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法師:重視精神慈善的力量,引導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以上海玉佛寺為例

重視精神慈善力量,引導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以上海佛寺為例

覺醒

    慈善,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佛教歷來有致力於慈善公益來利益社會、回報社會傳統佛教慈善以其無私的濟世思想引導和調節道德行為,對每個不幸者給予必要的關懷和幫助,這種關懷和幫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勵。

    在佛教慈善事業中,精神慈善占據的比重似乎更大。因為佛教首重對人們心靈境界的提升、注重增強人們對於自身境遇的心理緩釋能力佛教希望通過自己的慈善舉措,幫助困難者脫離心靈上的煎熬、增強克服困難信心和勇氣。佛經中常講:「心凈則國土凈」、「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萬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希望能夠幫助困苦者找到病根,進而藉助別人的援手,依靠自身的力量擺脫困苦、走向新生。因此,從佛教的角度說,精神慈善是重於物質慈善的一個選項。

佛教緣起法」的角度來看,在我們向別人行慈善的同時,別人既是在接受你的慈善利益,同時也是在給行慈善者積累功德機會。因此,「感恩思想應該是貫穿於佛教善行為之中的重要內容台灣慈濟功德有很多富人參與慈善項目,有的富翁給貧困的老太太洗腳,非但不嫌臟累,洗完後還會滿懷深情地說聲「謝謝」。望著老太太疑惑的神情,富翁笑著說:「謝謝您給了我一機會讓我來行善。」這就是感恩」,這讓人「感動」。佛教強調布施行為要做到「三輪體空」,也就是說完成布施的三個因素——布施者、受施者、布施行為,應該是在無相體空」狀態下完成的,杜絕了任何居功自傲的心理和自卑反感的情緒,從而讓慈善行為真正達到了皆大歡喜效果。樹立「感恩觀念對於施者和受者同樣重要、同樣關鍵

   近年來,上海佛寺每年都會通過市慈善基金會捐助一批貧困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隨著歲月的流逝,一批批受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有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就在前兩年,市慈善基金會開展慈善受助人回訪活動,有位曾經受過資助的學生很不耐煩地對回訪的工作人員說:「我都已經不用你們資助了,還來找我幹什麼?」也有個別同學認為玉佛寺資助學生主要是為了宣傳自己。聽了這些言論,作為提供無私資助的人心裡很不是滋味。行善者固然不該企求感恩與回報,可是作為受助方,起碼的感恩心理還是不能缺失的。由此我想到,宗教界的慈善行為,物質慈善固然十分必要,精神慈善作用也是亟待重視。中國古代也有「救急不救貧」的說法對於困難群體,在滿足他們急需的物質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上,暫時的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安於貧困而不思進取。這是當今開展慈善事業需要關注的主題。

   本著這樣的思路,近年來,玉佛寺在救助貧困的同時,積極朝著「精神慈善」方面傾斜,在慈善對象的選擇以及慈善目的確定方面,注重將精神慈善物質慈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慈善文化聯姻,是玉佛寺2005年開始的一次嘗試。2005年11月,玉佛寺上海慈善基金會聯合創辦了「覺群慈善書店」,承諾將書店的營業利潤悉數捐贈給市慈善基金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的購買學慣用品。在書店的醒目位置,設立了慈善捐書專櫃,捐贈的書籍將由書店定期贈送給貧困學生。從而在捐贈者與貧困學生之間搭起一座交流的橋梁。捐贈者既完成了自己的慈善心願,又在一程度上滿足了貧困人群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

    2005年12月,上海多家新聞媒體發起了「雲南七娃新年上海行」活動。鑒於七個孩子在求學中碰到的實際困難,為了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盡快成才,為祖國建設以及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事業做出貢獻,玉佛寺特別從『覺群慈善基金』中撥付專款資助他們完成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階段的學業。七個孩子應邀走進玉佛寺接受捐款的現場,法師們紛紛慷慨解囊,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捐款活動後,七個孩子法師們帶領下來到商場選購學慣用品,他們臉上洋溢的燦爛笑臉足以說明他們感受到了來自佛門的親切關懷和溫暖。

    針對不少貧困大學生苦於經濟困難放棄假期返鄉探親的情形,以及深入邊遠山區支教的學生缺少生活經費的困難,2007年5月,玉佛寺特別設立「情系大學生專項基金」,資助貧困大學生假期返鄉探親及深入邊遠貧困山區支教,為貧困大學生們增添了家庭的歡欣,為支教學生安心支教提供了便利,同時,對於享受支教的邊遠山區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自2006年起,玉佛寺每年還向市少數民族聯合會捐款,用於獎勵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上海人民的溫暖和關愛。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非常嚴峻,為了解決青年學生的燃眉之急,玉佛寺特意撥款1000萬元,設立「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資助大學生自主創業,兩年來,已有數十位大學生受了基金帶給他們的實惠和幫助。

    2009年10月,玉佛寺在援助汶川地震災區的善款中特別提取一部分,捐建了都江堰市某鄉鎮的文化站,為豐富災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覺群慈善公益周」上,玉佛寺覺群慈愛功德會的曾麗雲副理事長再次慷慨解囊,向50名品學兼優而生活困難的大學生捐贈助學資金,為大學生朋友緩解了新學年的後顧之憂。

    為了推動玉佛寺慈善事業朝著更加專業、更加有序、更加規範的方向發展,2008年5月,我們發起成立了「覺群慈愛功德會」。作為玉佛寺專門的慈善機構,「覺群慈愛功德會」的創會理念正是基於「精神慈善」而確立的。我們的理念是「日行一善,快樂365天」,號召廣大信眾愛心人士,每天捐出一元錢,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推動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向前發展。我們的宗旨是:讓做慈善的人心理沒有壓力,在完全自覺、十分自願、輕鬆自在狀態下幫助別人;讓享受慈善的人懷著對社會感恩之情,在獲得物質援助和資金資助的同時,感受到人類愛心的偉大、社會情感的珍貴、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崇高。功德會成立兩年多來,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孤兒院的兒童、投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投向生活貧困的山區、投向急需救援的災區,除了經常性的慰問活動外,功德會還組織孤兒們看社會、看世博,送戲、送溫暖給孤寡老人,送水送錢給山區學生,以各種形式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

    按照我們的慈善計劃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玉佛寺圓滿完成海內外佛教友人蔘觀世博會接待任務的同時,也要盡力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達成「擁抱世博、共享世博」的心願。早在今年4月,玉佛寺覺群慈愛功德會就對外發布了「一加一看世博」活動倡議,號召廣大愛心人士踴躍參與,資助上海雲南西藏等地近200名學生走進上海世博會。倡議發布後,吸引了眾多愛心人士的熱情參與。世博會召開以來,玉佛寺已先後資助了50名上海兒童福利院的孤殘兒童、34名昆明尋甸縣和普洱鎮沅縣的師生代表、25名西藏孤殘兒童、20名西藏盲童學校學生走進世博園,領略了上海世博會的隆重、熱烈、盛大、壯美。

    說實話,雲南西藏邊遠山區的孩子限於家庭經濟條件,極少有機會走出大山,有些甚至連縣城都沒去過。大上海,在他們的頭腦是一個極其遙遠而神奇的地方,世博會對他們來說更是只有在電視上才得以一見的盛會。親歷上海世博會,對很多山區的孩子來說,只能是夢想和渴望。今天,我們向這些孩子出了歡迎之手,把他們從山區接出來,來到夢寐以求的大上海,親眼目睹世博會的精彩熱烈,對於他們來說,一定會是件終生難忘的有意義的事。既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又增進了對上海的了解,更增添了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的真實感受,對於激勵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勢必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這些學生大都來自少數民族,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圓成看世博的心願,對於加強民族團結、增進民族感情,也將具有積極的意義。相信本次活動,在參與者今後的成長道路上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想這應該就是「精神慈善」的力量

   作為「一加一看世博」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慶節前夕,玉佛寺舉行以「世博牽手你我慈善連接萬家」為主題的「喜迎國慶,共享世博——玉佛寺社會贈送世博門票」活動,向上海貧困家庭、共享陽光學員癌症俱樂部成員、市慈善基金會各區分會贈送了2000張世博門票,用於幫助更多的上海市民實現世博夢想。從而,藉以表達玉佛寺僧俗大眾「擁抱世博、參與世博、奉獻世博」的熱情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真誠關愛。

   慈善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受助者感受到在困難面前自己並非孤立無援,社會的關愛無處不在,進而在他們的心底里樹立起擺脫困境的信心和勇氣。而對於那些因為知識和技能缺乏而陷入困境的人來說,幫助他們盡快掌握謀生技能就顯得尤為迫切。近幾年由於體制改革,下崗工人、特困人員、外來人員增多,他們的就業問題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玉佛寺也及時洞察了這一現狀,於2005年春節前夕,配合市慈善基金會等機構,設立「覺群就業培訓中心」,對下崗失業人員、特困人員殘疾人及農村富餘勞動力免費進行各種實用技能培訓,讓他們不僅能享受到社會慈愛,更可在擇業能力上增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和再就業,以最終擺脫貧困。截止目前,已有數百名受訓者重新走上工作崗位,過上了理想生活

   本著快樂慈善、長效慈善理念,在今後的慈善實踐中,玉佛寺將不斷拓寬慈善領域,進一步挖掘精神慈善的內涵,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熱心慈善、關注慈善、支持慈善,使慈善公益活動變成社會自覺行動、變成每個人自覺行為、變成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讓慈善真正成為對每個人有益、使每個人快樂社會習慣

    事實證明,佛教通過各類慈善活動把社會各階層人群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佛教融入社會、服務生活、改善人關係的重要協調功能。與此同時,佛教在力行慈善過程中,積極弘揚並實踐為社會貢獻為他人獻愛心慈悲理念,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佛教慈善的上述功能有力地證明了精神慈善的重要和關鍵。作為物質慈善的重要補充,精神慈善值得積極引導並大力提倡。

原載於2010年10月《中國宗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