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沙彌的發心

沙彌發心
 
  我們經常聽到佛教徒勸人要發心,到底什麼是「發心」?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也就是願求無上菩提之心。諸多經典中對發心都有說明,如《涅槃經》三十八曰:「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華嚴經》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無量壽經》下雲:「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維摩經慧遠疏》亦說:「期求正真道,名為發心。」
  說到發心,以下有一個非常有意義故事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他帶著弟子──一位年輕沙彌一起進城去辦事。沙彌背著行李跟在長老的後面。
  行走間,沙彌心想:「人生世間不受苦,欲免此苦,當興何等道?」於是思惟:「佛常讚歎菩薩殊勝,我應當發菩薩心,廣度一切有情。」
  方才起這個念頭,老比丘以他心通照知沙彌已發菩提心,功德無量,於是告訴沙彌:「讓我來背行李吧!」於是老比丘沙彌手中接下行李,還讓沙彌走在前頭。
  行進間,小沙彌又起了一個念頭:「修菩薩行,利益眾生實在是不容易!求頭予頭,求眼予眼,這麼困難事情,我實在是辦不到。還不如證得阿羅漢果,做個自了漢,遠離世間的疾苦吧。」
  老比丘知道沙彌退失了菩薩心,於是就對沙彌說:「還是你背行李走在後方吧!」
就這樣,一路上來來回回換了三次,沙彌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師父一下背行李走在後方,一下子又換自己背行李走在後方呢?等到休息時,沙彌合掌請示老比丘其中的原由。
  老比丘說:「你三次發起利益眾生菩薩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勝過三千世界阿羅漢者,所以理當由我來背行李走在你的後方。但是你也退失菩薩心三次,所以當你退失菩薩心時,當然是沙彌為師父背行李這就是為什麼我又讓你行李走在後方的原因啊!」(《眾經撰雜譬喻‧卷上》)
 
  由此可見,發心實在非常重要。發心不止限定於佛教徒,這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心,比如說:我們發心吃飯,飯菜就會特別香甜美;發心睡覺,覺就會得很安穩;做事更要發心發心就會不畏艱難辛苦,就會事半功倍。所以只要發心,就無事不成。但要怎樣發心才是最好的發心呢?

  一、發信願心,常隨佛學:常隨佛學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之一。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精神、學習佛菩薩發心立願,我們要時常跟隨善知識老師大德們學習,唯有至誠發心才會有真正的成就

  二、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種願心也就是一種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之心這是學佛的人都應該發的大心,能發菩提心,必能進趣菩薩道。
 
  三、發慈悲心,喜舍平等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必能不分親疏地平等照顧到周遭的人,如此的話,人與人之間自然能打開隔閡,達到人我無間的境地。

  四、發無我心成就大我:所謂「無我」,就是不以我為考慮,而是以大眾為考慮;無我也就說我們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把別人看成和自己一樣;甚至為了完成大我,可以犧牲小我。能夠發無我的心就能夠將自己融入大眾、融入團體,那麼大眾團體就是我我就大眾我就團體。所以,我們學佛必須學習這個「無我」的精神,能夠做到無我成就將會更大、更多。

  古語雲:「發心之初,成佛有餘。」菩提心為一切諸佛種子,是凈法長養之良田;若能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定能速成無上菩提修行若不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是故,發菩提心是修行首要之務,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必須要目標,有了目標才能找出正確方向,否則漫無目的,只是耗費體力時間,徒勞無功而已。進一步來說,更對不起自己今生生而為人福報。因此,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為自己設定目標,朝著正確方向努力去實現。只要肯發心、肯努力,又那怕會不成功?希望大家同發菩提心,共成無上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