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師:淺議佛學「六度」般若之般若

淺議佛學六度般若般若

  一位企業理學講師對我說,他在宣傳講座的工作中,學習了佛學六度法門,忽然有了感覺,他發現用「六度」去思考,企業的問題就變得非常的簡單了。

  布施就是創造價值持戒就是保持初心忍辱就是把握情緒精進就是就是循序漸進,禪定就是運籌帷幄,般若就是達到勝利彼岸

  姑且不論他理解「六度」的偏頗之處,起碼佐證了「六度」實有現實作用而不只是束之高閣居於廟堂之上的典籍。佛法也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社會實踐中去」。

  「六度」的前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都已「度」過,最後一度的「慧度」——般若——是前邊五度的總綱,是極樂的最高覺悟

  按照習慣我們還是中規中矩的先把「般若」這個詞,學術的翻譯出來,以正視聽。

  般若(bō rě),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智慧,為區別於漢語言文字智慧一詞的解釋,遂用音譯了。

  大乘佛教稱般若為諸佛之母」。

  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以後的境界。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了形而上生命本源本性

  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般若兩個字,解釋起來要用到很多漢字卻又省略不得:「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大智慧。」

  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凈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份。

  我們為什麼要修般若呢?

  般若智慧非常重要。很多人執著痛苦,就是由於對般若空性沒有概念,以至於有這么多的社會心理問題。抑鬱呀,自殺呀,嫉富呀,攀比呀等等。這都是缺乏對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缺乏從空性中生起仁愛心和慈悲心。  

  人不經濟動物,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慾望層面。禽獸也是飲食男女人要超越禽獸,就要超越飲食男女。超越的地方,就是對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由空性生起慈悲善心。這樣才能體現生命尊嚴,才能顯現出我們本來就具備的佛性

  成就般若就要悉發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很容易。其實,發願菩提心沒有什麼可難的,誰都能發出來。當你發出來願行菩提心後,一切都圓滿了,一切都圓融了,而且從今以後再也不會造業了。

  如果你的心沒有到位,一切都不到位。如果連願行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你根本不是真正的般若學者

有了菩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眾生的——為了眾生,無論做什麼都是善事。僅僅為了自己獲得人天福報,為了自己的兒女,或者為了自己能夠解脫、能夠往生念佛拜佛燒香、磕頭,都是造業!好好地觀察自己,你燒香拜佛的時候,到底是在造業,還是在修行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無論做什麼都是惡事,都逃不出輪迴都不能成為成佛的因。你拜佛拜得再多,燒香燒得再好,誦經誦得再多,都是輪迴的因,有什麼用?

  如果你學佛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救度眾生這就好辦多了,你以後怎麼做都會歡喜我也要恭喜你了。這是我們修般若的根本。

  還有一個問題要要說清楚,在「六度」的修學到最後為什麼才是般若呢。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小學,中學,大學以至於更高學歷直至成為學者教授科學家——這是沒法顛倒,也很難「跳級」循序漸進的過程

  「六度」的六個法門雖然也有這個秩序要求,但不僅僅如此。

  佛學沒有嚴格的秩序要求,卻有個圓滿」的前提。佛學所涉及的文化內容很多,我們只用「六度」作例。

  比如你先修了「持戒」或者「精進度」,你會發現,這兩度里都有布施」的問題要解決,於是回頭你再去修「布施」。以此類推,顛倒了,再重來,關係不大。有可能有個融會貫通,加深理解的方便。

  關鍵是,當你了解了「前五度」的法門以後,我說的是「了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成。你會感到沒有了方向,不知走向哪裡。「六度」把般若放在最後的道理就在於此。給大家指明方向

  到今天止,我們把「六度」的相關問題都和大家做了分享。說的不多,可能也說的不大清楚,這倒也「如法」。佛學本來就不是靠「說」的,靠的是「悟」。

  禪不可說,空亦不可說。不過為了實證般若說了這么多的話。

  佛是「無心插柳」的果,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來「空間」轉轉。歡喜來領受這份甘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