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師:正信與迷信

正信與迷信

  什麼叫迷?什麼又叫覺悟呢?末必眾生皆明了,應居士們的請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正信與迷信」的話題。

  「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

              ——選自【壇經】。

  若問佛與眾生的區別?委實一念間,迷者凡夫,悟者佛陀也。
  所謂迷信,就是無明愚痴、沒有智慧,不明白事理。進一步說,就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
  正信就是悟,就是覺悟。確切的說,是智慧成就禪宗開悟佛陀菩提樹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現,也就是正信的不同表現。
  明理開智而悟之,正信也!
  愚迷不明而信之,迷信也!
  「愚迷不明」的成因是什麼呢簡單的劃分一下,有兩種——

   一個是對佛學文化有一個「正信」的認識。
   一個是世間煩惱叢生,總想在佛學裡找到一個「短平快」的解決方法
  「迷信」,意思為迷失的信仰、低級的信仰、頑固執著地追求錯誤東西迷信的反義詞為「正信」,正信即離卻煩惱、升華境界、完善人格、獲得智慧的意思,佛學文化追求的是正信,而不迷信
  佛學教育的目的在於求離苦得樂,使身心靈能自主、自由自在,如果反而以迷信來束縛自己,使自己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和煩惱那就太過盲目了。
  佛學文化在我國已經存在2000多年了,在我們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多元文化並存,有著5000年文化史的國度里,繁衍發展於「三教」之間,沒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和科學、類乎尋常的嚴謹、超脫的精神實質,很難想像能夠植根在這片廣大的國土之上。
  佛陀告訴我們,人世間的福禍決定於因果因果自作自受的,所以人的福禍決定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用不著自我命運交給鬼神,甚至愚昧的任由巫術之流牽著鼻子走。佛經中很明白地傳達著這樣的理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公理。因此,把佛學文化迷信「人為」的扯在一起,不但毫無道理,也褻瀆了佛學文化宗旨。這也是我們弄清楚「正信和迷信」之間關係的緣由。
  篤修佛教目的,不是在追求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是要止息煩惱、了斷生死、開發本有覺性。不過,人總是現實的,如果全盤忽視現世的利益,無疑會嚇跑大多數人,造成弘法的障礙。因此,以現世利益做為一種接引,是方便、權宜,最終目的還是要把信徒導向真正的宗教理念中。所以,佛教是否是一種迷信就得看個人在行為進行中,頭腦是否清醒,有否迷失宗教精神教義而定了。
  大多數宗教都認為神可以支配人,神與人關係是不平等的尊卑關係。唯獨佛學重視人的自主性,不認為神可以支配人,因為佛學認為人人都佛性眾生都是未來佛。佛學雖然與其他宗教一樣相信有神通,但佛學談到神通時,都是教義的闡示、修行精神密切結合的。因此,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研究佛學教義的人情緒的人雲亦雲,本身其實就是迷信的產物。
  迷信的危害在於誤導人生讓人背離生活正道,產生負面的影響。正當佛學教育,是指引我們去發現有價值的人目標的;當一個人願意投注全部生命,向這種最有價值的人目標前進時,才可稱之為正信。
  妙法蓮華經雲:「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佛陀降生,是為了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讓眾生破執去煩惱見性成佛。所以,佛學是沒有迷信的,只是人們在信仰時,把佛學教義依著人類貪懶的劣根性給扭曲了。許多執迷於表相,不分是非迷信佛法,其實與佛陀理論的實際內容正好恰恰相反。
  達到佛學的正信有三個必備條件

  第一是純潔性,就是說正信是純潔的心靈中產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確認其正確可靠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不懷疑、不動搖的堅定信仰

  第三是嚮往性,就是在確認其信仰對象崇高向上價值基礎上所產生的羨慕、嚮往和追求的心理
  從正信的三個必要條件特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學提倡的信仰自始至終離不開智慧理性的正信,正信歸於開悟後的明理智慧,這才是真正的佛學文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