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識起迷情於佛魔之分界,佛者一念覺則解脫,魔者一念邪,黏著諸有為境,迷失菩提,造諸魔業。)
禪師曰:「爾一念心疑處是魔,爾若達得萬法無生,心如幻化,更無一塵一法,處處清凈是佛。」
(你若心生一念起疑邪,即著魔境。若能面對世間萬種象,或內心覺知而無一法生起,若心法生起,視如幻化。如此,無一法一塵黏著根性,處處顯示清凈,是為佛也。)
禪師又曰:「然佛與魔是染凈二境,約山僧見處,無佛無眾生,無古無今。得者便得,不歷時節。無修無證,無得無失。一切時中,更無別法。設有一法過此者,我說如夢如幻。」
(但行者應知佛境與魔境,僅顯示於染、凈二法境界中而已。依我證知,無佛亦無眾生相,無有時間之別。證得時便得之,不經歷多少時間。最後行者卻悟知本無所修,亦無所證,從來無失,終無所得。在任何時間內,無有一法。若有一法超過此現象,我當它做如夢境之法,是幻化不實在的。)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一個具有善根、善心者,一待機緣成熟時,就會走上修行的道路。並且每個初發心修行者,都說要學好、要有成就,但不知要向誰學。今生能修佛法、禪解脫道當然最好,不然能學得世間禪定也不錯,若因緣具足,一接觸佛法也能得個入處。這些起碼都是好的開始,最後當然也會有所成就,總比走上邪道、歪道、魔道好。
一般人要修行,不知道善知識在何處,只有看電視、看廣告,或上網去查尋,若無智慧分辨正邪,見有怪力亂神者或有超能力者,就趨之若鶩,到頭來還是走入邪道,甚至於魔道,這就有違當初修行的願心。這種事看起來是很無奈?其實不然,都是因緣果報的關係,前世是正修行人、佛弟子,今生定有大智慧分辨正邪,永遠不會走錯路;若是前世是外道、邪道中人,今生也想修行,難免都會遇到邪師。有智者一看這人不對,但還是有一大票人跟這種人在學習,這隻能用一句話形容,因緣果報、物以類聚。
也有些人怕上當、受騙,小心翼翼地不到處亂跑,這也對、也不對,避免親近惡知識是對的,但若能去任何地方學習,就自行看看能買到、拿到的書,在家就土法煉鋼起來,有時因智慧眼不足,就會著魔而不自知。
古德雲:「寧願百世不開悟,不能一世入魔道。」修行人知見一不正,或接近惡知識,一入魔道則萬劫不復。一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一入魔道就要一千六百八十億年還不能脫離魔道呢!此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佛魔全在一心,佛者覺悟一切因緣諸法,了悟因果輪回根本,能不被境緣所迷而得解脫;魔者神通變化無量,惟不持守清戒律,以破壞修行者慧命為樂,為所欲為,縱慾行淫為其所好。所以是佛是魔不必看其神通異能,只要從行為上、心地上即能分辨是正、是邪。
2.釋題
本公案名為「佛魔分辨」,佛者buddha,本指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等,意譯覺者、知者,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行者,在見地上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正等正覺之大聖者。在本公案來說,修行過程之間不起疑念,不疑神疑鬼,自心清凈不染著一切法,即可稱為覺者,亦即覺悟諸法無實故。此等行者有具足聲聞、緣覺二乘道行的,他們僅具自覺。另外菩薩亦具自覺,更有覺他之能,可惜未究竟故。而真正的覺者─佛陀,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更顯示佛陀之尊貴。我們現世常見有活佛之自稱或尊他人,其實這不是真的佛,僅覺悟部份道理而已,所以應謙卑,不然易著貢高我慢,障礙自己道行。
真正的佛有何殊勝境界,除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外,其身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外尚具有佛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佛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真正的佛也有七項殊勝功德超越常人,稱為七勝事,即是身勝、如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等。進一步說一佛一世界,所以娑婆世界只有現在弘化的釋迦牟尼佛,其它被稱為佛者,如禪宗常說成佛作主,意思也僅在於覺悟心地,不再迷失於六道途中,此佛非彼佛也。
談到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為內魔(五蘊魔、煩腦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為外魔(生死魔、天子魔),二者合稱為二魔。魔者梵語mara,中文翻為魔羅,中譯為殺者、能奪命者、能障礙道、能讓人亂行為者。所以凡指奪取吾人生命,或妨礙修行善事之惡鬼神等,都稱為魔,因此魑魅、魍魎、惡鬼神、阿修羅、毘那夜迦等都可以說是魔,因為此等眾生都會障礙修行人,不讓他們好好修行。而一般真正的魔是指天魔,也只有真要成佛的人,如釋迦牟尼佛才會真正勞動到天魔親自來障道。
據《普曜經》卷六降魔品載中,佛陀成道時,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女前來擾亂,世尊不受此魔眾擾亂後,魔王不得不親自下來障礙世尊,但也沒有世尊的辦法,最後世尊還是證得佛道。欲界第六天有福報天、魔天二宮,《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或《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記載,魔王系住於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處,為破壞正教之神,稱為天子魔(簡稱天魔),或稱為天魔波旬。魔王波旬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組成十二魔軍,(1)欲貪、(2)不歡喜、(3)饑渴寒熱、(4)愛著、(5)睡眠、(6)驚怖恐畏、(7)狐疑惑、(8)瞋恚忿怒、(9)競利爭名、(10)愚痴無知、(11)自譽矜高、(12)恆常毀他人等十二魔軍。簡而言之,擾亂行者入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境者,均稱為魔。
現在講跟本公案有關的魔,如《大智度論》卷五記載,除諸法實相外,其它一切均為「魔」,所以心地不凈,起心動念者皆是魔。所言心地不凈來自於五魔境,(1)五蘊能生起種種苦惱,為奪命之因緣,稱為五蘊魔,(2)能招感從生至死之煩惱,稱為煩惱魔,(3)「死」本身稱為死魔。(4)障礙解脫生死者,稱為天子魔,又作天魔,(5)前四魔加上「罪魔」,則為五魔。
3.語體文解
有一僧人問鎮州臨濟義玄慧照禪師說:「佛與魔境如何來解脫,請禪師開示!」唐朝鎮州(河北)臨濟義玄禪師,曹州(河南)南華人,俗姓荊氏,年幼即有出家之志,及落髮受具足戒後,便仰慕禪宗,初到江西參黃蘗希運禪師,又禮謁高安大愚禪師、溈山靈佑禪師等。後還黃蘗,受希運禪師印可,即嗣黃檗禪師。宣宗大中八年(854),臨濟義玄禪師至河北鎮州住於臨濟院,設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機法接引徒眾,更以機鋒峭峻著名於世,別成一家,遂成臨濟宗,故義玄禪師者臨濟宗之祖也,自曹溪六祖慧能大師,歷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黃檗希運禪師,至臨濟之義玄禪師,稱為臨濟宗。所以臨濟義玄禪師者即慧能大師六世之孫也。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佛魔之分界,佛者一念覺則解脫,魔者一念邪,黏著諸有為境,迷失菩提,造諸魔業。」修行中一念起即迷,已入魔境;一念覺即菩提,已住佛境。佛魔之分毫釐之別而已,所以學佛者、修行者常要如禪宗行者,戰戰兢兢地不要讓妄心起想,不然即入迷境矣。此處言魔業者即是造善惡業,能感召業報者,皆言是魔業;只有心能脫離三界業緣者、心不為法縛者才是聖人,是聲聞乘行者,是菩薩道行者。
禪師曰:「爾一念心疑處是魔,爾若達得萬法無生,心如幻化,更無一塵一法,處處清凈是佛。」
臨濟禪師答說:「當你心念一起疑情時,即是魔境界,所謂疑情者即住法生心,所以一念起百千萬念隨之,疑情處不斷矣!若你面對一切順逆境能萬法不生一念,覺知心能覺知一切境,但無有一念相應,此時當觀心覺知如幻,既然是幻則能無一塵一法相應。像這樣處處能覺知一切,而無有一心念相應,處清凈中即是佛境。」
按語說:「你若心生一念起疑邪,即著魔境。若能面對世間萬種象,或內心覺知而無一法生起,若心法生起,視如幻化。如此,無一法一塵黏著根性,處處顯示清凈,是為佛也。」當行者初悟時感應遍虛空因緣,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心念何其多,若行者不能斷一切妄心,而讓心有些微念起相應,即會誤入魔境,此時行者除心亂外,有時行者依心意而做些偏差行為,有如著魔境一樣。若行者能不起一念守真空,或不能斷一念,也能觀此念而不著,如此即不會著魔境,而真處清凈處,此即是佛的境界。
禪師又曰:「然佛與魔是染凈二境,約山僧見處,無佛無眾生,無古無今。得者便得,不歷時節。無修無證,無得無失。一切時中,更無別法。設有一法過此者,我說如夢如幻。」
義玄禪師隨後又說:「但佛境與魔境僅顯示兩種意境,一者染污不凈心還有,一者心無妄想自凈其意。此兩種意境以山僧之意見,更高層次的認知、證悟,應說是無佛就無眾生,也就是說行者心中無有覺知想,心中就無有眾生在,若還有一覺知就還不究竟;進而言之,若無有覺知(佛覺),除無眾生外還無有古今事矣。說到真正悟道者,一得便得,不必時間經歷任運之用。當下一悟中,無所謂修,亦無所謂證,無所謂得,亦無所謂失。悟後行者一切時中,僅有用此法來面對內外一切境,即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僅有此法,並無有別法;也就是說,若有所法,即非真正的佛法。因此設若有一法能超過上述之法者,我說此等法如夢、如幻,最後終不可得也,行者還是要迷失掉的。
按語說:「但行者應知佛境與魔境,僅顯示於染、凈二法境界中而已。依我證知,無佛亦無眾生相,無有時間經歷之別。證得時便得之,不經歷多少時間。最後行者卻悟知本無所修,亦無所證,從來無失,終無所得。在任何時間內,無有一法可用。若有一法超過此境界者,我當它做如夢境之法,是幻化不實在的法,當然終歸淪落於外道、仙道、魔道中。」佛法因要去魔境,僅有一法可用─無為法,一切賢聖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若你在修行佛禪過程間,不能停用此覺知佛心,以「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的行法,你將會迷失在菩提道上。能以無為法而修即是佛,若以有為法而修即是魔,如是來分別佛法、魔法,就樣也就一目瞭然矣!
(2005.07.08.撰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