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心的本來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說之法,由門人記錄、匯總併流傳於世。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極一時併流傳至今。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可見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禪意、禪心、禪茶一味等詞,也廣為教內外人士所熟知。或許人們未必能說出這些詞的真正內涵,但都知道它代表了一種意境,一種精神高度。
從修行意義上說,《壇經》開顯的方法,能使我們以最快速度開啟內在智慧,親見本來面目。換言之,這是一條修行捷徑,故稱頓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那麼,頓教何以能化繁為簡?又該如何認識頓教法門的特殊性?比如開悟、成佛,究竟向何處開啟,又靠什麼成就?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點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的心。開悟固然不離自心,成佛也要靠心體證。因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職稱,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對諸法實相的究竟通達,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禪宗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心地法門,是從內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
學佛,首先要認清這樣一個重心,明確這樣一個目的。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復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只是由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佛陀才會因病與葯,開示種種法門,演說諸般經教。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建立一套龐大的哲學體系,而是從不同的契入點,引導我們將目光轉向內心,轉向這個和我們生死相隨但又始終面目模糊的心,進而看見心的本來。
佛法認為,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謂妄心,即充滿顛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後由無明演變的種種妄識。所謂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質。
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識等經論側重從妄心闡述,以此構建修行法門。其中,阿含經典主要講到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屬於我們能意識到的部分。而唯識學進一步講到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這是屬於潛意識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正是因為這種潛在自我意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特點是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由此形成對自我的錯誤認定。我們現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這種誤解之上,進而發展出貪嗔痴等種種煩惱。一旦改變染污的末那識,即可轉染成凈,轉識成智。
唯識還告訴我們,在妄識系統中,除心王外,還有各種心理活動,即心所。每個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徵、規律和條件。唯有了解凡夫心的運作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它,解決它。心理學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從妄心入手。可以說,這是一條常規路線,是立足於現有心行採取的對治手段。
此外,佛教還有一部分經典立足於真心的修行。所謂真心,又稱佛性、如來藏等,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覺悟本性,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這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涅槃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經典,就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
不論立足於妄心還是真心,目的都是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妄心;了解真心的目的,是為了體認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