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法師:禪七何時結束

禪七何時結束

禪七今天結束了,不管大家受益多少,維那師是用心教的。佛經中有句話,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在座的都是聽一個人在教,但每個人的受益卻不同。盡管老師用心,但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感悟都不一樣。當我們在講規矩,講佛法時,如果帶著我執,就會走樣。所以釋迦牟尼佛剛一圓寂,由於大家對教義產生分歧,爭論不休,便有了第一次結集和第二次結集。持相同意見的就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後來的大眾部與上座部。佛法傳到中國,唐宋以後分了很多宗派,也是由於人的根器不同,受用各異。喜歡的說禪高,喜歡的說凈容易。無論修哪個法門,都必須用心修,如果抓不住自己的心,降伏不了它,即使釋迦牟尼佛坐在你身邊,也沒用。若能降伏自心你還需要什麼法?所謂的法,不過是用來對治身心而已。

單單靠禪七幾天用功,想提升自己的功夫很難,必須學會在生活中天天打禪七。為什麼我們走完要跑,跑完還要坐,就是為了把我們動中的感覺移植到靜中,把靜中的感覺移植到動中。有些人在靜中捕捉到了道的影子,可是一動,道的影子就沒有了。所以,祖師們開設了很多善巧方便的方法,將禪堂內的功夫帶到禪堂外,把外面的功夫帶到禪堂內。

有一種人,生活節奏就不會打妄想,你讓他放鬆下來,手頭上的事一少,他就開始打妄想。還有一種人,沒事做時,頭腦很清晰,思路也很流暢,可是一遇到事情,腦袋就變得遲鈍,反應不過來了。針對這種情況才需要動靜結合,內外結合。一個長期住禪堂的人,往往不願去做事,事情稍有不順,就覺得煩。在外面長期做事的人,又不願意進禪堂,覺得很痛苦,用不上功。如果我們學會了轉換角色能把動中的感覺帶到靜中,把靜中的感覺帶到動中,就像祖師們說的,行住坐卧、劈柴澆水、乃至吃喝拉撒,都是用功的好時候,都可以用功。

就是最笨的人,三、五年做一件事,也會熟練。尤其是對於追求心地功夫學佛人,沒有任何捷徑訣竅都是靠漫長的累積。所有的經典都是開悟證道後的人所講的感悟和感受。若理論真能解決生死那麼多大學教授和專家、學者,畢生研究教理,乃至禪宗境界,早就應該了生死了。

家人是為了生死出家的,如果追求其它的東西出家就沒有意義了,也大可不必來出家。在社會上一樣可以追求功名利祿,穿了這身僧服就沒有理由再追求世俗功名利祿。出家人如果還要追求功名利祿,那就在道中求。你能追求到「道」,「功名利祿」自然會隨之而來,而且以這種方式來的,比你用世俗方法來的還要多,還要持久。修道換取的「功名利祿」,是人家心甘情願、恭恭敬敬的給你的。作為一心修道之人,不追求功名利祿,功名利祿自然會來,他視功名利祿只是一種工具,隨手用用就扔掉了

一個修行人耐不住孤獨寂寞心靈要想有點功夫是千難萬難的。一個出家人不能享受孤獨寂寞出了家也修不進去。

俗人的福,稱之為洪福。何為洪福?就是世俗上的七大姑八姨,兒孫滿堂,膝下承歡,老婆孩子一大家子,整天吵吵鬧鬧,為柴米油鹽操勞,為情夫情婦打鬧。出家人的是清福清福解脫後的福。如果你在心靈上沒有解脫到一定程度清福是享受不了的。一個享清福的人,不要說在內心達到一絲不掛,只要能對世俗的七情六慾和功名利祿有所淡化,就能清福,否則清福就成為一種痛苦。能享清福的人都是高貴之人,極品之人

一個修行人,不能減少對物質慾望,就進入不了精神世界。無論在家、出家,能享清福灑脫自在的人都是內心世間事物有所放下的人。很多學佛的人,都誤解了「放下」,認為「放下」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要,與我無關,不負責任。真正的放下,是不再根據自己的需要、不為我做而做。當別人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帶著責任心去做而不是迷失自我去做

日常生活中有種普遍現象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看得很清楚,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迷失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你帶著「我」在做。有目的,有自我就會迷失。「放下」並非不去做事,而是不帶著自我做事。凡夫的確很難做到這一點,凡夫都是我需要就做,我不需要就不做。在這情形下做事,就容易做錯事,所以越做越累,越做越離譜。

希望你們走出禪堂後,無論是常住需要你,還是工作需要你,只要是人家需要,我們都應該去幫助別人。只有自己不需要,而又去做了,才不會迷失自我才會越做興趣越高,才不會跳出去迷失方向。自己不需要去做,累的只是身體,自己需要而去做,既累身體又累心。我們的功德福報,離開了做事是無法成就的,包括坐在禪堂打七也是做事。今天你能禪堂做好內心的事,明天你出去才能做外在的事,明天你能夠做好外在的事,後天你進到禪堂能做內心的事。無論內在、外在都要靠我們的心來把握。

希望我們的禪七能使大家受益。不要想禪七結束了就解放了,你生死未了,永遠都在打七。只有你的生死了了,你的禪七才算結束。

釋萬行2012.12.1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