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峰法師:慈心的力量——《佛說慈心應作經》點滴

慈心力量——《佛說慈心應作經》點滴

成峰

  一、用慈悲面對恐懼
  《佛說慈心應作經》簡稱《慈經》,這部經典漢傳藏經中沒有收錄,出現在巴利語系的「小部」經中。《慈經》緣起是這樣的:曾經有一比丘,在佛陀的教導下來到一個森林中禪修。森林裡的一些樹神原先以為這些比丘只住短暫的幾天,孰料這些比丘希望在森林中停留很久。由於這些出家比丘的到來,樹神被迫離開此地,因為他們與比丘生活方式不一樣。後來樹神們想了一些辦法恐嚇這些比丘,比如說放一些煙霧和一些光。當然,比丘在未證得聖果以前,依然會有恐怖心和怖畏心,感到不安、焦慮帶著這樣的心理比丘們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匯報了這些情況佛陀用慧眼觀察,看有沒有其它環境更適合比丘們禪修,可是沒有發現這樣的環境。於是佛陀對他們說,你們還是回到原來的地方,那個地方最適合你們。很多時候我們要理解,在哪兒最害怕,還是要在哪兒去面對。並且佛陀對那些比丘們說,我會給你們一個「武器」,而這個「武器」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慈經》的內容——用慈悲去面對恐懼,面對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一些人和事。
  恐懼來源於不了解,是擔心被傷害,或者已經被傷害過而內心痛苦不願再次被傷害。佛教告訴我們,用愛去化解恨。這樣的愛,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
  二、修慈心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慈經》的內容很長,我們在這里能做一個簡單的勾勒。這部經是佛陀出家比丘的教誡,它提出在修習慈心之前應首先具備一些條件,如同我們說學佛要先具足滿人身,否則很不容易。出離心也好,菩提心也好,要建立在道前基礎上。如果缺少之前的熏修,我們再奢談什麼都很遙遠。同樣,修慈心也要具備一些心的能力
  要正直也就是一個人要光明正大,不諂曲。要有能力。有能力學習佛法,有能力管理自己。要善良、柔順、溫和、謙虛、知足知足是指生活不會被貪婪淹沒。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者你認為很多人需要你去做很多事,那你沒辦法慈心也沒辦法學佛法。
  還要去守護諸根,防止我們的六根隨著六塵境界而轉。
  不要憶念你們的眷屬,經常要憶念你們的正行
  此外,根據覺音尊者在《清凈道論》中的所說,修慈心之前還要去除一些障礙。比如對神通執著、對家庭的貪愛、對利益的追求、對仕途的努力、對親戚家族所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身體不舒適,還有太愛讀書的嗜好等等。閱讀當然可以,但我們不能一天到晚都讀書,變成「書蟲」,不讀書就不舒服。這些對修習慈心都有負面影響。修行真不容易,為了修這樣一個法,要在前面做這么多前行。的確,有的時候一個方法、技術看上去那麼簡單,可是用心之前需要很多准備。正如一個三歲孩子,他試著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和人格圓滿的人念出這一佛號效果截然不同。在同一個人身上,在非常清凈環境中念出的這樣一句佛號,和遇到痛苦煩惱的時候,為了轉變甚至為了逃避而念出的一句佛號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三、不要用瞋恨傷害自己
  一個慈悲的人內心裡很少有瞋恨,能夠向周圍散發出慈心。一位當代的禪師說,我們這個時代有一社會通病,就是「普遍缺乏慈心綜合症」。什麼意思呢?就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慈愛心,不關心別人,也不知道如何愛自己。佛陀說:「我已經觀察了所有的地方發現有一人不他自己。愛自己的人不要傷害別人,首先不要傷害自己。」你在憤怒、瞋恨、惱怨的時候,你就傷害了你自己,讓自己變得很醜陋、很不安、很焦慮為你未來投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佛法因果法則里,我們沒有辦法逃避業緣給我們帶來的感受。由此看來,慈心是在滾滾紅塵中保護我們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做到沒有一點瞋恨是不容易的,瞋恨的火焰經常不知不覺燃燒起來。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人真是的!我每次都謙讓他,他卻不依不饒!我要不是學佛,早就跟他不客氣了。」這番話里,建立了一個概念——因為我學佛,所以我必須讓著他,但是這樣的讓是有條件的。這是一種忍,卻不是真正的忍辱。我們要仔細地觀察自心,一點點地通過慈心的修學來化解 瞋恨。
  有人問一位禪師:「我怎麼才能快樂一點?」禪師的回答讓他感到很意外:「你的煩惱少一點,你的快樂就多一點。」
  有人說自己的慈悲心總是生不起來,其實只要自己少一點瞋恨,慈悲就會增加,就像一座天平,一頭輕的時候另一頭就重。
  當然,慈心不是想生起就能出現的,慈心生起需要一個過程和一些條件,還有一方法,而且還有些注意事項。
  四、願所有眾生快樂安隱
  佛陀要我們在心中培養慈悲心念,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因為我們自己也在眾生當中,快樂安全是做人的一個基本要求,人要有安全感、信任感、價值感和快樂感。我們經常感覺無聊、沮喪、躊躇、彷徨、不安,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其實都是沒有快樂和安全。我們貪心生起來的時候是覺得我需要;瞋恨生起的時候是覺得我不需要。還有的人說自己前途一片迷茫,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也就是指他不知道需要什麼,也不知道不需要什麼,這就愚痴
  讓我們來關注輪迴中的眾生。無論哪一類的眾生,是人間的還是天上的,是強壯的還是軟弱的,是大的還是小的,我們肉眼可及的還是肉眼不可及的,離我們近的還是遠的,現在的還是未來的,我們無一例外地希望他們法喜充滿。當你真的從內心做出這樣的祝願時,你會感覺到心裡暖暖的,不孤單。
  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要彼此輕視,也不要互相埋怨,更不要想著讓別人受苦。就像母親奮不顧身地愛她唯一的孩子,我們要對人們有這樣的想法,有這樣的慈心。《菩提道次第論》中講到「知母念恩」,以對母親的愛作為源頭,來逐漸形成我們的菩提心
  在這個世界上,即便是最親的人,父子、母子夫妻、姐妹兄弟,彼此純粹沒有任何貪愛的心是很難的,而佛菩薩慈心卻是無緣大慈。什麼是無緣呢?就是彼此間什麼關系也沒有。有時候我們在社會上幫助別人,首先要問這個人跟我關系如何,或者他對我怎麼樣,這樣的慈悲是有限的。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就是做交換,因為他給予過我,所以我也要給予他。作為普通人,我們還無法從這些設定中擺脫。男女之間,當男孩子對女孩子喜歡她的時候,他可能希望從她那裡得到些什麼,當這樣的條件失去的時候,他的愛也就剝離了。眾生同體的,打個比方,你一不小心,右手磕碰了一下,你的左手首當其沖地就會去撫摸右手,緩解右手的疼痛。是否需要先商量一下?這種幫助是直接的。菩薩眾生的幫助,就是這么直接!只要你需要,他就來。我們做不到,但我們要先從理論上建立起這個概念慈心可以遍於十方,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障礙,沒有仇恨和敵人。在行住坐卧中,我們都保持正念,放棄對眾生的貪瞋,我們就不會陷入輪迴。修慈心,基於我們了解瞋恚的過患,我們要思維忍辱功德當你覺得「忍無可忍」——也就是沒什麼可忍、不需要再去忍的時候,你在世界上就沒有敵人了。沒有敵人感覺會怎麼樣?會不會很難受?鬥爭令我們不安,但有時候我們心裡也嚮往那種鬥爭的感受,一旦沒人斗還不舒服,要整點事出來做做。為什麼?因為我們首先就不夠關愛自己!
  五、慈心幾個特徵
  慈心幾個特徵:第一,修習慈心,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一切生命幸福或受益。那麼,首先你要有一個願意自己幸福願望。我們經常聽到一個人這么說:「我這輩子沒辦法了,苦是受定了,我做點好事,爭取下輩子不受苦。」我們總是把內心世界寧靜寄託在在未來,希望來生佛陀或者神的幫助下,永受諸樂無有諸苦。為什麼這樣折磨自己呢?你如果存在這樣的心理,你永遠都不快樂,因為快樂永遠在未來。心的運作是念念相續的,真正嚮往寧靜快樂的人,在當下他就會不斷地培養快樂。一個一天到晚苦大仇深的人臨終前突然一下子說「我快樂了」,你相信嗎?也許會,但真的不太容易。在生命的每時每刻,我們都可以盡我們的能力祝願別人,也祝願自己獲得快樂。這樣一種心出現的當下,就能讓我們滿足;第二,慈心作用不僅僅停留在心裡,它會體現在你的語言里和行為中。一個內心有慈的人語言柔和,說出善語、吉祥語、安樂語。他的行為同樣讓你感覺柔和他會較少表現瞋恨。有的時候他會出於慈心表現出憤怒,但那種表達絕對不會像真正的瞋恨一樣讓你痛苦。有的長老多年持守佛門律儀,不傷眾生,也許他沒有什麼特別的語言,可是在舉手投足之間都能讓我們感覺到他的內心裡充滿慈愛。他靜靜地坐在那兒,神情慈祥。慈祥其實就是內心中瞋恨很少,願意愛別人的一種表現。現在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坐在藤椅上,在午後的陽光下,她的一群孫輩的孩子在她的身邊圍繞,她柔和看著他們,這樣一個景象讓我們內心溫和;第三,去除惡意是慈心的一個必要條件。怎樣才能獲得慈心呢?我們要能觀察到另一個人或一個團隊有可愛的地方。我們恨別人是因為覺得別人身上沒有可愛之處,其實是沒有找到我喜歡東西,沒有我認為可愛的東西。我們每個人看別人,首先是看別人身上有沒有「我」,如果你身上有「我」,那我會認同你,你身上沒有「我」,我遠離你;第四,真正的慈心沒有任何需要的。當然,在普通人心裡,慈心和愛之間時有交替。有一尊者說:「貪愛會偽裝成慈心。」所以正念非常重要。如果你經常覺照到,你有一種所謂的慈心其實是因為有需要,那你就要揀擇它。
  我們說「為利有情成佛」,要度一切眾生,這樣發了願,還要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覺菩提心裡摻雜著其它的心。是眾生痛苦,需要我利益他,還是我們需要通過利益眾生達到自我的一種感受呢?
  六、修慈心的次第
  我們修慈心,最初需要選擇合適的對象。首先避開那些不容易使我生起慈心對象。例如,這個人我很恨他,你非要讓我去愛他,我只能假意說愛,就像戴上一個微笑的面具。所以對於敵人我們先不要急於修慈心,那樣會無法勝任。而對非常愛的人,我們一開始也不要修慈心,因為會產生貪著。特別是對於你已經有執著的人,你再借著慈心的這個借口去愛,最後你會發覺,你不是愛他,而是需要他也不要先對異性慈心,因為我們的慾望太強,不知不覺中,慈心會被慾望代替。很可能覺得我在愛別人,其實是想「慈悲」一下自己,放縱並不是慈悲對於一個已經死亡的人,我們也沒辦法修習慈心
  我們可以這樣來修習慈心——首先對自己,然後對其他一些可愛的人,比如我們的母親或其他親人
  有人說:「我沒有親人,我爸媽從來就不愛我,把我從小就拋棄了,我恨他們。」別人問他:「在人間你沒有覺得可以信賴的人嗎?」這很重要,因為沒有好的社會關系就沒有健康人生他說:「沒有。」別人又說:「那你想想看,周圍有什麼是你比較喜歡的。」他說:「有,是一隻狗。」於是他們叫他先對狗來修慈心
  在這個世間有的人覺得人都不可靠,在西方國家有的人把他一生積累的財富留給一隻一隻貓,卻不給自己的親屬。不敢相信別人,前提是不敢表達自己的關愛,害怕受到傷害。實際上,越是怕受傷害你就越發容易受傷,那是因為你的心量很狹小,很容易被碰傷。
  佛陀的心為什麼不會被傷害?佛陀的心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障礙誰也傷害不了他。我用拳頭向你揮舞,可以攻擊你,讓你感到痛苦和不安。可是我如果向空氣這樣揮舞拳頭,我就變成唐吉訶德了。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散發慈心。真正的慈心讓你感覺到:「我怎麼這么有力量呢?怎麼越來越成功?」
  接下來,我們散發對大眾慈愛當我們心力夠的時候,再對我們抱怨過的人散發慈心你會發覺慈心生起的時候,自我越來越小,對怨敵容易接納和包容。我接納和包容怨敵的時候,是接納我自己那些煩惱,我們討厭的人的那些特徵,就是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我們希望那些東西不要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去觀察它,不去打壓它,因為我們打壓它就是希望打壓我們自己,折磨我們自己的那一部分。
  我們要平等地修慈,舍心是修慈最好的狀態。我們建議世間慈善家和行善者都來修平等慈心,因為沒有貪瞋痴的慈善是最大的慈善,是最究竟的慈善,它不會為自己的利益所驅動。在這樣的慈善里,人們並不是為了獲得名譽也不會因為完不成什麼設定的任務而瞋恨自己。
  佛陀會不會說:「哎呀,我沒能度盡眾生!2500多年後,娑婆世界裡還有一群人沒解脫,他們依然需要每天做皈依共修、聽佛學講座。」他不會這樣說,因為他的心平等他做他能做的,他不勉強我們,接下來的事由我們自己做。
  有四句關於修慈的偈子:「願一切眾生沒有怨恨與危險,願他們沒有心理痛苦,願他們沒有身體痛苦,願他們快樂地照顧自己。」
  修習慈心有十一種功德利益,從睡眠安穩乃至獲得禪定之後可以升到天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修觀禪,可以徹底解脫輪迴。住在道場里,不發怒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大多數人在這個環境都會經常生起善心。可是一旦離開這兒呢?「面上無瞋真供養,心內無瞋出妙香。」古德如是說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受到智者的譴責。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不論哪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願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地,和喜充滿;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怨恨也不使他人受任何苦,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
  願人們也能眾生散發這樣無量慈心,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十方,沒有任何障礙,所謂「此生中最高的境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