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舜法師:問道——清明的追憶和啟示

《問道--清明的追憶和啟示》
 
    鳳凰網華人佛教原創節目《問道》的第三期,是談清明節的相關話題,核心議題是「慎終追遠」。《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晏之《集解》解釋說:「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這是說,對待父母喪的喪事祖先祭祀,要依禮盡哀、恭敬虔誠。終,指父母喪。遠,指祖先清明節祭奠先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孝道傳統,是禮教的範疇。儘管這不是佛教的習俗,但是值得佛弟子提倡。我理解清明節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緬懷先人感恩他們對我們的養育。
    第二,正視無常珍惜當下的每一段善緣。
    節目因為時間等限制,很多東西沒有辦法深入說。我覺得有必要把一些問題進一步說明。
        
    一、人死一定為鬼嗎?
    答曰:成鬼的可能性很小。按照佛教觀點,人死以後,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第一是成佛無生無滅。第二是往生凈土,脫離生死輪迴。第三就是繼續六道輪迴假如我們做不到前面兩種,只能生死輪迴,那麼我們死後可能生於天道也可能生於阿修羅道,也可能生於人道也可能生於畜生道也可能生於餓鬼道,還可能生於地獄道。所以人死為鬼,只是六道輪迴中的一種可能性。而且,天道阿修羅道,則基本同於我們所說的「神」。餓鬼道中,多財鬼則也有很好的享受,甚至有厲害的神通,這也相對於我們常說的「神」。
    對於相關差別,印順法師在《中國佛教瑣談》中解釋說:
 
    說到鬼,本於印度的固有信仰佛教又加以條理簡別。鬼的原語為閉戾多,一般譯作餓鬼印度傳說(中略)閉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這與中國傳說,人死了回到祖神那裡一樣。後來的鬼王,名為閻魔王(或譯閻羅、閻魔羅)。鬼──閉戾多也分二類︰(1)住在閻魔世界的,由閻魔王治理。(2)散在人間的,多數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這些鬼,可分三類︰無財鬼、少財鬼、多財鬼。無財鬼與少財鬼,是沒有飲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這是名符其實的餓鬼。多財鬼中,也有享受非常好的,與天神一樣。這與我所說,人死為鬼,如有功德的為神,意義相近。這是約『人死為鬼』而說的,所以名閉戾多。
    依佛法說︰人間兒孫祭祀,唯有這類餓鬼才會接受兒孫的祭品。從六道輪迴來說,鬼,不一定是『人死為鬼』(人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是從地獄畜生、天中來的。這類鬼,名目繁多。有與天象──風、雲、雷、雨等有關的,有與地──山、河、地、林、谷等有關的;有高級而被稱為天(神)的,也有極低賤的。名目有夜叉羅剎、乾闥婆、緊那羅、鳩槃陀、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夜叉手執金剛杵的;羅剎男的非常暴惡,而女的以色慾誘人致死;乾闥婆是愛好音樂的;緊那羅頭上有一角;鳩槃陀形似冬瓜,以啖人精氣為生的。這類鬼(泛稱為鬼神),高級的稱為天,如四大王眾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龍、迦樓羅、摩侯羅伽等)。這類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護持三寶;惡的卻要害人,障礙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這些鬼神的傳說。這類鬼神,近於中國的魑、魅、魍、魎、雷神、河伯、龍、鳳等,與『人死為鬼』是不同的。
 
(本期嘉賓《佛教文化》雜志主編凌海城、宗舜、主持人薛巍)
 
   二、佛教祭祀鬼神嗎?
    祭祀鬼神目的,不過出於求福與免罪兩種。而常人祭祀鬼神,往往有善惡之別。惡神固不待言,善神因為沒有斷除煩惱,他對於祭祀禮拜他的信徒,有時候會降福,有時候也會降禍。我們選擇佛教作為皈依,以三寶為歸敬的對象,根本在於轉凡成聖,乃至成佛,靠的固然有三寶加持,更多的是自我解脫。諂媚鬼神,可能得到一時的利益,但鬼神尚在輪迴之中,又如何賜予我們什麼解脫佛陀教導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那麼,佛教對於先人就不關心了嗎?當然不是,對此,印順法師指出:
 
    佛教傳說的鬼神,為中國人所關切的,是『人死為鬼』,在地獄中的鬼。受到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誰都關心死後父母等的餓鬼生活,希望有所救濟,使孝子賢孫們得到安慰。首先,傳來西晉失譯的《報恩奉盆經》(我國又敷衍為大乘化的《盂蘭盆經》)。經上說︰目連尊者生母,墮在餓鬼中,請佛救濟。佛說︰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發心供養僧眾,可以使七世父母、六親眷屬等脫出『三途』──三惡趣的苦報。這是印度習俗成分的,但到了中國,大大的發展起來,流傳出目連救母的故事,演變為著名的『目連戲』。不過,目連只是阿羅漢,重大乘中國佛教,終於發見了與『地』有關的地藏菩薩。依《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特地在穢土人間,現出家相。宣說種種墮地獄惡業勸告在家眾不可違犯。這是著重化度眾生,不致於墮落地獄而不是專門救墮地獄眾生。當然,地藏菩薩神力示現,也有現『閻羅王身』、『地獄卒身』的。就這樣,中國佛教開展出地藏菩薩救度地獄餓鬼法門
 
    所以,我們提倡在清明節日為亡者念佛(無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都好)、誦經(任何佛經都有功德利益,並非只能念《地藏經》),乃至做各種功德佛事均好。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生活中不乏一些對鬼道特別感興趣的人,動輒說這個有多少冤魂附身,那個有多少附體等等,乃至白日見鬼雲雲,神乎其神,鬼氣沖天。按照佛經說法,鬼道眾生原本與我這個世界雜居,但是大家彼此不相妨礙。鬼不開人眼見人事,人也不開鬼眼見鬼事。如果想要開什麼眼,恐怕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有沒有足夠心理承受能力,天天看到與鬼神生活在一起。
    我想慎重告訴朋友們念佛信佛成佛,念鬼信鬼成鬼。以相應故。習氣牽引故。好樂故。

    三、祭奠先人可以燒紙嗎?

    (一)紙錢來源於陪葬風俗
    燒紙錢風俗是從古代以錢幣陪葬演化而來的。遠古重厚葬,甚至以奴隸和大量青銅器陪葬,無非是想讓死者陰間繼續活著時候的富裕生活。但奴隸是主要勞動力,貴金屬資源也有限度,厚葬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所以出現用象徵人形的「俑」來陪葬,孔子甚至罵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起碼改用俑人,比用活人進了一大步。而陪葬用銅錢(包括金銀之類)的風俗,興於漢代,並一直延續到後代。但是銅開採不易,鑄造成錢後成為法定貨幣,大量用於墓葬,是對社會財富的嚴重浪費。所以歷朝都有禁止葬錢的法令。魏晉以來,逐漸以紙錢代銅錢,而唐代此風大盛。如李山甫詩:「可要行人紙錢。」徐凝詩:「無人送與紙錢來。」佛教受此風俗影響,唐代也開始用紙錢。著名的開元大士之一的一行法師,在所撰《七曜星辰別行法》中明言:「皆須如法酒脯紙錢,一依向二十八宿腳下次第。」這在過去經典中,是沒有的要求。

    (二)燒紙興盛於唐
    最初的紙錢,是埋葬於墓中或者拋撒(包括掛)在墳頭的,並不焚燒。有文字記載可查考的,焚燒紙錢大致始於唐玄宗時期。《舊唐書》〈列傳〉卷八十王玙傳所述,祠祭使王玙由於玄宗愛好道術,企圖以祀事而得帝幸,於是每行祠禱皆焚紙錢以祈福祐。於是民間風從。宋代封演的《封氏見聞紀》說:「後漢蔡倫所造,魏晉以來,始有其事。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今則皆燒之。」

    (三)古人燒紙的非議
    但是,焚燒紙錢風俗,在古代也是有爭議的。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卷一十七末就感慨說:「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於是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天子而為閭閻鄙俚之事者多矣!」這是明確把焚燒紙錢,歸於下里巴人的「鄙俚之事」,認為天子去做,乃是禮崩樂壞的表現。要明白這裡的指責,先要弄懂寒食的相關故實。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也有地區說就是清明的。按照《周禮·秋官·司烜氏》的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知周代即在寒食禁火。而民間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之推憤而隱居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這個附會,大致起源於晉代。在寒食禁火之時焚燒紙錢,於禮不合。加上唐代王玙採用的焚燒紙錢方式,在當時即被認為「類巫覡,習禮者羞之」,這樣就難怪《新五代史》那麼嚴重地指責了。

    (四)佛教燒紙習俗
    佛教中記載使用紙錢,也是始於唐。受世俗影響,寺廟在做法會的時候,將紙錢掛在堂柱上,法會結束後焚燒,以饗鬼神。另外,還有兩種紙錢在過去常用。一是所謂「往生錢」,即將往生咒印於紙上,焚燒給亡者,以求其早日往生凈土。二是所謂「寄庫錢」,民間傳說,為減輕死者之罪業,死者須持紙錢向冥土府庫繳納,故紙錢亦稱寄庫錢。陽上之人,希望家裡亡故的親人陰曹地府少受些罪,就多多燒紙錢供其上繳冥庫。從願望說,這兩類大抵都是好的。但是焚燒經咒,佛教認為乃大不敬,所以殘破經書,古代都是建塔等封存供養,並不敢焚化。往生錢是否如法,顯然值得商量。而交錢免罪,類似行賄,正義之士,所不齒也。甚至後世有人活著的時候,就大量燒錢,為死後作準備,古代稱為「寄庫」,宋代王龍舒在《龍舒增廣凈土文》卷五中痛斥說:「予遍覽藏經,即無陰府寄庫之說。奉勸世人,以寄庫所費,請僧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則必得往生。若不為此,而為陰府寄庫,則是志在陰府,死必入陰府矣!」此言甚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不希望親人為鬼,則應多念佛,少燒紙

    (五)應如何對待燒紙
    我在《問道》節目中也說過,作為寄託哀思,燒紙也無不可。但是總不如念佛誦經。不過對於這樣的習俗,過度反對,也不對機。我覺得可以學習一下宋代大儒邵康節的思想。卲康節春秋祭祀之時,也焚紙錢。程伊川(程頤)很奇怪,問邵康節為什麼這麼做。答曰:「冥器之義也。脫有益,非孝子順孫之心乎?」所謂冥器之義,就是孝道的意思。古代殉葬之物稱冥器,表達的是後人的追思之情。所以,邵康節的話翻譯過來說:燒紙也就是孝道之義罷了。這樣做或者有益,那難道不是孝子賢孫們的本來要盡的心意嗎?
    於燒紙錢,當如是想。

(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