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三、公案 — 保護任運 4.不止而止

(一)公案本文

福州羅山道閑謁石霜山慶諸禪師問曰:「去住不寧時如何?」

(識起迷情於心去住不寧,狂心未歇時,該如何對治?)

石霜禪師曰:「直須盡卻。」

(因緣聚會或業識妄動時,能全部拋棄乎?可用制心止來止住乎?)

道閑不愜意,乃參 頭全豁禪師,問同前語。

(未逢劍客不呈劍,不是詩人不對詩,霜師錯估道閑悟境。)

禪師曰:「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

(《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心,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去住由他,不止自止,管他東南、西北風,終有止吹的一天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開悟行者初心散亂的,一方面心非常的敏感,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等法境,因習氣還有,敏感度高,看到什麽就與自身習氣相應,產生一連串的胡思亂想,聽到什麽就在內心產生一連串的妄想這是過程第一個現象

另外,第二個現象腦筋裡面的種子像瀑流樣的一直呈現出來,世尊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這在說真正打開黑漆桶的時候,或能入行陰區宇時,一切種子會像瀑流一樣流出來,母音上師所講的「翻種子」,這種子是我們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無量無邊的習氣毛病,每一種子是一個因、一個果,也就是阿賴耶識無所不藏的,無數劫以來所藏的東西

種子是翻什麽呢?有的是念頭,有的是影像,反正隨時都在翻,就像瀑流一樣,這種現象要經歷多久呢?要很長的時間!要數年或十數年,當然因人而異,總是要學習到住境不生心,心的敏感度要降到最低,要修到有如鏡子一樣,照到影像時就只有影像現起,而沒有自心習氣起心相應。

初入「自心妄想之相行者,不知狂心未歇乃是妄習相應諸法,若心歇不狂的人菩提覺性自現。若行者一入「心去住不寧」時,難免會造成困擾,要如何來制止它呢?若不心地功夫,而到處參訪總是白搭,不如好好自修其心,讓其覺知心住境後能不生妄心,其覺心自能止住妄心而不動,如是之時,順逆境界一如,心自能無礙、自在,此時即能不止而止。

2. 釋題

公案名為「不止而止」,是在講妄心住境起心法,或入「自心妄想之相」時,此等現象到何時才能停止,這是開悟以後行者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若行者沒有此種境況,就是沒有像禪宗所言,真正的「大徹大悟」。上次講「迷頭認影」,只要你認知這是過程間的一個階段現象,要能速速度過,不要在色陰魔相之間執著一切異能,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會產生異能,我們不要去執著這些境,不能執著異能的現象這就是在超越我們異能覺知對一切境時,有住境生心的執著時,心因敏感而就會散亂、心不寧。

開悟行者的心是很敏銳的,有的人一方面是可以觀一切境相,如果再加上異能的話,可以觀一切你所看到的境,然後也可以體知一切現象,這個異能包括五根,再加上意根,它都會如願地現起。如意根可以看到人的心,可以看到人的身,等等很多的現象如果你一直執著這些的話,就沒有辦法超越妄心了。當然佛性的本來也是有異能的,但是你的習氣毛病還沒有斷盡,故這時候不能執著一切的魔境,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現的種種異能,要把它拋棄。

我們要的是回到本來面目,本來覺知心清凈空無的體,修行是在捨棄一切的習氣讓它完全的滅掉。翻種子現象有如瀑流的,修行是在轉妄習,妄心到什麽時候才會停止呢?用什麽方法來停止呢?其實不能用任何一法就能止,若有一法可用即不是佛法,也就不能讓妄心止住!

譬如說瀑流的水波浪現得那麽高了,為什麽會有大浪呢?是境風來了,所以浪就高起,這個境來引發風起一樣,如果境風慢慢的沒有了,當然這個波浪就會慢慢減少,減少到最後即是風平浪靜的時候,你的心也止了,這時候看到什麽境也就不動心了。

不管有修行或沒修行的人喜歡講一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惟信禪師的話,其實這話是何意義是在說明禪宗大德修證過程中,心對境的感知現象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覺知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時候現象界沒有變化嗎?是沒有變化!但因為這個現象還是妄有的現象。等到你一進去的話(開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又代表什麽呢?變化無端!你的眼、耳、鼻、舌、身等所看的不見得就是那個樣子都在轉變、轉化,您的業緣也是不真,所覺知的事不全是這樣,若覺知後,壞事情還是沒辦法變易為沒有,那就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解脫境界

另以眼根來說,眼根看到佛相,佛相會扭曲、會變形,你就說佛相在動,其實是你的心在動,不是佛相在動,是你眼睛的眼根充滿了氣,產生了像一種多媒體一樣的變化,所以這時候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見是靠不住的!看後再加上你的妄想,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情,所以很多在這時候把握不住的話,你就是沒有定力,就修不出定來。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沒有超越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功能的話,你會被它欺騙,會走不出來,走出來後,還要再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層次,但後來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與未入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不一樣的,前者見後所執,後者見後能無住。

還沒進去的時候,看的境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進去了以後,看的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進去出來後還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為什麽呢?以無所得!你進去了還有所得,那就不菩薩,而是長壽凡夫,經雲「以無所得故,菩提薩 」,心經裡面不是告訴你了嗎?進入後以無所得再回過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實這時候的妄有境,對於您的心覺是不一樣的,這時候是真實的,因真心所流露,真心所映照。所以這時候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真實的境,第一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還是局限在我們的現象界,後面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超越了世間現象界,所以我們說包含一切十方因緣,你的真心都能映照。

所以這兩個層次是不一樣的,雖然同樣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都不變易,藉由山水來言,心能映現一個境,這個是佛性現出來的,真心清凈的,有如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十方虛空一切因緣這就是以佛性觀出來的,當然跟第一階段功用是不一樣的。

現在再講調伏任運,心不寧時如何讓它停止下來,也就是在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要如何修學才能又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無住境界

3. 語體文解

道閑師參禪已有個入處,前往謁石霜禪師說「去住不寧時如何?」道閑師雖有開悟境界,但因心去住不寧,當時還沒有究竟,所以拜謁石霜禪師,問說:心的靈知靈覺已現,卻常住境生一大心念相應,或「自心妄想之相」已起,但去住不寧時,要如何來用功呢?

前一個境界是覺知心起,六、七識住魔相中,對境妄執,未能證入空、無相境界這是心不清凈還在現象界裡面打滾,所以我們說緣起現象界,狂心未歇止下來,心不寧的時候應該如何對治呢?

或「自心妄想之相」起,心不能安寧,「自心妄想之相」是《楞伽經》中世尊開悟心地之描述,此自心是阿賴耶識中的法塵,悟後法塵自動現起,非我們第六意識心所能控制的心念,故不是說要止就能止。如果是第六意識心起滅,可由我們心意來控制,要想就想,要不想就不想。但由阿賴耶識所現的法塵,要拋棄也拋不掉,才會心不能安寧,要空掉又空不掉。心不安寧,這時應該怎麽辦呢?

石霜禪師說了「直須盡卻。」用銳利的直接方法,快快地把它們全部拋棄掉。石霜禪師可能慧力比較強,大概開悟的時候,說轉就轉,不黏就不黏,讓心清凈下來,也就是說他以前的功夫好,說拋棄就能拋棄。

我們按語因緣聚會或業識妄動時,可用制心止乎?可以把心一下子制止下來嗎?「制心止」就是說你的心可在你掌控之間,一個人還沒開悟之前,又經過長期的緞練,你的妄心已經比較淡薄,所以你看著它時,它就不會再繼續想,或者你叫它不要再想,它就不再想了。

我們剛剛講:打開心扉的境界是在種子,既然是翻種子就像灰塵一樣地一直冒出來,行者怎能叫它止住下來呢?止不了的!不能一下子壓住他,這也就是為什麽不能用「制心止」制止它的原因。這現象是什麽呢?就像你不是用第六意識思想,故不能左右念頭。第六意識是有分別的,是我們主觀意念可掌控的,我要想不想、我要念佛後才拜佛我不念佛時,我的心無事地定在那裡

「翻種子」的種子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法塵,它一直飛揚上來的時候,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它亂七八糟的一直冒出來,翻得不是很漂亮且又不完整的一句話,好像沒有完整的思慮,實際上也不是一完整的句子,也沒有完整的意思,動了兩、叄個字念頭,突然間又變到另一個念頭去,接著又變到另一個念頭,...,永遠沒完沒了念頭起滅、轉化,所以此等種子不是很有秩序的在翻種子,這也就是心亂的原因。這種妄想像灰塵一樣的,一直在心中飄揚,所以制止不了的!

「道閑不愜意,乃參 頭全豁禪師,問同前語。」道閑聽了石霜禪師的回答,並不能愜其意,認為石霜禪師所講的不能夠符合他的境況,不是他所要的,所以又去參訪嚴頭禪師,照樣問他:「去住不寧時如何?」石霜禪師建議方法是用壓抑法來制止,直須全部把它拋棄。道閑師試後沒辦法,因為拋不掉不寧的心呀!所以道閑師又去參訪嚴頭禪師,問同樣的話。也不是說石霜禪師不去回答道閑真正的問題,而是石霜禪師錯估了道閑師的悟境,所以才告訴他說「直須盡卻」。

按語說:未逢劍客不呈劍,不是詩人不對詩,霜師錯估道閑悟境。石霜禪師大概認為道閑師僅是因第六意識心引起的妄想境,故教他直須盡卻。因還不到開悟者的境界,故石霜禪師以「未逢劍客不呈劍,不是詩人不對詩」的心境開示道閑師。

道閑師以同樣這句話來參問嚴頭禪師,嚴頭禪師說「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要住就住,要滅就滅,管它做什麽?這是開悟者真正要用法門,是採取放任、不理的方法,不隨心念、法塵去轉。

修到這個時候行者念頭起都隨它去,不去執取它。像剛剛講的,法塵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句子,你去看它有什麽意義呢?沒有意義的!就是有一個完整的句子意思,現一個境界出來,他也不會去在意也不會去執著行者此時一直在捨棄一切對法的執著也就是開悟以後就是要採取放任方法,不是壓抑的方式,因為你壓不住它的。

「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是說心念要來就來,要住就住,要滅就滅,隨它啦!這時當然行者不用餘習去相應。有同學智慧不夠,面對境界時,心裡面起妄想。或者有障礙來的時候,都考零分,不要說不及格,而是得零分!心裡面有害怕種子,人家就會製造一個害怕境界給你,然後你就執著認為真的,那就害怕了!

自己內心種子是一回事,冤親債主在你身邊又是另一回事給你出個念頭主意,你搞不清楚,永遠認為那境界是真的。有同學真是這個樣子,有的聽法聽了幾年,一碰到障礙來的時候,也是迷迷糊糊地。障礙來時都是利用你的親人在作文章你不要光看那親人一點小事情而已。譬如說家裡有個箱子,以前不胡思亂想的時候,看到就看到,沒什麽關係;現在看到此箱子就不對了,認為好像裡面有人放符咒什麽的,要來對付我,一開始胡思亂想的話,害怕的心、妄想的心馬上就生起,你越抓住它的話,就越陷越深。所以不能去抓任何一個念,更不能讓你內心不正常的心念

本來是沒事的,但你對這件事住境生心,在你心上越想越鑽牛角尖,接著就胡思亂想;我們修行要讓它住的話,有住的辦法,就是它住在我心上,但是我有能力不去理它,也有能力說沒關係譬如說:你內心起了一個你最親近人要作法害你的念頭這是你的妄想。之後,你就一直抓住這個念頭,一抓住的話就「住」了,要去去不了。如果能去掉的話,那你的慧力、定力就夠了。「作法要害我」這個念頭不是你的,一定是冤親債主給你出的題目,讓它住進去心裡,結果去不了!這是因為你沒解脫能力還沒有修到脫黏的境界

如果能修到脫黏的話,就能解脫了,因為沒有脫黏的能力,所以就讓它住了,住的時候會怎麽樣?一下子想、天天想、想了無數次,越想越真,此句「作法要害我」,一進入心靈深深處的時候,怪力亂神的事情就會一大堆地發生,像這種情況該怎麽辦呢?

既然這個法已住了,要拋棄拋不了,那你怎麽辦呢?嚴頭禪師說「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你要能力,法住的時候,不要瞎起鬨,不要起心想它,不要去抓它,念頭起的時候,讓它起一次就好了,滅了滅了。壞就壞在你心不清凈,所以你跟它再重演一次,第二次想「某某人在作法害我!」第叄次再想一遍,越想越真,這種子就越種越深了,本來的妄有,自己卻搞得神經兮兮的,這樣要不要進入精神病院去?

修行簡單簡單,但是說難也很難,每一個人的智慧福德不同,如果福德夠的話,有時候在苦難的時候,會有人來幫你一下。每一個修行的人,面對境界沒有考100分也要考60分,如果考一個零蛋怎麽辦呢?

「住」當然做不到如意地住,去也做不到。禪師說住的時候不要去理他,你說我不能不理它呀!若如此,那就拿我們所學佛法來對治,我們天天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直念這句話就好了。不要去抓這個境,若這個考題很厲害,那你就弄一個佛法來對治它,不要去想這個境的內容意涵,隨時想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裡面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能面境如如,就是看到你的如來體性。現在我辦法,心還「去住不寧」,所以要去、去不了,住的時候又執著它,這樣就要用念口號來消滅它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說有相都是虛幻的,不要當真。如果你能力看到諸相不成為一個相時,就能體知自性如來樣子。您為何讓它住呢?因為它有個在這里,你沒把它空掉,非相本就是空,諸相是具有「空」、「有」兩種相,此兩種都是空的,一個是相對的空,一個是絕對的空,這里講「諸相非相」是相對的空,諸相是有,但是我看它是空。這個相可以去掉時即見如來,不是看到佛,是看到你自己的體性,本來的佛性就現了。

既然讓它住了,你又沒有辦法對治它,只好用你所學佛法來破解它,或者是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念這句長一點的也可以,不要常常去住法,胡思亂想 想某某人作法要害我。

另外還有一個解套的方式,就是對「死」的認知,最壞的打算就是你作法害死我,那我就死給你看沒必要逃避,那不是很簡單嗎?不怕死的話,這個法對我有什麽用?沒有用!為什麽?因為這個法會發生作用,就是因我貪生怕死作法是要干什麽?就是害我呀!但我不怕死,所以這個法就沒有用了

譬如說有一個人她長得不是很漂亮,人家說她丑,但她也不覺得討厭或傷心,她說長得丑就丑,沒什麽大不了的。就怕說她長得丑,又不認為自己丑,那才糟糕。若對丑字無礙,你罵你的,干我何事呢?中廣電台有個廣告弟弟姊姊要去那兒?姊姊說:「約會!」結果弟弟就笑她說:「像你長得那麽抱歉,還有人跟你約會哦?」結果姊姊說抱歉就抱歉,有什麽關係呢?如此認為那就沒事了。我們人就是愛面子、貪生怕死,怕受傷害,或者是有錢怕被倒掉,有這些捨不得的種種心,外在的一切法才會產生作用

諸法要去,去不了,那就住呀!住時要有辦法讓它對你發揮影響。如果不是習氣所引起,那個無關痛 的阿賴耶識法塵現起來的,那倒簡單也不會造成你的傷害,除非您執境為真。有時冤親債主常常趁機而來,或感召天天來,有的修行人因是碰到冤親債主來搗亂,才撞進去心的靈知靈覺境界,此境界要來,心就起煩惱來,所以這時候要學這個「去住不寧,管它做什麽。」去就去,要住就住呀!要有這種魄力。

我們的業有兩種,一種是應還人家的心,一種是應還人家的命;你看精神的人,他神經兮兮的,除了腦筋不清楚之外,身體卻很健康他會會死?不會死!再看腦筋清楚,但身體常常病焉焉的人,搞不好一下子就死掉了。所以該還壽命的是壽命盡,該還心的其心散亂前世欺負人家,所以人家讓你心亂。你以前殺了人,當然你要還命呀!你的壽命他來決定,所以你搞清楚了這些的話,你要命,我命一條給你!那我如果沒欠你命的話,我也不會死,所以你不必怕的話,那還有什麽可擔心呢?

有時候要有智慧,也許前沒聽過像我們講的因果報應那麽實際,一講得實際點的,每一個人都嚇死了,確實我們要解脫,不管什麽業力,不管什麽惡緣,每個人都是要從心裡面打出來,一層一層的去打破你對諸法執著,你怕死嗎?怕生病嗎?怕你的愛人被人搶走嗎?你嫉妒心強嗎?怕小孩怎麽樣嗎?這都是在你周圍親人之間的大大小小事如果你不開的話,就很容易被操縱,淪落為一把柄。

常聽同學講,菩薩或冤親債主出的考題,偏偏都是他最放不開的事,你放得開的事,考你有什麽用呢?譬如說,你對錢無所謂,那考你遺失錢有什麽用呢?讓你被倒會幾千萬,你也一笑置之,無所無謂的,認為反正是我上一世欠你的,就當還他好了,那怕再多的錢你還是笑一下就完了,這個題目對你來講太簡單了。

但偏偏你對夫妻感情很專有,另一半跟異性講個話,你心裡面就酸溜溜的,不得了!它就利用這個題目來考你了,天天在這里做文章,不管那個時候,總是會有機會的,讓你的另一半跟異性不管講話或是做什麽,給你看得心 的,又恨又愛的,這個題目就大了

智慧的話,反醒你自己 我內心裡到底還有什麽毛病,這才是最重要的,貪、 、痴、慢、疑等離不開這五大毛病脾氣壞的,你就要常常反省、要忍耐、要慈悲,不要常常想佔上風,得理不饒人;要放下身段,要低聲下氣,反正是你對我錯;即使是你錯我對,但是反過來把它看作你對我錯,這樣的話還有什麽脾氣可發呢?沒有!也就像星雲大師的「老二哲學」,把自己擺在第二的位置,那會消掉你的 心, 心起不來了,再用慈悲心看它。

「去住不寧」是一很好公案材料,幾句話就點出你心的困境,要怎麽來化解。按語中講的是圓覺經》的句子,這段話是清凈菩薩提出來問的,世尊就是用這句話來開導他,「居一切時,不起妄心,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居一切時,不起妄心。」修行平時在起居生活間沒事時,不要常常打妄想,為什麽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因緣來時,就看不清楚了。「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當行者心不打妄想時,若真有因緣來時你的心能有所覺知,此覺知一切法起心相時,您就不要強來熄滅它,在不強熄滅它時,就可體知因緣所生諸法是在講些什麽事。

剛剛講一個開悟的人,他的心是可以接觸到十方因緣,但因為他太敏感,所以把事情都顯現在靈通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為什麽第二句要「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它呢?為什麽不強去掉它呢?這是在培養你的佛性即是你的靈性及你的覺知,所以不要讓滅掉,因為我們的佛性有空、不空兩面。

如果你剛開始打坐的時候,是用「制心止」來把你的妄心制止掉,此妄想心制止沒什麽關係。但是開悟行者佛性可以覺知十方因緣真真假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這時候你要讓你妄想心部份慢慢熄滅,留下來的是真心應緣,一真皆真,因為真心所映現故;一妄皆妄,因為是妄識所支配故。

所以《圓覺經》裡面講行者平時不要常常起心動念打妄想,但是當妄想心起的時候,你也不故意要去熄滅它,這「妄想心」不是只有一次而已,一次你不在意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妄想心起時,會一起而再,再而叄地起,沒有發生的事,沒有見過事物,為什麽我會掛礙這件事情呢?因為剛剛講的,你的心已經能超越了時空,可以觀十方因緣,所以它就能體知而無形中起掛礙,雖然我們本身還不知道,但是我們的真心已經跨越了時空去感召到了。

這個妄執心如不去掉的話,你怎麽能解脫呢?動不動就感召,哪怕你所了知的因緣,離現在的時間很長,地方很遠你的心仍然可以感召,但感召而不能放開的話,你還凡夫一個,因為感召是我們輪迴的根本,誰在感召呢?是阿賴耶識在感召,當然是有因緣才會被感召,既然感召到了,突然間冒出一個念頭來,過了一陣子又冒出同樣的念頭來,接著又來一個念頭,兩、叄次的念頭來,你就感覺有事要來,這不是妄想,是有一點苗頭了,有苗頭也不在意,還是要把它去掉,不然的話,您心就被黏住了,那業就現出來了

不被黏住的話,業的業因是有,但那個業果現不出來,所以你有沒有解脫就現在這里,現在對這個境界有所覺知,但還是要放開,照樣的去掉,不要理它,不要掛礙,空掉它!但是去不掉的時候,你的心就會掛礙,有掛礙那該怎麽辦呢?做最壞的打算來對治它。

在第二句之後接著說「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這是非常好的經文,也是修行者一入悟境時,要如何度過的一重要法門。「處妄想境,不加了知。」老同學都該看過這句話,這種修法剛好跟外道修法背道而馳,外道行者巴不得有這種靈通力,他可以感知那件事情怎麽樣,也很在意感知的事為真,以真為神知。而修解脫道,要悟的佛境界,結果所用的法門卻「不加了知」,這個妄想境是感召因緣所現的什麽境,感召後所起的妄想境不加以了知,不要故意去搞得清楚,念頭閃一下,知道有這麽一回事就好了,不要去強執取而掛礙它。

「以無了知,不辯真實。」在似知又不強知道之下,不去分辯說它是真的、是假的。這個法門外道的是不一樣的,外道者會培養心的靈覺 「你看我體知得多准呀!說某某人叄天後會被車撞到,真的叄天後被撞了,好准哦!」不要去分辯這是真的嗎?這時候要觀一切法空,不真實

佛子有心的感知時,不能去分彆強辯它是否真的,是否是假的。若不好的事體知後,真的發生了,那你要檢討,為什麽?因為一方面你沒有擺脫那個業緣的牽扯,二方面是你沒能力悟到空而轉業,沒有轉業那怎麽能說得解脫道呢?

嚴頭禪師說「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妄想如何去住,管它做什麽,「去他由他」,要來就來,要去就去,這樣不用一法,你越不管它的話,有一您的妄心不止而止。故採用放任的態度,什麽時候會止呢?就是你的覺知心敏感度降低時,就能不止而止了。譬如說看到一位女孩子,以前會從頭到腳看完了,然後心就起了好幾十個念頭,這位小姐眉毛很漂亮、嘴型很美、..,念頭一直出來,這是你太敏感,住境生心故。心能不動後再看到小姐,眼睛僅看到一個東西而已,互相錯身而過時,也不會再去想東想西的,那時候自然而然心就止了。

不管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六塵境,你都要這樣的去練習,練到最後境是境,看是看了,聽是聽了,都沒有自我意念相應。這樣有沒有像鏡子一樣呢?鏡子照到人,會不會說話?不會!只是現出這個人的樣子而已,人走過了鏡子那就沒有這個人的樣子也沒有留下影像下來。

我們的體性清凈時,此心原來是這樣子的,它有覺有照,但是沒有你的妄想心起應。佛法講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為什麽搞那麽久都搞不通呢?因為習氣毛病太重了,沒有辦法去轉它,所以小事來還無所謂,大事像您最在意事情,就做不好,故會一直出來考你,永遠在你身旁出考題考你。有這種認知後,有天能悟入時,其心去住由他,不止而止,管他來自東南、西北風,讓你去吹,總有一天會停下來的。調伏業識里講的公案都是很確實的,境界是什麽?要怎麽去用功境界方法都告訴你們了。

( 86 年 8 月 6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