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師:全僧格

全僧格

  記得以前讀物理系的時候,曾讀到理學天才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專家不過只是一隻訓練有素的狗!」乍聽起來好不嚇人,總覺得未免批得太刻了點。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有道理一隻訓練有素的狗,可以單純地為了一塊肉,而把某一個口令做得非常好,然而除了「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標準化反應外,狗子對於它是一概不知、一概不曉的。就「道德的」立場上看,狗子的聽話與標準化反應,不過只是為了「一塊肉」(現實利益)的目的,何有自覺自發可言?牠根本就不知道動作意義。今天有多少學有專精之人,只是為了現實生活,而鎮日跳高跳低不知所以然的?出家若仍如此,豈不可悲之甚!不過這究屬等而下之者流,在此暫且不談。

  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涵,可就「人格培養」的角度看,所謂的「訓練有素」,其實只不過意味著對某些特定的技能有所專精罷了,在這方面他可能是天才,然而在他所未涉及的部份(佔大多數),他正可能是個「白痴」。這層理解,甚至可以延伸成為人格修養層次看:一方面,只片面地知道某些技能或道理,怎麼可能把握住在本質上屬於整體不可分割的宇宙真理呢?另一方面,雖然在某些特定的學問上是專家,可是由於在另外的人領域中顯得過度無知,如此反而失去了人生而為人的價值(有些科學家,脾氣古怪、人格扭曲,只知研究,而其它事物一概不知,缺乏人的優良品質)。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者,意指某種專門的能力學問等)誠為良言,要成就為一個人中君子那是全性起修、全面增上的事,怎可只是片面地訓練與增上而已呢?因此君子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君子當然不能沒有專門的特長,但是卻又必須兼顧其它人格特質和世間學問的培養與成就,如此才是一個「完全的人」,否則只是定於一尊,豈不是與訓練有素的狗沒兩樣?這是君子之所以「不器」(不可只專精於某一專長)的道理,這也正是「全人」的教育理念

  然而近百年來的西風東漸,盲目推行洋式末流教育的結果,常常只是教育出一些訓練有素的「專家」,而不成熟人格的「君子」。中國人(尤其是台灣)在這些專家的領導底下,所建構的也只不過是片面的成長環境而不是以全方位的生命角度所建設的國家環境台灣為四、五十年來的經濟成長,所付出的社會道德低落代價,不正最好的明證?影響所及,今日佛教界,似乎也正彌漫著一股追求「專家」的氣氛。一方面某些出家人盲目地吹捧所謂的「佛學專家」──其實有不少根本就是寄佛吃飯的外道白衣,有的甚至是毀謗佛法、輕視三寶的慢劣份子!另一方面,或為了一圓師長的「專家」夢,或為了與那些可憐的白衣專家相抗衡,或為了辦所謂「佛教大學」的需要。有不少為人師長者,正有意無意地在鼓勵、培養一些年輕僧尼,成為「專家」。

  其實,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並非壞事,問題就出在他「只是」專家。古德雲,出家人三刀六錘,敲打唱念、文功、武略、修行、辦事、學問道德、弘法、領眾等等,要樣樣都會。因為,這是成就「完全僧格」所必須的訓練,同時也是一個大乘人所必備的僧格特質!如此才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正是「全僧」的教育理念與風格,所謂的「菩薩在五明中求」,其深刻的意涵亦即在此

  出家以來,看到不少的出家人(老、中、青三代都有),或者於學問有所專研,或者於辦事有所特長、或者樂於靜修、或者好樂領眾……,可是往往都只偏於一邊而不能全性起修。做學問的人,鎮日在文字象牙塔里比對鑽研,思前想後、批這批那,而缺乏行動實踐力,不能合光同塵地投入住持與建設,如此既與現實脫節,光用想的不過多是些分別意識佛教理論而已,如何能真正產生解脫大用?弄久了,還搞出一大堆古怪的脾氣來,誰也不服誰,只好彼此孤獨地過一輩子。做學問的如此,那麼所謂專精修行的不也如此?只管修行而不思在知見上求增上,結果往往就得少為足,少分定慧現前時,就錯認消息起增上慢。再不就是徒以「老修行」的風格而吸引學人,卻又無能辦事與領眾,既乏主事的定見又無調眾的善巧與制度,復又人事不知、人情不曉,這樣的老修行,不過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罷了。重解或重行的人如此,其它辦事的人,其不平衡的內容或者不同,但僧格不全的本質卻是一樣的。

  這種「為僧而器」,不能超越自身專業的窘境,正是長久以來「全僧格」教育不彰的結果。再不努力扭轉、提倡,恐怕僧團的和合與佛法正確弘傳仍將不可得

  大乘佛法目標,是成就福慧兩足尊的圓滿佛果,而要成就此一「萬德莊嚴」的佛果,則因地中「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努力是絕對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是「圓滿」了)。而要真正的能嚴土熟生,則非有完全的僧格不為功:只會修行不能住持道場領眾共修,則長治久安的制度無法建立,修行的道風無法傳達;只會研教而不能實際投入生活歷煉與實修,則徒然以解為證,以說為行,不但不能產生佛法大用,同時也是某種程度懈怠,甚至還可能產生邪見只會蓋廟修福而不道德增上,難免就「官大學問大」,以非法而領導大眾,結果相牽入火坑、求升而反墮……。因此「全僧」的培養,其實正是菩薩道的體現,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上「全性起修」的必然結果──依著菩提覺性,在一切人、事、物、境等全法界的事務中,你都要隨緣地面對、全然地接收、誠懇地努力精進地學習,而不逃避、不厭煩、不疲勞、不退墮,如此廣修萬行而銷歸自性在這法界的塵勞當中,一一地歷境修持,以漸次地消解那菩薩塵沙無明,無欠無餘地直到究竟成佛

  一個具有全僧格內涵的人,正是大乘佛法的真子,緣法界塵勞而修,在莊嚴佛土中莊嚴了自土,在成熟眾生成熟自性這是大乘佛子的真承擔!

  是不容易,不過值得我們努力

  附註:談「全僧格培養」的概念,與是否為「通家」或「專家」(專指修行方式)是不一樣的。就好象,無論社會上的專才還是通才,他們都需有「健全的人格」一樣,無論修行發心廣、狹,深、淺,身為大乘佛弟子的「基本正見發心」(僧格的根本),仍有其一定之標準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