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曰:「善行菩薩道,不染諸法相,如何是菩薩道?」
(識起迷情於行菩薩道者之境界,菩薩者覺有情故,自己已覺悟體性、佛性樣,起慈、悲、喜、舍等四無量,故行菩薩道,為眾生解勞苦,當這么時,面對諸法卻也不染著。)
僧曰:「如何得不染去?」
禪師曰:「染著甚麼處?」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一個悟得真空法了行者,當能得阿羅漢果,證得我空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說悟得無生法忍。但若真阿羅漢得「出到菩提」,當生不再回小向大,則不能發起菩提心,真的入涅槃後,他還得在兩萬劫後才能轉入大乘菩薩道,也就是還得在三千三百六十萬年後才有發菩提心,轉修「如來菩提」的機會,所以當生得解脫知見行者,當緊跟著要學習大乘,轉入菩薩道中修習「如來菩提」,以十波羅蜜多來自修自證,並利益有緣群生。
一入大乘則要修習空有不二的「中道觀」,學習「中道觀」要深入《大般若經》及其它《般若波羅蜜多經》,始能認知佛性具有空有二相外,體性本自清凈,不待修習而自清凈,是謂「不垢」。無始劫以來自性沾染余習,所以使眾生不得悟知自己的佛性,眾生雖具足佛性,卻不能成佛,因有諸多餘習,所以說「不凈」。若行者不執取清凈自性,隨緣應緣而利益眾生,面對自心餘習也能無礙,則知自性因緣生諸法等本末後,以自利利他心,縱橫於眾生間行菩薩道,此時總能知自己心性中,還有一清凈真如與受污染真如,前者為無相空自性真如,後者為邪真如之性用。行者在未成佛前,有這樣的認知,才能自在無礙地來行菩薩道,不堅持性空,也不怕污染法,此等行者才真能悟得自性不垢、不凈,不增亦不減。
2.釋題
本公案名為「不垢不凈」,是什麼東西能不垢不凈,是在說明我們的自性與諸法性不垢不凈,《心經》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是菩薩悟得空有不二的認知,諸法實相是非相,故說空相。對於自性言,法雖起但自性本空,法雖有生滅,但體空無生滅覺。法是法,法本無實性,所以說不垢不凈,不要用一些名相來分別,有名相分別就有垢凈之分別心。空性本空,不因法起法滅,遇到污染法就有增、有黏;也不因你修心去習,此空性就會減一點,只是習氣有減一點,但對於空性根本就沒有黏著的機會,所以就無所謂增。
垢者妄性所染之習,有污穢、鄙陋、醜惡、過罪等之稱。佛弟子修五停心觀中,有觀自身、他身,自心他心之不凈觀法,稱為不凈觀。佛法講不凈對自他身體貪味著,就有七種不凈說法:(1)種子不凈,煩惱業因之內種,與父母遺體之外種,皆是屬於不凈。(2)受生不凈,父母交媾赤白卵精和合,是為不凈。(3)住處不凈,於不凈之女體胎內處十月之久,是為不凈處。(4)食噉不凈,胎中食母血之不凈。(5)初生不凈,十月出生時之腥穢狼籍,更是不凈。(6)全身舉體不凈,即薄皮之下盡為污穢物,是為不凈。(7)究竟不凈,死亡後置於墓冢間之不凈流溢等相,皆為不凈。上述身之外,若再加上口、意等則會形成三業不凈:(1)身不凈,指身在生死之污中,故稱不凈。(2)口不凈,口說煩惱、戲論、惡口、綺語等雜言,故說不凈。(3)意不凈,意起妄想、害心、邪心等不凈之諸念,是為意不凈。
修大乘佛法行者,雖能體會身、口、意三業不垢、不凈,但在一邊度化眾生間,能不為不凈心地所困擾,但也不能忘記斷習、去病,不然總不能成就菩薩道。心地不凈怎能入無餘依涅槃,心地不凈怎能現起無量神變,心地不凈怎能成佛。行者理念觀諸法不垢不凈,但行菩薩道中常要觀心地,還有何心病,定要使它能清凈無瑕疵。
3.語體文解
僧問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曰:「善行菩薩道,不染諸法相,如何是菩薩道?」
有一僧起妄想,執迷前賢提到行菩薩道該怎麼做,他就提這句話來問金陵清涼院泰欽法燈禪師說:「善行菩薩道的人,是能在度化眾生間,有為、無為法性用中,都能不染著諸相。請問禪師您什麼叫菩薩道?如何行菩薩道?」
金陵(南京)有一清涼院,唐代中和四年(884)所創建,位於南京市西清涼門內石頭山腰上,又稱清涼報恩禪院,別稱興教寺、廣慧寺等。最初是休復禪師(悟空)所居止,其後有清涼泰欽禪師、欽山文邃禪師亦居住於此。
泰欽法燈禪師(滅於974)是宋代法眼宗之僧人,魏府(河北)人,入法眼文益禪師門下參禪。泰欽法燈禪師初住洪州(江西)雙林院,後遷金陵(南京)清涼山,傳法於雲居道齊禪師。宋太祖開寶七年示寂,謚號「法燈禪師」,世人多稱師金陵法燈禪師、清涼泰欽禪師。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行菩薩道者之境界,菩薩者覺有情故,自己已覺悟體性、佛性樣,起慈、悲、喜、舍等四無量,故行菩薩道,為眾生解勞苦,當這么時,面對諸法卻也不染著。」
泰欽禪師說:「所謂菩薩道者即是不住空守寂,能面對諸法相不黏著者是。」
按語說:「行菩薩道時,心能生起諸法相。」聲聞乘行者去我相、人相、眾生行、壽者相,不為一切法所黏著,所以能得人我解脫。菩薩道者面對諸法觀無實相,隨性用而生諸法相,且能不為諸法相所黏,所以最後才能證法空理。
僧曰:「如何得不染去?」
僧又問說:「菩薩面對一切境應緣生諸法相,怎麼才能不被諸法相所黏?」
按語說:「那該如何才不被污染著。」自性應緣起覺知心,覺知心僅止於覺知,不應有染著,是謂自性不垢不凈。若有所染著是因習氣尚勇,對於諸境不能以空無真心來覺而無住。染著者都是以妄習心相應故,怎不染著,菩薩應覺而去學習不染著,證得法空理。
禪師曰:「染著甚麼處?」
泰欽法燈禪師說:「你所說的染著,到底染著在什麼處?」正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薩心性隨緣應化,隨眾生心度化,因能去法執,所以就沒有染著處。內心凈故,或內心不凈故,已悟得諸法不垢不凈,便無染著處。
按語說:「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不垢不凈,本自清凈,何染著之有?」理念上應如是知,如是見,才是正知正見。若也還做不到,關閉五根對六塵之性用,讓心無所執取,讓心大死一番,則慢慢能不染著矣!
(2005.05.20.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