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師:菩薩行的奧秘——普賢十大願王提要(雲香法師)

菩薩行的奧秘——普賢十大願王提要

雲香

  因為抽到《行願品》的簽,現在就以「行願法門」的修行方法,來與大家一起分享珍貴的佛法
  普賢菩薩佛教中知名的大菩薩之一,是佛教代表「行願法門」的大菩薩。什麼是「行願法門」呢?行願——就是發起廣大艱巨的誓願,讓自己的誓願帶領自己不斷的前進,直到最終完成自己的偉大願望這就是行願法門。行願其實是一種行人所發的理想,有了這種偉大的理想,我們才會有偉大的行動。普賢菩薩十種大願是行願法門代表,完滿修學這十種大願的過程就是菩薩行的全部過程了。所以,《行願品》是一品相當重要的經典菩薩道的進修,如果離開了最初正確的行願(理想),就不會有後來的種種偉大而崇高的菩薩行了。
  《普賢行願品》屬於《四十華嚴》的一品。《華嚴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共有過三次翻譯。一次是在東晉印度高僧佛陀陀羅譯成60卷34品的《華嚴經》,又稱《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到了唐代,從西域傳來消息,《晉譯華嚴》的三萬多偈不是全本於闐有更完整的梵本。於是武則天專門派人前往於闐尋訪該經梵本,並聘請譯經人。使者於闐找到梵本,並請到當時的高僧實叉難陀一同返回長安。這次翻譯出來的是第二個本子,共80卷39品,又稱《唐譯華嚴》或《八十華嚴》;唐貞元年間,從印度來了一位叫般若法師,他翻譯的是40卷的《華嚴經•入法界品》,故稱《四十華嚴》。般若翻譯的《四十華嚴》中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全經名應該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佛教中的所有經典,都是一種教授。有指導我們怎樣在現實人生中去實踐佛法,並對治我們的種種過失,指導我們不斷的修正自己,改良自己,最終圓滿自己的實際意義。如果經典不具備這樣的意義經典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含義,也將變得毫無價值。看待一切的佛教經典,惟有本著這樣的心態來閱讀與理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佛法的真意,得到佛法的實益。
  現在,我們來看看《行願品》。《行願品》的文體分為兩個部分,先是散文形式的「長行」,再是詩歌形式的「重頌」,重頌基本上是對長行經意的重複頌出,所以我們這里只能省略。長行的文義分為三個部分:(1)先由普賢菩薩告訴諸位菩薩及善財童子,若要成就如來功德,就要修行十大願王,並總說出十個大願;(2)中間部分為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一一的分別解說十種大願;(3)最後贊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種種功德,並導歸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凈土宗也特別的推崇這部經典要想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講說出《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無限的願力與德行,以及無盡行願的方法,這如何可能呢!所以,我們只能從生活中的小事談起,從自身的境界談起,漸漸的擴大,最終成就虛空界盡,眾生界盡,而此行願無有窮盡」的華嚴境界
  代錶行願法門普賢菩薩有著這樣的十種偉大誓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下面我就個人的粗疏理解,對這部重要的經典——《行願品》中的十大願王做一些分析:
  一者,禮敬諸佛
  禮敬,這是學佛法的第一步。為什麼要有禮敬呢?因為我凡人都是自滿的,自以為自己是圓滿的,即使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夠圓滿,也覺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毛病,是可以原諒的。這就錯了古人也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時時覺得自己圓滿的人有什麼大的作為呢?他是會再上進的。魯迅先生也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因此我們要先學習必要的自省之道,先認識到自己的不完滿,自己的缺陷。自己對自己的自省,這是所有修學佛法者的第一步。
  我們有什麼不完滿與缺陷呢?我們現在就開始自己來省查一下自己的一切,我們會發現自己是這樣的渺小而不光明,甚至有時候是卑鄙而齷齪的。我們有時候是這樣的「自私自利」,我們為了一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一切,有些時候竟然是「損人不利己」的行動。這樣的事情我們難道不曾做過一些嗎?我們有時候是這樣的「自欺欺人」,我們為了抬高自己的價值,不惜去千方百計地貶低他人、欺騙他人,這是一種「欺人」的卑劣行為;我們哪裡會想到欺人的同時我們其實是在自欺,騙人的同時我們是在騙自己呢?我們常常「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很聰明」,用些不實際的謊言或者手段騙過他人,或者得到某種東西,或者達到某種目的當我們常常沾沾自喜的賣弄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時候,哪裡想到自己的卑劣行為一旦暴露或被人識破,親人遠離、朋友疏散,其實我們這是在欺人的同時「自欺」啊!…… 
  深刻的反觀自己的一切心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圓滿自己的缺陷,這時候我們要怎樣辦呢?這時候我們就要向那些圓滿者,沒有缺陷者看齊。可是誰是人間圓滿無缺陷者呢?只有佛陀!他才是人間的一切完滿者。佛陀不會為了個人利益損傷他人,相反的佛陀還常常是「為了別人的利益損傷自己」;佛陀不會去欺騙他人,更不會為了抬高自己而去貶低他人,佛陀只會贊美,贊美一切人的功德佛陀永不會自滿,覺得自己最好,最偉大,佛陀總是謙卑的,充滿了人性的光輝……這就佛陀人間圓滿者!這樣偉大的人格,這樣慈悲光明形象,怎麼能不讓我們這些渺小卻自大,卑劣卻傲慢的人們禮敬呢?
  所以我們要「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稱讚,這是一種美德。人類可以用最為豐富的語言來傳達各自的訊息與感情這是一種福氣。贊美——這是所有語言中最好聽語言,也是所有人都最愛聽的語言(包括一部分其他動物喜歡聽贊美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常常說贊美的語言,贊美一切該贊美的人或事。普賢菩薩在《行願品》中也說過:「令眾生歡喜者,則是諸佛歡喜。」
  「稱讚如來」。上面說過,唯有佛陀(如來)才是這個人間的一切完滿者,他的思想、他的語言、他的行為都是完美的!他的心中常常是充滿了對所有人與動物慈悲與憐憫;他的語言常常是充滿了智慧與贊美;他的行動都是為了眾生福祉利益……他就是這樣的一位人格的完滿者!這樣的完美者我們又有不願意去稱讚呢?
  三者,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這是我們一個修道者所必須要做的。廣修供養其實就是廣行布施這是六度的第一度。布施,這可以破除我們一般人的貪婪之心貪心是所有罪過滋生的根源;只有心中不再有所貪戀的時候,我們也才能夠廣修供養;通過廣修供養修行,我們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成佛之道就是福德智慧圓滿之道;想要圓滿福德資糧就要時時發願去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業障就是我們過去生來所做的種種不善惡業,這些業障時時的會成為一種現行的煩惱,這些煩惱又會成為修行中的種種障礙這就業障。關於種種過去的業障我們要時時的加以懺悔懺悔心理是一種良善心理狀態懺悔心理狀態能引生強烈的慚愧心,慚愧善良的心所。只有我們有慚愧心時,我們才願意去向上、向善、向解脫才會希聖希賢。
  「懺悔業障」,就是要我們時時保持一種慚愧心理對於過去所做的種種不善之業,發誓永不再造,並時時的進修種種善行來彌補過去的種種不善行。惟有時時的懺悔,我們的種種業障才會消除,修行成佛的道路上才會越來越順利;也惟有時時的懺悔,我們才能謹慎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去造作惡業,不會去損人利己。
  五者,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這是並不容易做到的。因為我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忌妒的心理有的人強烈些,有的人微弱些。這種忌妒的心理障礙我們隨喜他人的種種功德,有時候還會因為自己強烈的忌妒心而不自主的去妨礙破壞他人的好事,可見要隨喜他人的功德是並不容易做到的。要去隨喜功德就得先去學習克制自己的那種卑劣的忌妒心態
  六者,請轉*輪
  「請轉*輪」,就是祈請佛陀或諸位其他的菩薩等能夠宣說正法的人來宣說佛法這就是請轉*輪。
  佛法這是指引一切人向上、向善、向解脫的善法,這是怎樣的希有難得,能夠宣揚這些正法的人又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所以,我們要常常勸請並幫助這些人來宣說佛陀正法,促進佛法的宏傳事業。為了佛教,為了眾生,我們要常常「請轉*輪」。
  七者,請佛住世
  佛陀,這人間圓滿者,人間正覺者。是最最稀有的,最最難得一見的聖者是他的出現,開啟了宇宙人生無盡的真相讓我們知道解脫生死正道讓我們不再迷失在無盡的輪迴里。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眾生慈悲,他的口中常常宣說出無上的智慧之語,他的一切身行都是為了眾生福祉利益而行動……經典中常常比喻佛陀的出現如暗夜中的光明一般!這樣的偉大的人物,我們又有誰不希望他常住世間呢?
  為了一切在黑暗生死輪迴眾生能見到佛陀,得聞佛陀正法,在暗夜中見到光明讓我們來祈請,祈請慈悲偉大的佛陀常住世間
  八者,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就是常常的跟隨佛陀學習,不離佛陀的教導,不離佛陀正法。因為只有佛陀才是一切完滿者,一切智者。我們只有以這樣的人榜樣,以這樣的人導師,我們才能不迷失在無盡生死輪迴的旅途,才能最終像他一樣的成為一切完滿者,一切智者
  所以,我們要發願:願生生世世不離三寶之地,願生生世世不離佛陀正法,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這同樣的是不容易做到的。我們一般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我們的心中總是想要一切事物隨順自己的心意旋轉,稍有不合自己的心意心生煩惱,哪裡還會去願意恆順眾生呢?
  菩薩道的進修就是「無我之道」,也就是「他人第一,自己第二」。《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我們知道,只要我心中時時有這個「自我相」,就無法完成菩薩道的進修,也就不會想要去怎樣的恆順眾生,而是時時的想要眾生來恆順於我了。假如我們是這樣的心態,我們就會背離佛法精神就會背離「菩薩之道」。因此,我們要時時的學習「不執著自我」,學習去「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迴向這是佛法中所特有的用心方法修行菩薩之道,就是「忘我濟群生」之道,所謂的迴向,就是把自己的修行的種種功德,無論大小多少,都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修行所帶來的福利。
  我們一般的人都是自私的,都不願意自己的功德給別人分享,甚至怕別人搶了自己的某些功德,又哪裡會主動的把自己的種種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共享修行的種種功德呢?
  「迴向」,就是打破「自我界限」,沖破「自我牢籠」,進入「無我世界」,完滿真正的菩薩之道
  上面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十大願王的點滴解釋。這十種發心行願,雖說只有十事,卻包含了菩薩道的深廣內容,我們佛弟子都應該常常的讀誦這部經典並以十大願王來修正自己的發心,從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去點點滴滴的修行,去點點滴滴的發願,最終成就普賢菩薩功德;成為像普賢菩薩一樣的大菩薩,遊行法界,廣利群生。
  最後用我們早晚功課中的一句偈語做為這次講演的結束: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虛空有盡,我願無盡!
  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