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三)理事體用 4.性空緣起

()公案本文

嘗一日,有長安講《華嚴經》僧來謁五祖。

(緣起現象界,有法師雖會講《華嚴經》,猶對某些佛法不解,特來謁五祖請教。)

問曰:「真性緣起,其義雲何?」

(識起迷情於真性緣起之道理,真性本空,遇緣則起自性,性妄而現一切所緣之相,所緣相起,眾生執著此妄相以為真,而造無明業。)

五祖默然。時玄挺侍立次。

(真性本默然,如五祖所顯示者是,而緣起者玄挺所示之道理如後語。)

玄挺乃謂曰:「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緣起。」

(汝大德剛一念起問時,即是真性空中而現緣起,此即所謂真性緣起之道理。)

其僧言下大悟

(僧承蒙教誨,言下大悟。)

 

()玄祥釋解

1.前言

佛教的基本理論在因果法與緣起法,若行者緣起法而悟得無生,脫黏、離系者,即遇因緣之因而能無住者,就是已得果位之聖人。若行者凡夫緣起法,依因果緣起而現諸業緣並執取為真者,就是六道眾生因緣果報這就是業緣所系,則此人將隨業流轉。所以緣起,起自於無明始起法,也起自於自性應緣現相而能以「空」、「無相」觀之;前者為世間有情凡夫(包括三界眾生),後者為四聖眾(聲聞、緣覺、菩薩、佛),總歸一句話,緣起全系自於行者空性、佛性之體悟與否。

學佛法光懂得因果緣起而無能力去面對緣起諸法,是謂隨緣流轉,因未悟得「空理」故。所以佛弟子首當學習「空」之道理,並且能如實地做到遇緣以空性面對,讓諸法「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佛法論諸緣起法為空,就其體性稱性空,就其相狀則稱相空,因相依空性而緣起為有相,但性本是空,又稱無性性,如是知者,即能悟知性相二空。若悟空行者,即能以「性空唯名」來說明他的修證,有空性能緣起諸法,但能無著此相,故此相不安一名相與它,行者即無有分別心,能覺諸緣而不著,是為真實佛性」現前。

綜上所論,性空緣起,即世間一切現象有情生死流轉,皆由眾生之業因所生起者。所以從「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下手修證,當悟得無生法忍。若此行者也能回心向大,轉修菩薩道,上求佛菩提,下化眾生,最後當得悟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釋題

公案名為「性空緣起」,學佛法若還不能證得「性空緣起」的道理,是不能有解脫知見。若僅懂得「性空」的道理也能面緣把握得住自己,那也可以得小乘自我解脫知見。若是佛弟子不能懂《金剛經》中四句偈義,不知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則修行真不知要如何來修,當然就不會有成就果位可言。

《大般若經》記載有小乘行者以「十八空」來學證空觀智,其中有性空、相空。性空者,謂諸法之性未生時為空無所有,遇眾緣和合時則生起諸法,若無眾緣,亦空無所有,如水藉火之燃燒而沸騰,遂顯出熱性,若火熄滅,熱性亦漸失。相空者,謂諸法之相有總、別之分,無常、苦、空等相為總相,火之熱、水之濕等相為別相,此等總、別之相亦屬空性,因法中無我,終無所有,不能執取、不可強求。這些總是以意解來闡述十八空的道理。十八空論所釋,謂性空者,意為佛性即空。佛性諸法自性,為真實性,以真實相為無體、無相無生、無滅、寂靜自性涅槃。相空者,謂化身生死、非涅槃,故無生死虛妄之相亦無涅槃真實之相

然《大般若經》亦記載,菩薩摩訶薩當證得三昧,即要親自印證空、無相、無願(作)等三三昧,是要實證而不是用意解來悟空。地上菩薩實證上,確實認知性空者,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等四句,來檢驗諸法,能證主賓、內外源諸法,並能破遣「有」之妄執,並據以行「諸法性空」之觀念。故行者認知相空時,已知性執既破,更遣除其名假相,令之亦空,故說「性空唯名」。故知凡修一「空」觀,必破遣性、相二種情執,不如此者,不能得三三昧。如此實證而不落於戲論後,菩薩始得三三昧,心空如「如來心地,如此即能開始學習諸陀羅尼門(真言)。若行者無此三三昧修證,雖入真言宗學諸咒語亦無所得,因無如來心相應故。

再來論及緣起諸法,一切有為諸法,皆在空性中因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立,此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此為佛陀開示的: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之法則即為緣起佛陀攝受眾機,施設緣起有一緣起、二緣起、三緣起、四緣起,乃至十一緣起、十二緣起等數種之多。僅就以四緣起論之,一緣起者系指一切之有為法總名為緣起者;二緣起者系指因與果;三緣起者系指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之別,或指煩惱、業、事等三者;四緣起者系指無明、行、生、老死等。如上所述,各種由因緣所成立之有為法,皆可稱為緣起、緣生、緣生法、緣已生法

上述「緣起」與「緣生」之法,兩者又互有所別,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為緣起」;若就其所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則為「緣生」。也就是說有種子因而感召諸緣始生起法者,即稱為「緣起」;若就果而言,反觀有果而能生其果之因者,此因能應緣而起法者,是謂為「緣生」。所以前者可以說是法中推其因緣,而後者系從果法中,反觀其因及緣生法之過程。所以眾生未能離苦得樂,都是在緣起法中迷失而不自覺聖人者當能悟知性緣起道理,把握住本真而不緣起法所迷,始能悟得無生法忍。

 

3.語體文解

嘗一日,有長安講《華嚴經》僧來謁五祖。

有一天,從長安來了一位僧人,前來參謁五祖弘忍大師,此僧說來還有點來頭,曾在長安大眾講《華嚴經》,但此處不言其名,似有故意保護他名聲之意。弘忍大師者(602~675)為我禪宗第五祖,是唐代高僧,潯陽人,也就是現在江西九江人,俗姓周。七歲時就從四祖道信禪師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故有一說弘忍大師是蘄州黃梅(湖北蘄春)人。弘忍大師追隨四祖,窮研頓漸之旨,遂得其心傳。唐永徽二年(651)弘忍大師年五十一歲,當道信禪師示寂後,乃繼承師席,世稱「五祖黃梅」,或僅稱「黃梅」。唐咸亨二年(671),傳法於六祖慧能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禪宗傳承中,最特殊處即將禪宗心法寶,自《楞伽經》改為《金剛般若經》,此變化是由五祖弘忍大師開始的。我國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大師至唐代弘忍大師之傳承,為後世禪宗各派所承認。弘忍大師繼此傳承,發揚禪風,形成獨特的「東山法門」,弘忍之思想以悟徹心性之本源為旨,守心為參學之法要。門下徒眾甚多,其中以神秀師及慧能師二位分別形成北宗禪與南宗禪兩系統;至後世,分衍出更多宗派。弘忍大師於唐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於傳法後四年),世壽七十四。唐代宗敕謚「大滿禪師」。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有法師雖會講《華嚴經》,猶對某些佛法不解,特來謁五祖請教。《華嚴經》是釋迦如來初成正覺時,欲明所修之因,所證之果,欲使人同修同證,故現千丈盧舍那身演說。文殊菩薩阿難等於鐵圍山間結集。

此經對上中下根機分為三部而說,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微塵數品。中部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皆自一音所演,隨類各解,為上根聞此,稱性遍周,剎說塵說,熾然無間,則大千剎塵未足究盡,猶以多數號之爾。中根聞此,惟悟當會之經,未極剎塵之說,故偈品稍寡。下根聞此,意局言詮,見存限量,故惟得十萬偈,四十八品,後傳未備,今經僅止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而已。

關於《華嚴經》之梵本,自古以來即有諸種異說,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記載,龍樹菩薩龍宮中見本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與中本之頌數品數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隱而不傳;至於所傳之下本,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之《華嚴經》。所傳之《華嚴經》雖僅下本,中土能得者也僅半數偈而已,然文豐義博,理窮法界,事極剎塵,皆為發明吾人自性故有之德。

問曰:「真性緣起,其義雲何?」

此僧問說:「真性為何?緣起法又為何?請五祖能慈悲開示真性緣起之義。」真性者實性也,實性者無性也、空性也;緣起者依空起用,有因緣來始起法者也。前者不得說,不落於語言文字;後者有因緣時始起法,故得有相之相說。所以真性緣起兩者,由五祖來示前者真性,由玄挺弟子來說後者緣起法相,師徒二人合作無間,示出「一空一有」的真性緣起之實義。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真性緣起之道理,真性本空,遇緣則起自性,性搖而現一切所緣之相,所緣相妄起,眾生執著此妄相以為真,而造無明業。實者諸眾生都有真如體空,空真如自性隨緣應緣,即能產生諸法,此真如原為一,是謂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眾生根性、因緣等而現不同真如功能,始有種種法相應緣生起聖人依一真(如)所現而無住,眾生真如所現境而迷誤執妄有為真有,並依諸而造無量業,始淪轉於生死海中,不得而出。

五祖默然。時玄挺侍立次。

時五祖聽問後寂寂然不動,此默然者即在示本空真如體,也就是一真法界本自不動,縱有萬緣生生滅滅,亦不起一法取捨。這當時有一徒弟叫玄挺師者,因侍奉弘忍大師站立在旁邊。

按語說:真性本默然,如五祖所顯示者是,而緣起者玄挺所示之道理如後語。修行本末認識清楚,就不隨緣應緣,搞得神經兮兮的。剛開悟行者亦同,祇要把握住本真,則妄想習氣萬種枝節不去加以理會,過數年後狂心自然歇止,此時則空真如自然顯露矣。

玄挺乃謂曰:「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緣起。」

奉侍在旁的玄挺師,認為五祖禪機一定不為此僧所體會,在五祖弘忍大師示空真如體後,乃代五祖言說:「真性者如五祖大師所示,至於緣起者,大德於無念中亦是空真如之相,但您剛興起一念要問時,這起念要問就是緣起法。」

這種說法對於此僧自身而言,若是以五祖這邊而言,他是聽此僧言時,有聞而無住,所以不去回答此話,這是真正的聖人解脫境界。待有朝一日,有外在因緣(譬如說非人等)沖著您來,它有所心念於您,您也能以空真如體相應,有覺知而無法相應,這樣就能夠悟得自在、無礙、解脫這是實修上要去證悟的地方,不是用理論可以做到的。大部的人能覺知,但都是覺而應緣,還是要隨業流轉。能體悟五祖如如不動行者就有真正的解脫知見矣!

按語說:汝大德剛一念起問時,即是真性空中而現緣起,此即所謂真性緣起之道理。未起念前是空寂一片,自起念時是自行緣起一念來問,這是以自身而言。希行者能以自體空真如,來應外在一切緣而能如如不動,始可謂入一真法界而不動。

其僧言下大悟

長安來參問的僧人,於玄挺師所開示的話中,突然間體悟其大道理來。真性者本自寂然,但能隨緣應緣讓真性主行,於隨緣應緣中能無住,沒有妄想念相隨,如是而已。無知之徒往外追尋,縱有一些光怪陸離事,終不得覓自性真如及其功用也不證得功用自在、無礙。

按語說:僧承蒙教誨,言下大悟。經過數年講經說法,以舌根築基得無量福德因緣成熟,他人一言半句能讓斯人省悟佛法真實。總歸一句話,還是因果道理而已,如是因(講經),如是果(悟道),功德圓滿,此僧終於悟得大道理了。

(2004.12.31.撰於法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