做得這么好,東華寺沒有其他人做得出來,我們誰上來,功德福報都得迴向給他。
答:心平天下平,平心做事。
師:志向抱負很大呀!
答:談到發心,我是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我是個很被動的人,不喜歡發心,喜歡獨善其身,將來想做個隱士。現在談發心,把因種下去了,將來做不到就是句空話,大家會說我虛偽,務虛不務實,所以這個問題我就不回答了。
師:我們這個會場就是一個耍嘴皮子功夫的地方,就是玩虛的,不是玩實的。
師:回答得就是與眾不同,我非常滿意。
答:自利利他。生為僧模,死為教魂。
師:這句話是我說的,你怎麼搞的?剛才你回答《弟子規》,可是你自己都沒讀過。你這小子總是玩虛的。(眾笑)
答:這些事以前我都沒有想過,就是來到東華寺,今晚輪到我說,我才開始想。我的觀點就是按大家說的去做,
師:危險啊!按大家說的去做,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要是碰到外道邪教怎麼辦?所以說學佛必須有見地。見地明,方法對,有膽識,有魄力,有耐力,才能成就。
答:向佛學習,了生脫死,做一個大智慧的覺者。至少解決根本大事,了生脫死。
答:既然我們是佛教徒,是出家人,發心就應該發成佛的心。雖然我們離這個目標很遠,也很艱難,但是再艱難,這也是我們終生乃至生生世世奮鬥的目標。
答:做人應該做專家,十年磨一劍,一朝練劍成功,才能自利利他。發菩提心,就應該時時覺照,發明真心。
答:學佛先做人。做人要以教育為本。古代堯舜禹孔孟,這些人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教育的結果。如果我們懷著慈悲的心、清凈的心、沒有貪嗔痴的心,我們的磁場就非常清靜,非常有影響力。教育要從胎教開始,從零歲就開始教育孩子,給他傳輸聖賢之道。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給什麼他就複製什麼。過去有神童七歲就成為音樂家。根據西方生理學家研究,兒童像一張白紙,在無為而學的時候就可以成為聖人。為什麼現在聖賢少呢?就是因為我們不懂教育,缺乏教育,造成了一個貪嗔痴的環境,給大眾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了極大的創傷。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我在此肯定你們的回答都是正確的,按照你們的回答去修,成佛綽綽有餘啊!你們的回答令我非常滿意,非常放心,這樣修下去就不會走火入魔,不會進入外道邪道。
學佛的人如何做人?五戒十善做好就是在做人。學佛的人如何發心?慈悲喜舍做好了就是發心。這是我十年前的答案。今天我做人的行為准則和愛國理念仍然和十年前一樣。愛國就是昨晚講的「安分守己,各盡其職」:你是個軍人,就應該守疆衛國,英勇殺敵;你是個法官,就應該秉公執法;你是個老師,就應該教書育人,傳播知識;你是個傳教士,就應該為眾生祈福,為信眾答疑解惑;你是個國家幹部,就應該為人民服務,替百姓做主。只有安分守己,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才能盡職盡責地把本職工作做好做到位。所以,對東華寺這三句家風的解釋,我還是十年前的思想,還用十年前的答案。如果大家還有更高的見地,可以說出來共享。如果覺得我的回答不夠圓滿,又想照顧我的面子不願意在這里說,也可以私下找我談。因為我的水平有限,不一定你回答得對,我就說你對,你回答得錯,我就說你錯。你的回答就代表了你的認識、你的水平、你的素質。如果你的答案被我選中了,我就給你獎勵。
今天在座的回答,有些很新穎,有些我根本沒想到,有些回答得太大了,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我的回答不是很大,我教給你們的東西都有個下手處,比如如何做人,就是行五戒十善,做到了,你就是個好人,就是個真正的佛子。佛教徒怎麼發心呢?就是慈悲喜舍。你真的理解了這四個字,你就是個發心的人。如何愛國?守本位,聽招呼——這是過去祖師的答案。我把它稍稍改動了一下,叫做「安分守己,各盡其職」。
東華家風我們不僅要會背,更要會做,而且要做到位,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里,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中。凡是成功的人,都是把理想落實到行動中,並且做到位以後才成功的。所以我剛剛講見地明、方法對、決心大,做任何行業都會做得好。尤其是對學佛的人,這九個字是修行的基礎,而且要伴隨修行的整個歷程,非常關鍵。
很多人認為學佛修道需要很多世,甚至三大阿僧袛劫。這個理論也對。但佛教里還有一句話叫「十地頓超,不歷僧袛」。如果都要修無量劫,下一世能不能保住人身,聞到佛法還很難說。但是,既然這一世我們聞到了佛法,我們來的使命就是成佛普度眾生,而不是修點福報善根以圖來世。你必須接受這種見地,今生成就才有指望。如果一開始你就接受成佛需要無量劫,今生無論你怎樣修都不會成就。所以,學佛的人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膽識、氣魄,敢直下承擔,否則成佛就真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了!
釋萬行201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