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禪師曰:「真佛住何處?」
(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言下忘言一時了,雖如此亦不失卻落他方,僅在此處。)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無真假,有假必是魔;說有真佛,佛本無其形相,何有真佛可言,若強言自己是真佛,此等人執有相必是假佛,一切有為諸法都是方便,太執著有為諸法,必非真正悟得佛性者也。
末法時期修行人對於佛性的認知,只有佛性真顯、半顯或未顯三者,也因佛性認知三不等,就有諸多對於「明心見性」是什麼境況,眾說紛紜,無所適從。若不是真悟得佛性本來,見古僧大德如是說,又是錯會了意。對於禪宗大德常言的「明心見性」,也是諸多憶測,因無實證而偏要強談佛性或「明心見性」。到目前為主,經典上見到直接說明「明心見性」者,大約是《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里的四句偈,也能真確地闡述「明心見性」的真諦。雖前幾個公案已引述部份經文過幾次,現在還是將全文引述如下。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雲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凈。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葯,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使證無生,阿羅漢果。此四句,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
由上經文得知悟得心空,才是明心,就能以真心應緣,遇境似有,境滅還無,重要者是心應緣時,常覺不昧,然後妄想流轉不犯,僅以真性主行,此謂明心。所以明心者沒自己的習氣、心病相隨,沒有我執之見,沒有善惡、是非之爭,只有讓真如自性去應緣,而現真心之覺知。此時行者雖有靈覺心,但尚未真見性,要待證得下一句,才是真的見性。此悟心空行者得斯陀含(一來)果,其心地上已斷除有身見、戒取見、疑心病,並已淡薄貪欲、瞋恚、痴等結使,此處貪欲者除淫慾行為已斷外,包括名、色、財、食、睡或色、聲、香、味、觸等塵欲已淡薄,所謂淡薄者是心有所感、所念、所想,但不會去發作、不會去犯貪著,以上諸心病要到悟得性空時,才能完全斷除,即能得阿那含(不還)果。
心已明(悟心空)行者,得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此處依何義來修,行者要認識自性本自空寂,感緣遂通達,然後能起諸多神變,但行者重要的是依無為心為體,讓自性現起有為之用,不是依您的喜怒哀樂去現一切法用,這樣才能威靈莫測,變化無窮。在此應緣之間,行者應能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之用應能知,亦知寂寂之體能住,如此才能無礙自性之應緣,依無為體入常為之性用,佛事無所不辦。
若行者要得悟性空,心地上要斷五下分結,也就是完全斷除須陀洹、斯陀含等尚存的心病,即徹底斷除有身見、戒取見、疑心病、貪欲、瞋恚等五微細習氣。下分結者即微微細之意,五下分結者即五種見、修惑剩餘的沙塵惑,譬如說斯陀含果行者對於名、色、財、食、睡或色、聲、香、味、觸等塵欲還有所感、有所念、有所想,但不會去犯、去發作;但悟得性空者連一點感覺都沒有了,已完全斷除各種慾望,所以世尊說:斷一法許汝證阿那含果。此處一法者即指貪欲,貪欲都是一切心病的根本,若能斷一慳貪,其餘微習即能全斷,如此當得阿那含(不還)果。若真得阿那含果者,還得五通俱足,此境界是在四禪行者之上,雖同是有通,但心地上以得阿那含果者殊勝,因此行者已快得解脫知見,待證得阿羅漢果時,當超出三界輪回。
縱使行者能真的做到「明心見性」,也大約得阿那含的果位,出家師父不去言他,在家居士要反觀自心是否已全斷淫慾行為、念頭,甚或對於異性能達坐懷不亂之境,或見淫境畫面而能不動心。然後再完全斷除五下分結,這樣才是得阿那含果之位,修行講來還真難耶!至此更還沒有得到阿羅漢果哩!居士大眾要能知道修行真實,居家修行可真難也!不要有點怪力亂神之力,但心地都還不清凈,紛爭擾擾,就褒自貶他,自是他非,如此情見多多,就妄我肯定,成大妄語,將墮無間地獄,行者能不慎哉。
2.釋題
本公案名為「言下忘言」,意為行者遇有參問,隨問即答,答後不久即已忘記,因空性來無所黏,過無蹤跡,禪師如此才是自在無礙。真佛處於何處?禪宗行者悟得心空法了,常在應緣時率性而出,從不加思慮,一加思慮即非真性主行,而是妄想流轉相隨。當行者應緣之時,不管是心、是口,都要能以真性主行,若是心則感知諸境後而無念,若是遇到參問、詰語則隨性、率性而答,不加思慮,如是當能獲得不可思議之智慧力與靈驗力。
行者有心感時,能覺知而不昧,有言率性而出,事必成就,始知此佛性之性用,真是威靈莫測。就怕無知之士,不去除妄習,以有為之法蒙蔽真心之性用,當然就沒有佛蹤。若是落入鬼神通行者,更是修行者之浩劫,迷失菩提路,亡失知見,終將誤入歧途,為魑魅、魍魎所加害。
3.語體文解
僧問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禪師曰:「真佛住何處?」
僧問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禪師說:「一個覺者其真心佛性在什麼地方呢?」
袁州者位置在江西省,袁州因仰山慧寂禪師而有名,袁州仰山有南塔、西塔,光涌禪師駐於仰山南塔,光涌禪師者豫章豐城姓章氏之子,母乳之夕,神光照庭,廄馬皆驚,因之父母以光涌名之。光涌師年少時甚俊敏,依仰山禪師剃度。北游謁臨濟禪師,復歸侍仰山禪師。光涌師曾被仰山慧寂禪師稱贊為凡聖兩忘修證之人,懷讓禪師即是仰山南塔光涌禪師之法嗣。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真佛住處,覺悟之性體,本來存在於甚麼地方?」大凡破色身或未破色身但心眼已開者,都想要能「明心見性」,有些人心不明也想要見佛性,縱然是心明,若住有為之法,更不知佛性為何,故此處有真佛住何處之問。可惜真佛者法性身無形又無相,不知者硬要以有相來見如來,當然不能見如來。
仰山南塔光涌禪師說:「真佛是以空為體,能感知萬種緣,亦能以性為用,在心為意,在身為動,在口為言,…,動身發語都是性用,依空體而應緣無住,這是真佛所在之處。但重要的是當悟得真佛者,動身發語之下,不要有所執著,一執著即遲滯,即非真佛之性用。所以說佛之法身雖無相,但能依空應緣,故說真佛不在別處,當下空有、動靜中,都是顯現真佛之所在處。」
若有人道理雖懂得,但妄習若不能凈盡,則根本非究竟,貪、瞋、痴、慢、疑、邪見等六大根本煩惱法不凈盡,雖然心有佛性覺知,但不能住境不生心,也是世間凡夫,未有任何果位可得。
按語說:「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言下忘言一時了,雖如此亦不失卻落他方,僅在此處。」行者悟後空性與虛空等齊,若妄習不盡,光有性用亦不得真,所以空三昧當先證得,再來證得無相三昧,當應緣之時就能言下無相,則真佛也不在別處也。
(2005.02.03.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