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懈怠的梵志

懈怠的梵志   
 
  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懈怠懈怠是什麼?就是不精進不上進,也就是努力、不用功;然世間上那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何況是出世間殊勝果報?所以,懈怠的人將一事無成。那麼,這懈怠該如何對治?下面的故事給我很好的說明:
   佛陀在世時,有許多精進的修行者,其中有努力精勤當生證果,但也有懈怠放縱的人,虛渡光陰,空過時日。當時,佛陀領眾在祇樹給孤獨修行。一天,來了七位梵志,由於他們發覺多年辛苦修練卻無法真正體會真理,於是,便來到僧團,向佛陀求請出家佛陀慈悲地接納他們,並讓他們七人共住在一處
  佛陀圓滿了他們出家修道的心願後,可是這七個人卻不懂自愛習氣不改,經常在房間內談笑嬉戲、放縱不拘。佛陀有一天來到他們的房間,他們見到佛陀突然來到顯得惶恐而愧疚;於是佛陀便對他們七人說法──世間五種令人倚恃而懈怠放逸的情況將來會導致墮落,是那五種呢?
 
  第一倚恃自己還很年輕,自以為壽命還很長,現在不下功夫修行亦無妨,因為未來的時日還多得是!現在何需那麼辛苦、忙碌,給自己那麼多的厭力?這是倚恃自己年少。

  第二種是倚恃自己長得好看,能討人喜歡,因此,自以為不管怎麼樣,別人都不會計較。因此嬌貴自恃,為所欲為。
 
    第三種是以體力知識為憑藉,傲慢自恃,認為自己能力過人,所以就不必勤苦用功。於是自以為是,總是瞧不起別人。
 
  第四種是仰仗自己的財富,認為有錢就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於是就驕縱放逸。以為金錢就是萬能,可以擺布一切。
 
  第五種是依靠傳統的族姓身分,(因當時印度實行四姓制度,階級貴賤不平等,造成人與之間的互相矛盾),於是有人以貴族種姓自恃,而懈怠驕橫,甚至是恃勢凌人。
 
  於是佛陀就向他們說:「你們七人到底仰仗那一種優勢?論年紀、外貌力氣知識財富、族姓,到底有何憑恃?以財富、族姓來說,你們會比我好嗎?竟然如此虛渡光陰!」這七人聽了佛陀這番說話之後都深感慚愧,俯首自我反省。

  佛陀見他都有懺悔之心,就循循善誘地說:「人命無常生命的結束不一定在年老或年少,所以財富健康都不足為恃,無論擁有何種優勢,無常同樣會來臨,你們應該好好利用生命力,把握因緣、把握機會,好好地精進修行,還要認真用心,體認無常啊!」
  懶惰、放逸是人的天性,在佛陀的僧團中,有人聽了一次佛法就能心開意解,精進不退。可是,也有很多不肯精進的墮落者,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自我督促與反省啊!
    正如《華嚴經.菩薩明難品》雲:「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應當一切時,勇猛精進。」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任何時間,都應當以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毅力,儘可能避免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無量過失。古時的聖賢君子,聞過則喜,知過必改。人生在世,有功有過,本來亦是常情,只是每一個人往往記得自己有功,卻很少反省自己有過。上面這首偈說明了,人之有功是應該的,人如犯過,就必須要改,否則就愧對人之所以為人本分了。 
  一個人的本分責任,就是應該發起精進心、勇猛心,這不是因為恐懼犯了罪過要受懲罰的關係,而是珍惜可貴的人生,珍惜時光的短暫,珍惜現在的因緣;要知道錯過了機會,就很難說再有這種努力改進自我、成長自我因緣。因此當我們發覺自己做錯事情,就應該生大慚愧,起精進心。這才是一個真正佛弟子的所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