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我們寺廟里鋼筆字寫得最好的是hh和fx,字寫的好也是門面,就像人的五官長的好一樣,會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僅僅是五官長的好,而頭腦不好,心眼兒不好,與人一共事,印象就會一落千丈,反而令人更反感。如果一個人的五官長得並不好,但他會為人處世,這種人往往會令人刮目相看,字寫的好也是一個道理。所以,外在不僅要好,內在更要好。人最後取勝,靠的不是臉蛋,而是靠他內在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女人,更加如此。我們天天洗面美容,卻沒有革心,沒有美化心靈,美貌最多二十年就過去了,若不加強內在的修養,很快就會被人遺忘。
答:跟我們講講氣吧。
師:關於氣,我已經講了多次,好像講得越多,耳朵越麻木,反而聽不進去了。心太散亂,記憶力才不好,要想記憶力好,首先心要專註。一個人,若是頭腦在起作用,他講的永遠是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理想,乃至幻想,若不學會讓頭腦停止,做任何事情不是停留在過去,就是停留在未來。有些人之所以務虛不務實,就是因為頭腦的邏輯思維和強烈的我執而導致他任何時候都在使用頭腦。頭腦永遠活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計劃中,它永遠在錯過眼前的事。只有拋棄頭腦,採用自性的力量,才能活在當下,自然也就務實了。
師: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在闡述同一個層次,比如眼前這個時鍾,從你那兒看是橢圓形,從我這兒看是個平面。天下的道只有一個,只是存在的形式和表達方式不一樣。就如同佛教稱自性為本來面目、一真法界;基督教稱上帝;伊斯蘭教稱真主。實際上,佛、上帝、真主指的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種力量和境界,乃至一種層次上的狀態。
任何宗教,起步修行時都需要單純心和清凈心,首先要收回頭腦,專註地保持在當下,進而空掉頭腦(空掉我執),才能進入自性,否則,你想見到心中的神是不可能的,因為神不在過去,不在未來,只在當下。但我們的頭腦已經習慣於邏輯思維,做任何事都講究條理。只要是邏輯思維,就屬於頭腦範疇。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真理是不符合邏輯的。符合邏輯的不是道,它似是而非。而真正的宗教、真正的道似非而是。很多宗教徒稱自己的宗教是哲學,那是因為他沒有通達他所信奉的宗教,不了解自己信仰的神,甚至可以說褻瀆了神,否則,他絕不會把宗教歸屬於哲學,但宗教卻包含著哲學思想。
頭腦還在我執的層次,就如同我們在世間做事,以為自己做的很有道理,那是因為我們站在自己的層次上。如果換位思考,站在老闆的高度,你將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荒唐可笑。因為不在其位,所以無法理解、也體悟不到上司的思想境界。作為部門經理,看到的只是一個部門,根本無法理解董事長在想什麼、計劃什麼,除非部門經理出任了董事長,他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問題,否則他看到的永遠只是局部。
一個修行人,如果多年都採用一個修行方法,一直按部就班地走過程,那說明他仍然停留在頭腦範疇,一直是頭腦在用功,這和機器人有什麼區別呢?究竟的道,是沒有儀式儀軌的,只有頭腦才喜歡不停地遵循儀軌。因為頭腦總是充滿恐懼和渴望,所以總喜歡給自己設定程序,制定游戲規則,每天乃至一生都在重復著一件事,只有這樣它才會感到踏實。
自性是活在當下,它沒有恐懼、沒有渴望。自性從來不給自己制定游戲規則,因為自性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為所欲為而不留痕跡,不會留下任何業障。一個人若能把握好眼前的第一個當下,就意味著他能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如果連眼前的第一個當下都不能把握住,他也不可能把握住下一個當下。如果使用頭腦的力量,就永遠把握不住當下,因為頭腦總是在不停地回憶過去、計劃未來。因此,我經常告誡身邊的弟子,想到的事馬上去做,不要想等有時間了再去做。如果養成了想到馬上去做的習慣與風格,經過數年的訓練,頭腦的習慣勢力自然會靠邊站,自性的力量就會隨之生起。
如果天天躺在床上計劃這個月幹什麼、下個月幹什麼,明年幹什麼,行動少於計劃,就會永遠停留在頭腦的世界。「道」是不允許你思辨、計劃的,「道」是要你想到了就出手,發現問題就處理。如果發現問題就說這不是我的事,這是知客、當家、乃至方丈的事。一旦習慣了這種思維方式,想活在當下,想捕捉道、與道銜接,是不可能的,除非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只要發現了問題,就說明這是你該做的。不要想這是當家的事,那是方丈的事,否則你永遠是個俗人,永遠捕捉不到道。事情只要讓你聽到或碰到,就說明你與此事有緣,就應該做。禪宗有句話,舉手之勞就是道!若不做這個舉手之勞,或認為與己無關,高高掛起,這不是道。道是脫俗的,聽到,碰到,就應該舉手做到。
但是, 數百年乃至數千年以來,很多未開悟的人制定了約定俗成的規矩,使得很多人看到所謂的不是自己該做的事,即使醬油瓶子倒了,也裝作沒看見。世間法的游戲規則是這樣,而道場則如家,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一旦發現家裡出現問題,會自動進入狀態,馬上去解決,不會想著先向父母親通報,徵得同意才去處理。如果大火燒到了自家屋子,還需要向父母親稟報後再行動嗎?那一刻救火就是人性本能的反應,而此時用的不是頭腦,是自性。
為什麼數千年來,我們樂於接受未開悟者制定的規矩?因為我們也是沒有開悟的人,未開悟的人用頭腦制定的規矩正好契合我們的等級。未開悟的人如果偶爾聞到真理,遇到一位開悟明師制定的規矩,將會無法接受。未開悟的人怎麼可能接受開悟明師制定的規矩和講的真理呢?除非彼此進入深沉的靈魂空間,同處佛性的世界,彼此用佛性交流才能不分彼此,沒有鴻溝。否則,一個用靈性,一個用頭腦,他們就永遠沒有所謂的緣份。所謂的「有緣」,彼此要麼都用頭腦,要麼都用靈魂,雙方若分別使用兩個不同的載體,永遠謂之「無緣」。
現在來談談俗世間的事。在世間做事,是以現象論本質,甚至以現象來定性質。而宗教是拋開現象論本質,是以本質來論本質。
照客來了沒有?
答:來了。
師:照客,你要知道,你只對知客負責,對當家,甚至方丈在內的其他人,他們要你做什麼,你都可以不理睬。一個有道德底線、有職業道德的人,今天做照客能對知客負責,明天做了當家,肯定能對方丈負責。如果做照客時不能對知客負責,明天做了當家,也不會對方丈負責。如果今天你在東華寺就是個沒有職業道德、不懂游戲規則的人,明天到了西華寺,你同樣也是個沒有職業道德、不懂游戲規則的人。我看你做照客能對知客負責,明天就敢用你當侍者、做當家,否則,我絕不會用你。你做照客遇到事情不向自己的頂頭上司反映,而是越級向上司的上司反映,一旦我用了這樣的人,他同樣會繞過我,直接向我的上司反映。
一個好產品,不僅要物美價廉,生產速度還要快。市場競爭力就在價格、質量和速度上見功夫,如果這三項抓住了兩項,就獲得了兩個空間,三項都沒抓住,就沒有空間。一天就能高質量完成的工作,結果你用了一周才完成,即使做成了精品,也失敗了,因為比別人晚了六天,人家已經佔領了市場。同樣,如果兩個產品的生產速度和質量一樣,但你的價格高,也無法佔領市場。
看一個人的未來,就看他當下是什麼樣的人,在做什麼,如何做。比如說當家的,如果是個聰明、清醒的當家,想調動廚房的人,他會通過典座,而糊塗的當家,就會越過典座直接找到那個人,把人調走。結果手下人走了,典座還不知道,這不是很荒唐嗎?這種情況在佛教團體經常發生,如果在公司,部門經理需要員工,必須向人事部門或向總經理申請,這是最起碼的工作流程和對人最基本的尊重。上個高度講,這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底線,不能說部門經理看中公司的某個人,就直接和當事人說,把他拉到自己的部門,因為他有自己的領導,不歸你這個部門經理管。
一個人在做事時,如果總想讓大家都說他好,那他就是個我執極重、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做人就要定位準確,端誰的飯碗,對誰負責。把握好手中的權力,並非好權力,而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記得我二十七歲時,有人問過我一句話。他說:「萬行,你想只讓一個人說你好,還是讓大家都說你好?我說,只要一個人說我好就行了。他說:「你可以走江湖了。」當時我不理解,問他,就憑這一句話就可以走江湖了嗎?他說:「你不懂,以後你會知道的。」時至今日,我才理解這句話。如果秉持這句話,我的確可以走江湖了,若不遵守這個游戲規則,我就是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比如管財務的只對自己的頂頭上司負責,在工作上只他一個人滿意就行了,為堅持原則而得罪其他所有的人,都無所謂,只有這樣,你的人品道德才過得硬,無論你走到哪兒都能立足,人家都敢用你。總想讓天下人都說你好的人,結果誰都不會說你好。
一個有求必應的好好先生是最靠不住的,也是最沒道德底線的。一個非常固執、寧折不彎的人往往是最靠得住、最有道德底線的,盡管他固執不合群,但是,一旦他認定了你,就會為你兩肋插刀、鞠躬盡瘁。如果一個人,你叫他辦事可以,我找他辦事也可以,他都說好,那怎麼可以呢!共產黨的人就是共產黨的人,國民黨求你辦事,你也行,怎麼能這樣呢?如果是這種人,兩黨都不會用你,因為這種人是最不可靠的,他在中間游來游去,共產黨的單子他接,國民黨的單子他也接。古人講,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過去那些忠臣,主子一死,他就卸甲歸田,不再侍奉第二個主子,但第二個主子往往非常高看、敬重這種人。
出家人不會故意做壞事,但幾乎每天都在做錯事,因為無知,不懂何為道德,自然做事就不符合道德。一個出家人,雖然沒有故意殺人放火做壞事,但由於無明而做了錯事,就要承擔因果。就像在社會上,無意中把人打死了,難道不需要負法律責任嗎?因此,做任何事都要講職業道德,都要有道德底線。
我們出家人,經常會犯一些非常無知的錯誤。比如某個和尚要請三天假,他就給當家師或知客師發條簡訊請假,然後不等答復,人就走了。他以為發條簡訊就算請假了,也不考慮他的申請是否被批准。殊不知,如果知客沒有批准你,即便你發簡訊打了招呼,也等於沒請假。為什麼他會認為,只要發了簡訊就算請假了呢?因為他不懂何為道德,不知道向領導請假,必須得到領導的回復,否則就說明領導沒有同意。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反正跟領導打招呼了,不等批准就拎包走人了。
高智商的人不會認為一個犯了五戒十善,吃肉喝酒的人就一定沒有道德,也不會認為每天遵守五戒十善就是有道德。如果大家不學佛,在社會上學的話,可能還會聰明一些,但大家都不願意學社會,都要入佛門,要學佛,結果呢,越學越傻。佛是你、我、他都可以隨便學的嗎?佛是高智慧、高層次的人才可以學的,不是你我這種平庸之輩可以學的。學佛是上流社會、是士大夫的專利品,社會底層的人是學不了佛的,佛法到了這種人手裡就會變得四不像。但是我佛慈悲,總想普度眾生,想普度眾生就必須降低標準,結果不停地降,降到社會最底層的人都在學佛了。宗教是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領域的產物。一個社會最底層、連基本的物質條件都得不到保障的人,你怎麼能讓他去超越物質,搞什麼精神建設呢?因此,大家都在學佛,農民學的是農民階級的佛;工人學的是工人階級的佛;士大夫學的是士大夫等級的佛。究竟哪個級別學得對呢?只能是各找各的級別學了。
原始佛教時期,佛教還沒有變質、走形,到了大眾部佛教,尤其是今天的佛教,全都扭曲變形了。但是在這個時代,你想搞原汁原味的原始佛教,大家就會說你是歪門邪道。如果搞二十一世紀邪知邪見的佛教,大家都說你是大菩薩,反而玩轉了。偶爾碰到一個開悟的明師,為了迎合眾生,傳播佛教,令其種下學佛的因,用了千奇百怪的手段和方法,結果,眾生以為明師的手段、方法以及他的衣服就是佛法。眾生無法透過明師的方法、手段和衣服認識佛法,所以,過去的禪宗有一個觀點,只要停留在方法上,就永遠無法入道,道是沒有方法可以進去,也沒有方法可以得到。通過方法和技巧得到的「道」,那不是道,得到的依舊是方法和技巧。道是超越頭腦、方法和技巧之上的,她原本就在,無需修正。如果你說知道自己睡著了,說明你還沒睡著,如果你知道自己醒了,說明你早就醒了。但是,這句話如果用在一個悟道的禪師身上,就是錯誤的。禪師睡著了,就知道自己睡著了,醒來了,就知道自己醒來。
我們的佛性本自具足,她什麼都不需要。我們拚命地努力——誦經,打坐,以為這樣做對佛性有用,對道有用。殊不知佛性和道是不需要這一切的,這些都是頭腦的需要,都是為了訓練頭腦,讓頭腦從散亂中,從一萬個方位收回來,專註在一點上。當把千萬顆散亂的心從一萬個角落收回來,執著在念佛、守竅或觀想上,我們才回到了當下。但這隻是第一步,回到當下並沒有入道。何時觀想念佛、持咒、守竅的方法消失了,道才會發生:只有方法消失了,才入道。 一個人做事,如果總想讓身邊的人都滿意,說明他還活在頭腦的世界裡,還有一個「我」存在。「我」就會擔心人情世故,總想當個老好人。如果誰和你關係好一點,或者給你的利益多一點,你就出賣自己,說明你本身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真正有靈魂的人是不會被一切利益、一切喜怒哀樂動搖的。如果你只對自己的頂頭上司負責,只和上司對話,這樣就超越了頭腦。頭腦死掉了,自性的力量才會蘇醒,一個真實、完整的我就出現了。
若頭腦還在,就會有太多的虛榮心,就會需求財色名利,就會有私有畏、患得患失。頭腦死了,自性才會發生,自性力量一旦啟動,就不再有虛榮心,不再渴求功名利祿,不再期望大家認可,就能做到真正的無私無畏、為所欲為,因為自性俱足萬法。一個真正活出自性、啟動自性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底線的人。只要頭腦還在思想、考證、研究,尋找理論依據和種種的理由,就仍屬於頭腦的範疇,必然會沒有道德底線。
所以,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當朋友問我,想讓一個人說好,還是讓大家說好時,我沒明白他的意思。時至今日我才明白:處處想做好人的人,最終卻不是好人;處處不想做好人的人,最終卻是好人。這隻是我個人為人處世的觀點,不是板上釘釘的真理。你們可以談談自己的觀點。
問: 師父,在社會中如果用自性,不用邏輯思維去為人處事,怎麼用有為的方法表現呢?
師:啟用頭腦的邏輯,是「似是而非」;啟用自性的邏輯,就是「似非而是」。
問:「似非而是」就是我們通常人看起來好像是不正確的,但事實上是正確的?
師:對!
問:師父,這個道理和觀點我能理解,但遇到具體的事情,就沒有恰當的方案了。
師:因為一遇到事情,頭腦就開始起作用,總想得到別人的贊揚和認可,進而患得患失。
師:社會上百分之九十的人是這樣。但是,大智慧者一定是用自性,而不是用頭腦,用頭腦是無法打開自性的,盡管很多社會高層人物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們為人處事的風格已經非常符合道了。
師:因為使用的是普通工具,所以一輩子也就是個普通人;如果用的不是普通工具,早就變成一個不普通的人了。比如,在一個行業里,有些人一輩子都處在行業的底層,只有一種人,三、五年之內就能達到行業的頂層。俗人會認為,達到行業頂層的人,採用了非常的手段。若站在高層次,用道的觀點來論,他用的是道的手段,因此符合道。一輩子處在行業底層的人所做的符不符合道呢?也符合道,只是符合的是他那個層次的道,即凡夫之道,而非聖人之道。
《道德經》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怎樣理解這句話,難道說大自然不仁義?它為何要天生、天殺那麼多東西?既然大自然生了它,為什麼又要把它淘汰,讓它死掉呢?《詩經》中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何有的皇帝要殺掉那麼多臣民,難道皇帝不仁義?在凡夫俗子的境界看,皇帝殺人就是不仁義,大自然淘汰它生養的生物,也是不仁義。但是,如果站在道的層次看,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生天殺,天之道也。
問: 如何理解《三國演義》里曹操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
師:成功有很多層次。凡夫成功,聖人也成功。如果成功建立在無數人的痛苦之上,那就不是成功。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自利利他,雙贏互利。
師:所以他還不究竟,他只是一時的勝利和逞強。
問: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擁護他呢?
師:因為有利益及加官進爵的誘惑,跟著皇帝打天下無非是為了以後能拜將封侯、光宗耀祖。你以為大家都心甘情願地輔佐一個皇帝嗎?只不過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為了光宗耀祖、加官進爵。
師:對,有時是這樣。所謂的「服」一個人,也是看這個人能成大器,不會白投銀子。
問:不過,您不是說從歷史的角度看,曹操也是個非常難得的政治家嗎?
師: 曹操的確是政治家。如果沒有曹操,就像曹操自己所言,假如孤不在,不知道有多少人稱雄,有多少人稱帝。正是因為曹操的存在,只有他一個人稱王,其他想稱王的人都被他殺掉了。所以,曹操在當時起到了一個統一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講,殺人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是不會那麼做的。學佛人做事講究互利雙贏、自利利他。佛教講的沒對沒錯,無是無非是站在佛法的高度在講。
雖然我們現在學佛了,可我們還是普通人,還在世間做世間的事,怎麼能說沒錯沒對,無是無非呢?這種好歹不分、是非不分、忠奸不分的人能幹什麼呢?這種人盡管學佛,也是豬狗不如。為什麼這樣講?如果明天我們要拿下一號山頭,到了第二天,拿下就是拿下了,沒拿下就是沒拿下,不可能是拿下了也沒拿下,沒拿下也拿下了。我們好多學佛的人,都愛犯這個糊塗病。我們學佛沒錯,但是,如果我們到社會上做生意,賠錢了就是賠錢了,賺錢了就是賺錢了,不可能是賠了也是賺了,賺了也是賠了。我們學佛是學習佛的思想境界、佛的精神。如果真能用佛的境界、佛的精神在世間做事,達到賠錢賺錢無所謂,不揪心、不起煩惱,這是一種境界。但我們不能說,賠了也是賺了,賺了也是賠了。事情的成功與失敗,是無法否認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跟東華寺的和尚說,做事一定要注重結果;而做人則要注重過程,注重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果人家做事做成了,你說做成了也不稀罕,做成了也沒做成,那就是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了。
一個無知的人,即使手裡拿著寶劍也不會用,只有武功境界最高的人才用劍,武功低的人只能拿個斧頭,用個棒子。劍乃兵器之王,只有真正的大俠才配用劍。就像世間的學問,最高的學問是陰陽五行、風水學及命理學,而出世間最高的學問則是佛學。能夠把這兩種學問融會貫通的人,就是智者、聖人。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穩穩噹噹,隨心所欲而不越矩,遊刃有餘而不留痕跡。如果這兩種學問未學通達,就會四四方方,有稜有角,走到哪裡都會被卡得舉步難行。真正學通達了,就會既穩當又敏捷。我們現在學任何東西,一緊就死,一松就亂,一亂就沒有方向了。
問:師父,今天您講的課給我的感受是,直接拔高內在的思想境界。想到以前聽您講的課,雖然聽了那麼多,好像都白聽了,今天聽的方領悟
師:最快、最直接的成長秘訣就是——勇於承擔。而我們現在卻懷著「等我學會了再去做」的心態。如果等學會了再去做,那就永遠都不會做。只有先跳到這個位置上去做,才能學會。
我一直持這么一個觀點:你們就是我的影子、我的生命,你們就代表我,我個人成功不代表我成功,你們成功才是我真正的成功。一個成功的人,個人成功不算成功,只有把自己複製出去,才算成功。就像一個老闆,如果他手下的人為他打工了一、二十年,還是一個打工仔,這不是打工仔的悲哀,是老闆的悲哀,不是打工仔丟人,是老闆丟人。我常說,如果你們在我身邊二十年,三十年還沒開悟,不是你們的過錯,是我的過錯,是我的悲哀,是我無能,是丟我的人。所以,即使有時我沒來參加共修,但我始終會通過種種途徑,密切地關注你們每個人上來講的課,
因為你們代表我,你們就是我的化身。盡管我們說,你是你,我是我,但更多的時候,人家會把你們當作我,我也的確把你們當作我的化身。
問:你可千萬別變成我們,我們可以變成你。
師:不,方法就是這樣,我必須先變成你們,最終你們才能變成我。如果我不先變成你們,你們可能最終也不能變成我,只有我先變成你們,最終你們才能都變成我。我先走入你們心裡,最終你們才能走入我的心裡。而且我必須先把我消失掉,最終把你們也消失掉。如果我不把我消失掉,我們永遠沒辦法合在一起。這就和修道一樣,只有先把個人消失掉,才能走入道里。若保持自我的存在,讓道走進來是不可能的。我們完全可以換個方法,把自我消失融入到道里。那麼,最終是我在道中,還是道在我中呢?究竟是你們消失、融入到我裡面了,還是我消失、融入到你們裡面了?這是個境界問題、方法問題。
凡夫總認為,我要保持我的形象,我不能消失,我要讓你們消失,融入到我裡面來。凡夫用頭腦,必然會用這種方式。如果用自性,用佛性,則會讓自己消失,融入到道裡面去。當融入到道裡面後,還能分清是我在道裡面,還是道在我裡面嗎?所以,敢於先放棄自我的人,就得到了道。但是,凡夫敢先放棄自我嗎?凡夫不敢,所以永遠得不到道。不僅是道,世間萬物都是一個道理。我們學東西為何學不進去,或者學得很慢,因為我們是在用頭腦學。頭腦一直在回憶過去,渴望未來,從未停止過,怎麼能學到當下的東西呢。要想學到當下的東西,比如說,拿到一本《三國演義》,必須當下進入到《三國演義》里去,才能把《三國演義》吸收進來。若用頭腦,永遠不會停留在當下,只會停留在過去和未來,只有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來面目永遠在當下。所以,如果想把《三國演義》學通會用,必須用自性的智慧和自性的力量去閱讀。否則,只是記住了它講的故事,學到了某些知識,卻未能汲取裡面的智慧。
師:我打個比喻,假如此處有棵蘋果樹,只有從那個方向過來才能看到它,如果你確實是從那個方向過來看到了它,你就再也不會偏離方向。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蘋果樹,並沒有把蘋果摘下來吃到嘴裡,你還是不知道蘋果的滋味。悟道、見道、得道,它們只是一紙之隔,如果心態不改變,有可能一生都突破不了這一紙之隔,。即使你看到了蘋果樹——你悟道了,見道了,你還必須把蘋果摘下來吃了,這才是得道,才是入道。如果沒有親自吃到蘋果,就只能用古人的語言來描繪蘋果的味道,真吃到蘋果後,就不會再沿用古人的話來介紹蘋果的味道,而會用最簡潔的日常生活用語來向大家講述蘋果的味道。
真正得道的人才能深入淺出地用日常生活用語和身邊的例子向大家闡述道。若只是悟道,尚未見道,更未得道的人,因為他進去還未出來,因此只能用深入深出的道理來講道。如果連悟道都未達到,只會死記硬背,天天誦經的人,當大家向他問道時,他只會用淺入淺出的語言來闡述道,因為他根本沒有進去。所以,過去得道的禪師在講道時,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他的語言樸實無華,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但是一經知識分子的嘴巴,道就變得繪聲繪色、大氣磅礴、魅力四射了。就像父母叮囑孩子,會叫我們多吃一點,穿暖一點,錢包裝深一點,別被人偷了。為什麼每次見到我們的父母和爺爺奶奶,他們總是重復這幾句話呢?這就是至親至愛,只有至親至愛才會講最平實、最平凡、最簡單,而又一貫重復的話。而當碰到外人時,我們總會千方百計地包裝介紹自己,用各種手段、花樣推銷自己,這些都是頭腦在起作用。只有在至親至愛面前,我們才會重復著同樣的話——吃飽啊、穿好啊、出門身上多帶點錢啊、注意不要被人偷了啊,這就是道!因為至親至愛跟我們說話時,用的是心靈,所以拋棄了華麗,拋棄了方法,拋棄了技巧。
學佛不是為了脫離世間,而是為了更好地回到世間,就像讀大學是為了到社會上工作一樣,否則學佛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了。一個法師,只有講經說法才有價值,有意義。如果一個法師,吃完了睡,睡完了打坐,打坐完了誦經,從來沒有利生,怎麼能稱其為法師呢? 利生必須弘法,弘法才是利生。只有弘法利生,才有功德福報,才能成佛、成菩薩。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全憑功德和福報的累積。一個出家人,與其說渴望成佛,渴望了生死才有價值,不如說弘法利生更有價值。有人會說,我沒開悟,不能以盲引盲。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作為一個法師,如果不弘法利生,永遠不會開悟,永遠不知道自己缺什麼,眾生缺什麼。這就如同我們搬進一個新家,如果不起火生灶過日子,就永遠不知道這個新家缺什麼東西。只有搬進新家過日子了,你才知道家裡還缺什麼,什麼東西放在哪裡更順手,更協調。
我常說,萬行有今天完全得益於建寺和講法。十年來萬行從未停止過講自己學佛的心得體會。若像你們一樣,出家一、二十年,從來不講自己的學佛感應和心得,就不會有今天的成長,更不會有今天的感悟,也不知道自己還缺什麼。一個出家人,當眾生需要我們時,或者說當有人需要我們的時候,那是我們莫大的榮幸。展露一個人的能力與才華需要機會,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同樣需要機會。機會來了,不表現,或是表現錯了,就會錯過機會。機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顧你。學佛的人並沒有脫離社會,也要在社會上為人處事。為人處事就是弘法利生,如果不懂弘法利生的方法和技巧,就會給人造成誤會。所以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還有一個圓滿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釋萬行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