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侍郎白居易詣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而問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
(緣起現象界,侍郎對禪師之言行有意見,他認為「禪者畫像本無言,何必緣心嗇言空。」禪師似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汝禪師何以說法?)
禪師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
(禪師傳授戒律,以身教為主;細說性空緣起之法,以口述為主;禪師心行密密,利益群生,以禪為主。應用依眾生病而有不同,但其法門與道理卻一如也,不應有妄分別想耳。)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何謂禪?一般人以為禪是不可說的,只能用心感的,是無相可談的,說不出口者是為禪,若這樣認為的人,是沒真正得禪的境界者。一開始上禪修課時,我已開宗明義地說:禪是心的動相,禪修是與打坐不同的。打坐不能叫禪修,因無禪境怎能來修。有禪無定始要修,有禪境得心用,知一切因緣法起滅,自心現不凈相始能依境而修,這才叫做禪修。在行者心眼開、悟道後,以禪心體知萬種緣,但不能脫黏時才要修,因微細習氣不滅故,才要在禪境中來修心,叫做禪修。
行者心若不動又無境緣,卻住於空真如體中,也就是涅槃之境界。此意思即是說有「禪味道」的行者,體真如應能感知一切業緣而起心法,這就是緣起法,是心的動相起,也就是禪的味道現。而此心起也是由真空理地而起,不是由妄心念所發起,故悟道者去除妄執性後,心念起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未悟者諸法由妄心、習氣、毛病所引發妄想故,此者即謂非因緣法、非自然性故。
既然禪者心之用,故行者心行密密,不為人知者是謂禪,但禪師也可以示法於口中,也可示法於身體行為中。禪師示禪知於口中,隱其心用良能,而以一般話語簡述所知,開示眾生諸迷惑,即是禪師說法。禪師以身體示現生活、戒律之嚴謹,也可以身體、行為示知對信眾行為之不以為然,因行者禪心已了知此信眾在外頭行為之偏差,背離修行者之道路矣。故真禪師者身口意三用,才是真正的禪師,不是僅止於高不可測的心通能力。
2.釋題
本公案名為「禪師說法」,一個開悟得道禪師,除其心能感知一切境緣,而起心的動相中,能了知種種因緣生諸法實義。若禪師僅止於心行密密,不能進一步為眾生說法,對自己來說即將偏向於空執,不能起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將落於小乘行者的境界中。進而言之,禪師若不能用舌根說法,不能圓滿自己對佛法的融會貫通,舌根圓通法門即在指此。另外,禪師若不說法,對一些初、中等根機行者,不能理解無上菩提道,故要讓諸有緣者能知佛法菩提大道,應依因緣、層次該說則說,不該說則用心行密密,以度眾生業障之苦。
禪師說法有其實質的好處,因真正悟道之禪師,在方法上無所不知,因一切法從身心而起,有些不是經典上能看到的。在境界上,禪師因是過來人,能將修行上、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了了清楚,故能給諸中途者指引一正確的道路,不要迷途於刀光劍影、五陰魔相等枝節中。在佛法菩提道上,因自己身心的體證,能了解佛陀所說解脫道的重點,故在末法時期中,邪教、外道興盛,更需要真禪師來說法,以正法撥邪知邪見者之知見,不讓他們混淆佛法菩提道的真正德行。所以禪師說法,古今都有其必要性。可惜近代禪師願意出來說法者並不多,都是躲在毛棚里悠遊自在,真是要學習惟寬禪師一樣,依慈悲心出來用身口意三個教法,來行菩薩願行,自利利他。
3.語體文解
侍郎白居易詣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而問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
官拜翰林學士後被貶為侍郎的白居易居士造詣禪門北宗,在京兆的興善寺惟寬禪師,問說:「既然自稱是禪師,為什麼卻在說法?」一般人的概念里,禪師是被人蔘問的,一問一答,解答參問者的疑問,如是而已。若是禪師上堂開講任何經論,可能被稱為異類,不是禪師的本色?也因為這種傳統概念,讓白居易居士來提出此問。
白居易居士是唐代詩人,陝西下邽人(現渭南縣東北),於公元772~846,享年75歲,號稱香山居士。白居易居士出身儒家,聰慧過人,貞元十四年(798)舉進士,元和二年(807)任翰林學士,九年任太子左贊善大夫。作「賞花」及「新井詩」敘述世人之浮華與讒佞,遂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改任司門員外郎。白居易居士中年歸信佛法,親近高僧,從受凈戒,習禪法。被貶後做一對酒詩,詩曰:「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因其奉佛之虔篤及其佛教思想,可由其遺編之中見出。白居易居士嘗作贊偈曰:「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盡知,無如佛者。堂堂巍巍,天人之師,故我禮足,贊嘆歸依。」對於佛法他亦有相當的證悟,曾做一偈如下:「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由最後兩句的偈語,可知白居易居士亦有實際的證悟,禪是心的動相,不管主動攝動或是被動的應緣,真心都得入動相中,這是禪修行者應有的體認,不是只在靜態的映照世間相而已。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侍郎對禪師之言行有意見,他認為:『禪者畫像本無言,何必緣心嗇言空。』禪師似應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汝禪師何以說法?」實際上一個通達的禪師應不僅通於禪,亦會通於顯密佛法,只是多少而已。故禪師說法是對於教典的理解,再以其修證體悟的境界、方法、層次,闡述世尊的聖教量言,如此更能讓諸根機行者獲得法益。尤其在白居易居士之時期,還在佛法的像法時期中,不像現在的末法時期,邪教興起,蒙蔽人們的心智與佛性,都以怪力亂神為修行的指標。故有實修實證者應該出來承擔如來家業,為繼佛慧命盡一點力。
禪師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
禪師本來不應該說法,既然禪是心用,不必用嘴巴,那禪師為什麼要說法呢?白居易就質疑的問惟寬禪師說:「既曰禪師,何以說法?」惟寬禪師答說,世尊所傳流下來的無上菩提道,不是祇像中土震旦的禪師之教法,以為不立文字,以參問為主。若這樣也只是能有所證者才能提出一些話題,對於一般根基的佛弟子,在教化上沒有平等性,故禪師有能力應普被 諸根基,一同教化,能說法就要說法來教化。
惟寬禪師回答說:「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無上菩提道如果用在身教的話,就是戒律,以戒律嚴謹示現於身體的行為中。有時候我們說嚴守戒律的,好像是小乘行者的修行法,這也不盡然,戒律要守得好,守得有智慧,世尊說要以戒為師,要以般若來當指導眼目,這些還是要有無上菩提的智慧,所以對身來講的話,就是以戒律為主。
禪師繼說:「無上菩提者,說於口為法。」禪師能用嘴巴把真正的佛法知見說出來,這就是以口顯示無上心法的法要。禪師本來是以心行密密為主,超覺地悟知體性真如為主,懂得性空緣 起的道理。現在若禪師已得圓融菩提道,怎不把它說給諸根基者來聽,以便各取所需,各紹隆位。
禪師繼說:「無上菩提者,行於心為禪。」禪師如果一切都是在自己的心內動心起念,心行密密,那就是禪師。所以真正的禪師所做所為,不喜歡講在嘴巴里頭,都是在心地里默默的去做,做完了事怎麼樣呢?做完就完了,也沒有什麼可以講了,有所講就有法執,所以行於心、不著於心是為禪。所以禪師當然以心行密密為主,使人感覺好像高深不可測。
禪師繼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禪師如果以身、口、意等三運用的話,看起來好像有三種不同方式,其實這三個都從無上菩提流露出來的,所以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行之於身就是教你戒律,禪師身教可使信者自然的就有中規中矩的行為。沒有修證的信眾,只能以身來說法,讓別人來看得你修行的境界;禪師內心的境界別人是看不到的,但是禪師所做所為,一般人都看得清楚,故禪師用身教來教化淺機的眾生。
有些外道、邪道者號稱是修佛教的禪,也是號稱禪師,但是在行為上貪、嗔、痴、慢、疑等毛病都犯了,這就沒有無上菩提道的味道,沒有真正的智慧。有點智慧善根者,就可以依他的身體、行為來認識他,就會遠離他。但是有些離譜的居士禪師所做所為,為什麼 還有那麼一大票的人都看不清楚呢?因為本身沒有智慧,有些已得博士學位者也一樣,不具菩提智慧。不然,禪師一個行為不對的話,就知道這里不是正法,是邪魔歪道。看不清楚的人,不是只有現在看不清楚,未來也是看不清楚,因為本身沒有菩提智慧故。
談到禪師說法也一樣,要能不離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不要像外道一直鼓吹有為法、徧執一切境界,以為這樣就是在修佛法,真是胡說八道。所以不講空,不講無為的,老是講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都是邪魔歪道,這種人身體所作所為,不要講你天天跟他在一起,或是一個星期跟他在一起一次,久了也看得清楚,有的人就是智慧不夠,沒有分辨正、邪的觀念,才會被人所騙。如何分辨師父正邪,只要你有正知見的話,他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不對,就知道不是明師。
再談禪師說法,很多人常去聽某大師演講,演講中總是感覺他好像在說我...。因為某一些人他心地有某一些狀況,或者是有某一些祈求,或是有某一種困境,自然你是不知不覺,但有時候,演講者突然會談到那些問題,無緣無故怎麼會談到那個問題呢?其實他的空性已經了知眾緣,在坐的那些人有什麼困境?有什現象?..?他講出來了,這些人也就懂了,哦!原來是這樣子,是信眾們所要了解的。
禪師言談間,如果你有某一種錯誤的..,剛好演講者輕描淡寫的講出來,你就說是在講我,他也不是故意要講你,而且在坐中有千萬人,也許同樣有這種心態。從談的境界中所流露出來的法,雖然沒有選擇,但其實是應機,應在聽的眾生的機緣。
這個禮拜四在法爾上課時,有位胖胖的女孩來上課,以前沒看過,上完課時,她說:「老師您今天所講的都是我看不開的。」她碰到一些狀況、障礙,進入色陰魔相,她可以聽、可以看、..,很多魔相產生,但不知道怎麼去化解,是對?是錯?她無法分辨。
我問:「妳在那裡學的?」她說:「一、兩年前在法界衛星電視台里看到介紹法爾的打坐入門節目,我就自己學起來,本來想要到法爾來,但都沒來得成,現在有境界,所以就來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又重頭開始講開悟前的發相,剛好是她的困擾,所以說無上菩提是無所不住,無所不留,都是很自然流露,既然說出口來,就是在說法。
按語說:禪師傳授戒律,以身教為主;細說性空緣起之法,以口述為主;禪師心行密密,利益群生,以禪為主。應用依眾生病而有不同,但其法門與道理卻一如也,不應有妄分別想耳。
「禪師傳授戒律,以身教為主。」:禪師自己的行為中規中矩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都是身教,因為你守的戒律是中規中矩的,別人就可以從你的言行之間去學習到很多的東西,也許大家以為在聽課就是在學習,其實不見得,你有智慧的話,仔細觀察你所接觸的師父,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當做你的模範,因為他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你仔細去看他、去學他。不要光說我要聽法而已,聽法當然好,但是你會失掉很多的東西,有一些師父他沒有講出來的,是從他的行動之間去展露出他的佛法,如果你漏掉這些的話,那是很可惜的!
上廣下欽老師父的弟子上傳下暢師父穿得破破爛爛的,不是說他喜歡穿這樣,他就是這個樣子,不喜歡穿得太華麗,穿新衣服反而不自在,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洗得乾淨就好了,他認為這樣自在。你就想呀!我常常去買新衣服,穿了兩三次就丟了,或是送人,那我是不是很糟蹋,我為什麼不能像師父那麼節儉呢?那麼惜福呢?你有沒有去想這些?
上傳下暢師父他跟廣老一樣沒有讀書,你沒親近過他,要嘛!就要單獨親近他,然後他做什麼,你就跟他做什麼,他的嘴巴就會一直嘀嘀咕咕的跟你講,如果是在大眾場合上,你問他,他只會說念佛,或答一聲:「阿彌陀佛!」一切盡在一句佛號中,由你自己去體會。
有次我跟他在一起,他種了很多的竹筍,他就一邊栽,一邊整理竹子,講「竹筍經」給我聽,他沒有種過田,也沒有種過竹筍,但是他懂得很多,這個智慧那裡來?一個見性的人,在很多的生活起居之間,只要瞄一下或是看一下,他就有很多獨特的見解,他講的都是很有道理的,這個就是說身教,當然一舉一動之間,你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所以你不要漏掉高僧大德的身教。
「細說性空緣起之法,以口為主。」:剛剛我講的之外,能不能說法呢?當然說的比較深一點的,自性本空,因緣起諸法,五蘊非真,萬法妄有。前幾天第二期有一位同學是來自很有名的某某講堂的徒弟,我對這些修過密法的同學,有時候是很頭痛的,理念不清楚,還要怪他的師父教得不好,在報告中開始懷疑師父不行,不說自己沒有福德修不好,反而怪師父不行。後來修心中心法幾印後才抓到修行的門路,但原先那個密法也不錯呀!只是他自己不行,見怪了師父。
說到這個人還有一點境界,他可以觀心,他的妄想心起時,可以觀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子,好像是貓在抓老鼠一樣,看得緊緊的。有一次在小參的時候發問,他說:「我這樣觀心對嗎?」我說:「你看這個心幹嘛?」這個心都是妄心,你看他幹什麼呢!你理它也好,不理它也好,都無所謂,你要觀的是真心。
真正的心怎麼觀呢?真心是因緣法,沒有因緣起的法是什麼呢?是妄想,對不對?那雖有因緣,但是內緣,緣自那裡?來自於你的八識心田中種子所現的,另還有你的習氣,你的法執所現的,你搞這些幹嘛?看也好,不看也好,有什麼好看的?
我說你要看就看真因緣來的時候,自性起應緣所生的心念,你要看這個,如果是說有一菩薩在你身邊跟你指點,你自己搞不清楚,以為這是我的念頭?其實是菩薩的念頭。菩薩來給你一個心念,這是因緣法,你受感召了,你的自性、你的意念會起;看不清楚的人,認為這是我的意念,不是!這是別人給你的念頭,你能不能觀照到這個。
或者是你對無形中一件事,自性去攀這個緣,已經有覺知了,所以心起了妄念,這也叫妄念,這妄念倒有點真,這個妄念是你執起那個境而起的妄覺所生之念,這是真有事情的,但因你還有掛礙,有掛礙才會起念,你有沒有警覺這個?
這個觀起來才有意思,那個無意義的法塵境在飄來飄去,你觀它有什麼意義呢?或者是人家罵你而且罵得很嚴重,實在真的不給你面子,這時候你嗔心一直冒出來,你有沒有注意到?要觀的是這時瞋心起的樣子。
嗔心在起的時,你只是看到我要發脾氣了!不發不行,你有沒有很客觀的去看要發脾氣的那個心,你看著它,它就不好意思發脾氣,慢慢的脾氣就會消下去了。觀是要觀這個,觀你那無聊的妄想心,觀也好,不觀也好,或是放牛吃草都無所謂,放呀!放!放幾年以後自然就清凈了。
有一些修行人怎麼修行呢?沒有抓對路的話,是很冤枉的,很多人在報告中提到對見性有把握,對見性..,心中心法對他有很大的鼓舞,一定會開悟的。五、六次的報告都是寫這些,其它都沒有寫,你到底修得怎麼樣?修行進展得怎麼樣?都是兩三語就帶過。
我對這些人,實在有些頭痛,無知、自高、自大,打坐時坐也坐不住,因為他們認為修密法就是念咒,有念咒就好了,腳換來換去的;有一位他是來自某道場的,第一柱香就動來動去的,我點了他一下,叫誰不要亂動,之後他在報告中就提到這是動中修,看到這個真無奈,身體動來動去的說是動中在修。當第一、二個禮拜不好意思講他,等到最後第六印時才講破,叫他不要亂動。
什麼叫做「動中修」?是在行、住、坐、卧裡面,那個心意念對著境界在修才叫做「動中修」,不是你身體晃來晃去的叫「動中修」。剛講這兩位密友,在六印請領完之後就不見人影了,看看他們有沒有成就。
當然嗔心起的話,身體的氣脈就會閉死,怎麼辦呢?白天,你的行住坐卧都可觀照,不是只有打坐時才觀照,打坐時誰來罵你?嗔心起的時候,肝經就不通,火氣就冒出來,這也要看是大嗔還是小嗔,有的脾氣很大的,看到那件事情或那個人,你就要冒火,根本也壓不住要冒的火,觀也沒有用的,有的發脾氣之後,整個身體就不舒服。
這期有一位同學報告中提到他跟別人吵架,吵完時,全身的氣脈都不通,他說嗔心那麼厲害,嗔心一起整個氣脈都堵死掉了,問題是我們的微習跟粗習都很重要,普通人粗的習氣都是跟心連在一起的,所以觀不起來,因為起心動念都是它,若你會觀得到的,就是你的了了知覺出來了,有兩個心,這個時候就變成了 要觀微習。
當你聽到一句罵你的話,你就不痛快,你的心就在那裡要冒火,你警覺的看著它—你發呀!它就不發了,觀你的嗔心還有,而且可以控制它,這是比較淡的習氣。那有粗習氣的人,一看到不中意的就要發火,明明知道不行,但還是要發,大聲的吵罵,罵完之後才來後悔,這是比較粗的習氣,還沒修到心裡面的習氣,所以真氣比較不具足,真氣比較具足的話,就能壓住它,不然就是壓不住要發火時,馬上掉頭就走,不理你了,我去散散心後再回來。有的人這樣也可以化解很多的衝突,跟你的那一半眼看要吵架了,開始要發火就趕快出去走一走,等回來的時候,已經沒事了。
嗔心要想辦法克服,壓不住的話,表示說習氣還很重,那幾天壓是壓住了,只是沒有罵出來而已,但是心動氣就影響到經絡氣脈不通,所以要再去好好的用功。
「禪師心行密密,利益群生,以禪為主。」最後講到心行密密,以禪為主,禪師都是以心、空性感知一切境,你要當禪師的話,沒有你標榜的風光,因為一切都在心裡面,有所行為都在心裡,有所行法也在心中。不像有為的密法,來!我跟你灌頂,然後手放在你頭頂上念念咒語,你說有效。但禪師給你灌頂不用手,是用心意念,你也不知道他在搞什麼?但他已給你加持了。所以你要學禪,是以心為主,不落於行相。禪宗祖師大德雖然度很多人,但他不故意告訴人的話,你也搞不清楚他修得怎麼樣?所以這叫做心行密密,以禪為主。
「應用依眾生病而有不同,但其法門與道理卻一如也,不應有妄分別想耳。」:這身口意三個教法應用,應依眾生心病而有不同。第二期有位大菩薩同學,如果以點戒疤來講的話,左邊手上十二顆,右邊手上十二顆。修心中心法時他不用我們的黃布巾,第一次有用,第二次就不用,我問他:「為什麼不和大家用一樣的手巾呢?」他說:「那個手巾太厚,蓋起來手會流汗,甚至於讓我的皮膚發癢。」我雖有點不以為然,這樣執著也能修大法?又不好意思罵他,他是外來的,只在大眾場合中稍為點一下,他不理會得。普通人一被講的話,就要趕快修正過來,行為偏差的,太愛執著了,太愛這個身體了,怎能成就無上菩提道,但你也不能真的罵他。
修到第五印時,剛好他嫁女兒不能來,到修第六印時,要來請印時碰到一些障礙,等到修補印時,才來請印,就到我家。我說:「你的個性習氣實在太重了,你以前在那個道場修的?」他不好意思說,我又說:「你冤枉點了那些戒疤,這邊十二顆新戒疤,這邊十二顆舊戒疤,不要辜負你點的戒疤,點這么多戒疤照道理講應該是很有程度的,你修都沒有修進心裡去。」
這位大德長得福相,福報不錯,我是不知道他家庭,但知道他的果報不錯,很富裕而且很福態,養尊處優的樣子,後來他說修這個法,坐不下去,坐也坐不住,因為從來都不修心,那怎麼能坐得住呢?
但是他說以前到處亂晃,修什麼都覺得不好,只是喜歡心中心法,雖然修起來很痛苦,但他喜歡這個法,一定要把它修成。我說:「好呀!你的習氣毛病要斷。」他說:「好!老師!那我有什麼習氣毛病,請您跟我講。」我說:「跟你點過一次了。」他說:「我聽不懂,要直接說明。」我說:「哦!這樣!你的蓋手巾為什麼不能跟人家的一樣呢?」他說:「這也要緊嗎?」我說:「第一次上課時就跟你講了。」他說:「要說明白,我才聽得清楚,我這個人是不動腦筋。」在這個禮拜修法時他就換回法爾發的蓋手巾,這表示有進步、有轉心 意的執著了。
有的人不知道怎麼修,沒有修心地法門,那在修什麼呢?所以他能改的話,就能有成就,不然怎會無緣無故的去點十幾顆戒疤,給他鼓勵,要他好好的修,不要辜負了所點的戒疤。眾生有的要用嘴巴講的,有的他智慧高,看你怎麼做,他就學,從言行上他會學習到佛法。
這身口意三個教法,看起來好像不一樣,但實際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有的能用嘴巴講的,那為什麼一定要心行密密呢?一句話就將他的問題解決了!跟他講一下話,也不必灌頂,也不要用心化解他的業力,用嘴巴跟他講,他腦筋清楚聽進去就去做了,一樣可以達到目的,所以不一定禪師就不能說法,不能不做怎麼的..。好了!「理事體用」公案今天全講完了。
( 1998 年 10 月 13 日 講於 龍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