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社會講求道德的聲音低落、價值觀念偏差,導致亂象叢生,上下、同儕、群我等倫理人際關係失序。生存在這紛亂無序的世間,應該本著怎樣的心念為人處世呢?如下五點可資參考:
一、對世間不望益我。現代社會大多以利為導向,養成利益薰心,貪求慾望的習氣,許多人念念只想父母、朋友、別人能給我什麼,而不想自己能給人家什麼?一味只想別人給我,就是表示自身的貧窮。《寶王三昧論》說:「見利不求爭分,利爭分則痴心妄動」,假如對世間不望益我,對得失不希不求,那麼就不會患得患失,隨著世間紛擾起舞。
二、對他人不妒人有。佛說:「不嫉妒他人,即能擁有大威德。」對於他人獲益,能夠「不妒人有」,為他祝福、為他歡喜,甚至為他助成,自然會增長福德因緣。反之,凡事只會比較、計較、嫉妒,身心不但倍受煎熬,也容易引起人事的不和。因此懂得隨喜功德,以欣賞、讚歎的角度,看待他人的榮耀與成就,必能從中擴大自己的涵養與氣度。
三、對事業不怕艱苦。想成功立業,出人頭地,就要不怕艱難困苦。古人成就功名,沒有不經過一番寒窗苦讀;要一技在身,也需要多年拜師學藝、苦練功夫。反觀今日,許多人禁不起一點挫折、打罵、批評,只有一事無成。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有「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勇氣與大願力,對學業、事業,不畏艱苦、不求速成,不把難字掛嘴邊,那麼,再艱難困苦的事也能成功。
四、對辦事不諉過失。無論我們智慧多高、能力多強,做事總免不了有過失的時候,如何能「不諉過失」呢?子貢以為:「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一旦有了錯誤,要能自我承擔,懂得改進,切勿推託。所謂「靜坐常思己過」,日常生活和做事,要時時刻刻反省、懺悔,這樣才能胸懷坦蕩,為人敬佩。
五、對公眾講求誠信。對待公眾的事業一定要坦誠、真誠,切忌私心雜念,尤其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尤其要嚴格要求。有一則《眾酒成水》的故事對我們很有教益。
在一次隆重熱鬧的豐年祭慶典中,部落大酋長要求每一戶家庭都捐出一壺自己釀的酒,並且將它們倒進一個大桶里,準備在慶典最後讓大家共享。
當幾個人抬著大桶經過每戶家門口時,大家都鄭重其事地將自家壺裡的酒倒進大桶,很快,酒桶就被裝得滿滿的。
終於到了可以共享美酒的時刻了,酋長拔掉了酒桶的木塞,給每個人倒上滿滿一杯酒,當大夥一飲而盡時,卻發現喝下去的全都是清水。
這是個非常深刻的小故事。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導致大家喝清水的根源是缺乏一個明確的約束機制,也可以說是管理上的漏洞。而對於我們的自心修養來說,當我們在不透明狀態下行事時,「誠信」就成為考核一個人人性美醜的一面鏡子。
行走世間,不論對人、對事,能不望益我、不妒人有、不怕艱苦、不諉過失、講求誠信,還怕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不能成就和諧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