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三)理事體用 3.收放自如

(一)公案本文

欽山文邃禪師堅起拳頭。

(緣起現象界,文邃師以拳示本體之相攝受諸根以歸入體性空。)

文邃禪師曰:「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如今為拳,必無高下。汝道欽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現象無常諸法森羅萬象,始有榮枯成敗。如今心性入空合一,本無有高下。)

有僧近前,卻堅拳而已。

(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

禪師曰:「便那麼,只是個無開口漢!」

(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與啞巴漢何異之有!)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修行佛教正法行者就如禪宗行者修行第一階段,當斷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魔相,悟得真空理地後,使能知道如何依空起用,如何認識真心、實性的道理,如《金剛經論》所言,真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悟得真性主行,是名空心,也可叫「明心」。往後自性寂然,無緣不動,有緣感而遂通,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住無為而常為,從不失軌則,不違反因果這是正行菩薩道者之風範。上述真行者不像學有為諸法者,有時不當而為,有時當為又不能為,或為名聞利養而用,或為一己之私而做,終得入因緣果報之浪流。

每個初發心修行人,若不修行真實亦無明師加以指引,自己閉門造車,盲修瞎練,有時進境不前,有時入五蘊魔相而不能自拔,終而入邪道,甚至於著魔難而入無間地獄。所以修行好事,但若無明指點迷津,有時認賊為父,玩些怪力亂神之事,不從心地習氣修起,不斷三毒、五蓋、六根本煩惱,讓心悟入空無之境,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知見,更遑論要能依空起用,讓真心應緣,真性主行了。

無知行者若不知「不興一法守真空」,就不能得悟心空、得真心,所以心不明,就不能見真如自性。不能得見真性就不能依真性主行,不能感而遂通,威靈莫測,住無為而常為,無事不辦之境地。行者若常誤用此心,在五陰魔境中游盪不已,就不能真的「明心見性」,也就是常依妄想心起有為之用,說此是佛法,真是錯認祖師大德之教言。

2.釋題

公案名為「收放自如」,悟得真空理地行者,再能破空執而入「滅」結使,得要回空轉有,悟得「空有不二」之圓融境界,此時行佛性始即現前矣。因行者心空及第歸,已無我、法二執,所以無事時性空寂然,有事緣來時,應緣感而遂通,無事不化、無事不解。有事緣感而遂通時,在化與解之中,都不是用自己心思妄念,而是由真如自性主行,住無為境在遇緣時始現常為相,常為之間,真心明明了了,自覺自知,因心空無礙故,能生無量神通力,佛性自如地現起,無所不能,無所不辦,收放之間又自然如如,絲毫無有罣礙,所以說是「收放自如」。

此種境況非外道為之徒能知、能悉,只有禪宗行者點滴心頭,在過程中一直修斷除妄習,去一些五陰魔相,及在無為法修證途中,不黏一切有為之境,始能得此種悟境─空證。但一證得空行者,若不知依空起用,轉讓真性主行,入有為之境,得空有不二之境界,就是沒有悟得「圓融境界,如此佛法只學一半。所以,文邃禪師對握拳者說:「只是個無開口漢!」意思是說只會沉空住寂,不知佛性之性用。但縱然到此境界,也僅是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中的第五關卡而已,還是未究竟懂得全部佛法,所以關關卡卡,行者都要知道真實,不要以得少為滿足,就是將「滅」結使斷,已能明心見性但也僅了知佛性空有不二的境界而已。往後行者有無三昧要學,還有陀羅尼門、四無量心、四無礙解、…、等等法門要學習,所以修佛法者不要以得少為滿足,更不能錯認境界,而誤入歧途為要。

3.語體文解

欽山文邃禪師堅起拳頭。

有天,欽山文邃禪師上堂,對大眾面前堅豎起拳頭來。禪師每有動作就是要開始說法說法有肢體語言、文句般若,種種法門是說法之要道。

澧州欽山文邃禪師福州人,少年時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受業,時嚴頭全奯師、雪峰義存師在眾,覩文邃師談吐論說,知是法器,三人常相率遊方,同修互勉。三人並同參訪仰山慧寂禪師,又參學於德山宣鑒禪師,嚴頭、雪峰二師各承德山禪師印記,文邃師雖屢次激揚,最後終然凝滯,不受首肯。

有一日,文邃師問德山禪師說:「天皇也恁么道,龍潭也恁么道,未審和尚作么生道?」德山禪師曰:「汝試舉天皇龍潭道底看。」文邃師擬進語,德山禪師便打。文邃師被打歸延壽堂,曰:「是則是,打我太煞。」岩頭師曰:「汝恁么道,他後不得道見德山禪師來。」

文邃師後於洞山良價禪師處言下發解,乃為之嗣。年二十七,乃止於欽山,對大眾前自省過,舉參洞山時語。德山禪師問:「甚麼處來?」師曰:「大慈來。」曰:「還見大慈么?」師曰:「見。」曰:「色前見,色後見?」師曰:「非色前後見。」洞山默置。文邃師乃曰:「離師太早,不盡師意。」最後也得到德山禪師印可。

澧州者是古城,位於湖南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北連荊襄,南接武陵,西通巴蜀,東瀕雲夢,乃九澧之門戶。澧州在歷史上悠久,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公元555年),始置澧州,唐、宋、元、明、清亦多稱澧州。1912年廢州為縣,以澧水命名,相沿至今。澧州古代文化燦爛豐富,現今被大陸列屬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有花瓦寶塔、文廟、余家牌坊等;古建築還有遇仙樓、澧州古城牆、蜚雲塔、松竹石拱橋、花瓦石拱橋等。

湖南澧州古城風景秀麗,原有城內八景和城外八景,遺址均存,風韻不減當年。境內還有相傳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夫人安營紮寨之處的「夫人寨」,遺址尚存。民間故事「孟 姜女」,傳澧州的新洲為她的出生地,附近嘉山上有姜女祠、望夫台、洗衣石等遺跡。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文邃禪師以拳示本體之相攝受諸根以歸入體性空。修行第一階段不得證空,談其它的都是多餘的,因行者縱有些五蘊魔相諸境,也無解脫知見,不會悟得空的。

文邃禪師曰:「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如今為拳,必無高下。汝道欽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文邃禪師握起拳頭後,開始說教:「若一個將手掌五指張開,成掌之狀,即顯示有五指參差不齊,因緣不一。像我現在五指合攏成拳,則無有高下。現在您們說我欽山舉掌成拳,有無義理可說,您們有悟得何道理有無要商量的?或有想商量者出來一說!」經 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法無有高下,得無上正等正覺者即無有高下

此處商量原指商場買賣物品時之互相討價殺價,是為議價。後來被禪林中借用,引申為學人參禪辦道時之問答審議。如《祖庭事苑》謂審察量知佛祖之真意,一如商賈之量度,使不失於中平,而各得其意

按語說:現象無常諸法森羅萬象,始有榮枯成敗。如今心性入空合一,本無有高下。五指參差不齊是現象事物,紛紛嚷嚷不得統一,各有異見,所以說諸法森羅萬象。若也五指握成拳,則心性合一,遇緣不應,在空證體中,有覺無法,或有法無住,這是修得成就者之現象

有僧近前,卻堅拳而已。

當欽山文邃禪師講完,則有一僧上前,卻也像文邃禪師一樣握拳而已。此僧是何證解?以為就如文邃禪師一樣握拳,禪師應會認同、首肯,他也能諸法都不相應,緊守一空寂悟空

按語說: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真悟空行者,當能有無量智慧解脫一切境,不黏一切境,既然這樣應能發無量心,以度眾生為職志,始為報佛恩。

禪師曰:「便那麼,只是個無開口漢!」

欽山文邃禪師便說:「就像您現在這樣,也僅是一個說話的啞巴而已!」修行當然要有次第,修行中先斷妄有之心,同時去掉無始劫以來之妄習,斷廿隨煩惱、六根本煩惱,然後讓真心現起,當真心應緣時,無妄心相隨,如是謂為「心明」,而後能讓真性主行,真如自性隨緣應緣,絲毫無差,感而遂通,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如是可說是「見性」。

禪宗行者所謂「明心見性」,說來並不簡單,當修證中要度過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魔境,斷前三蘊的堅固、虛明、融通妄想時可謂「明心」,但還留有幽隱、罔象虛無妄想兩者,此行者還善於觀眾生宿命因緣及善用識心來產生神變,那就不能「見性」,當度過後二者妄想後,才算真「見性」,此時才可以說做到「明心見性」。

行者見性後要能隨緣應緣,開始度化眾生,不管是心用或用口說法,要能讓眾生各得其義,在利益群生中,自己也才能圓滿無上菩提,若是一個住空守寂之行者學佛法也僅學到一半。若是行者未曾在五陰中走一趟,而好言說佛法,大談闊論佛法,沒有實修的意境相配合,當然不能契入如來心意,不知佛陀到底在說些什麼!

按語說: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與啞巴漢何異之有!當行者確實悟到空寂,有湛然空性,此時就要學習走回凡之路,從「出世間」中入「出出世間」,如此即能豎拳、伸掌自如,這樣收放 自如,才是完成禪宗修行之道

(2004.12.21.撰於法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