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印光大師因果思想

印光大師因果思想

  佛法流傳已有兩千多年,其博大精深,為現代人所廣泛認同,但普通大眾佛法的了解卻依然停留在十分粗淺的水平,而且世間人也難得有一個合適的渠道去了佛法佛法似乎成了宗教人士的專利品。本來是一個普度眾生利益社會宗教,卻因種種原因,沒有充分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現代人生在一競爭時代,物慾橫流,信仰迷失,其實更需要佛法的滋潤,才能挽救人心,改變社會使人人找到精神的家園,回歸本有的真我;使社會趨於和諧穩定天下得以太平。雖然很多人並不怎麼了解佛法,但佛法世人的影響,已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們日用不知而已。很多觀念如「因果報應」、「普度眾生」、「念佛往生」、「極樂凈土」等觀念早已流傳於世,但普通民眾,包括一些初學佛的人對它們的認知卻很少,甚至還有很多根本的誤解。其中因果報應的影響則可謂深入人心,因其相對於高深的佛法玄理,它易為人知,而且生活中隨時有可見可聞的事例為證,所以易為人所接受。但隨著現代社會觀念的變化,與我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因果報思想,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了,甚至遺棄了。可一旦報應現前時,我們往往又後悔不已,心中不甘承受自招的果報,而一味的怨天尤人。我們可以淡妄它,遺棄它,但因果不會淡忘我們,不會遺棄我們。無論信不信因果都將伴隨我們度過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如果我們能夠對因果觀有正確的認識,那麼佛法對我們的人生會有極大的幫助,讓我們樹立起一種積極樂觀人生觀,去接受過去,去把握現在,去改造未來;進而去追求解脫念佛往生人生將會從黑暗中邁向光明,從苦海中走向解脫

  因果是一宇宙自然規律,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然而人們對因果的認識多是模糊不清。雖佛法經典因果太多系統完備的闡釋,但一般人不可能去深入這些浩瀚的經典,更不可能去作一些深入的研究。近代凈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對因果有很多精闢的開示讓我們可以不費太多時間精力,就可以因果正確的認識,對我們的人生對我們的修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我們跟著印光大師一起來認識因果,了解因果,深信因果吧!

   一、常人對因果誤解


  俗語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見人們普遍認識到:一個人行為上的善與惡,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時候一到,必有報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遇到為善惡果、作惡得善報的事,很多人由此開始否認因果真實性,認為因果報應只是一種空幻的理論,是宗教人士製造出來的麻醉劑,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等。即使學佛的人也有很多對此疑惑不明。對於這些誤解,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有精闢的論述,可以給我們解疑答惑,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因果報應。

  1、故事雖小,影響頗大

  一般人對果報應的理解,大多局限於現世現報,一旦遇到行善遭惡果,作惡得善報的事情就會對因果報應產生懷疑,念佛人有的甚至動搖信心,這其實是對因果報應的誤解所致。《印光大師文鈔》中提到一位信佛太太遭遇車禍的故事這一故事雖小,但影響卻很大,使得那些與她同修人對佛法中的因果報應產生懷疑和誤解。這不但是時下不學佛的人常有的疑問,而且很多居士學佛過程中也常常遇到如此困惑,現將居士來信摘錄於下: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懟,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詎於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系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吃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後(屍體)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殮。余聞悉之下,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續編上·復周頌堯居士書)

  周居士來信中主要談到兩點:一、張太太極信佛,吃素念佛慈悲行善,為何會遭遇車禍?二、臨終遇到如此之苦,是否還能往生西方?這兩點,是每一個學佛尤其是念佛人最關心的。讓我們看印光大師的回信:

  接手書,知閣下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做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續編上·復周頌堯居士書)

  我們先看印光大師在回信中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印光大師說:「吾人從無始以來,所做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因果何如。」此即告訴我們,無始以來,我們所做惡業無量無邊,如果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法界也不能容受。如此多的惡業自然非一朝一夕的修行所能轉變。而真正認真修行的人或因修行之力,及三寶加持,而轉重報為輕報,轉後報為現報。如此觀,則受報正是消業也。然而這不是我們凡夫肉眼所能見到的,所以我們不明其原因而妄生疑慮。其實學佛人遭遇此事,也正說明佛法講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即使是學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離不了因果的責難。無論何人,都得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承擔後果,這才是真正平等因果規律。所以過去很多大修行人他們也會承受常人難以理解的一些「惡果」,明白「熟者先報」的道理就不疑惑了。

  第二,遭受此苦能不能往生?一般人都認為臨終正念分明、善護助念等才能往生大師言:「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印光大師判斷其是否往生,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其內在是否有信願之心,如平時真有信願,則決定往生,若無信願,或因消業而生善道。以此說明:往生在信願,而不在其他。所謂「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也。念佛人聞此,自可著眼於信願,而不必過於去顧慮死緣了,死緣我們無法把握,信願則可以自己決定,所以我們只管安心念佛老實念佛其他的因緣固然平時可以去預種遠因,如常為別人助念,善於照顧他人等等。但果報如何,也只有求阿彌陀加持,任憑佛的安排。

  2、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這一小小的故事,為什麼會引起震動?大師對產生這一誤解原因做了分析,指出對佛法的不深入和不深信才是造成誤解的根源,而不是因果報應有誤,同時批駁了不信因果邪見。其言:

  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異同?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復雜不齊之故也。(續編上·復周頌堯居士書)

  觀印光大師所說即知,很多人對因果誤解,除了自己的無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未能深信佛言,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所以學佛之人,一定要深信佛言,不可因自己暫時的無知疑惑佛智。

  為了讓人們深入了解因果真實不虛,以除邪見,深信佛言,《文鈔》對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說明為何會有善人得禍,惡人得福」的原因使我心中更加明了因果報應的復雜不一:

  於現生中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凡夫不知前生宿業,謂為因果有差,報應多爽。有他心宿命通者見其絲毫不乖,情理兩得。報應之道,種種不一,未可以現生為斷也,故經明三報。三報者:謂現報、生報、後報。(三編上·復丁福保居士書五)

  由上可知,那些不信因果的人都是因為不知佛法中的因果是通乎前世今生來世的,只有建立在生命輪迴基礎上的因果報才是真實不虛的。那些只求現世現報,只信現世因果的人他們的因果觀人為的割裂了三世,所以對很多「行善得禍,作惡得福」的事相自然不能理解了。如果明了報有「現報、生報、後報」的道理,就知道一切都因果,熟者先報,強者先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間一到,必然受報。

  佛言真實佛法不虛。不論知之與否,信與不信,因果報都是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真實不虛的。大師言:

  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三編上·復念佛居士書)

  能夠如此相信因果報應,才是真正的深信佛言。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只要能仰信佛言的真實不虛,以佛知見知見自然也不會產生疑慮,甚至邪見

  二、怎樣正確認識因果

  1、俗世因果觀與佛門因果觀的異同

  世俗人雖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輪迴、三世相續道理,所以世俗人的因果觀與佛法因果觀有很大的差異世俗之人目光短淺,只著眼於現世現報,佛門因果則是 「三報」,即現報、生報、後報。能詳知三報的道理,則於因果認識將更清楚明了。《文鈔》言:

  現報:謂現生作善惡,現生受禍福,此世間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

  生報:謂今生善惡來生禍福世間凡夫雖不知見,而大力鬼神天仙猶能知見

  後報:謂今生善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禍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見之;若至五六七八萬劫,聲聞道眼猶能見知;若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非如來五眼圓明者不能見也。(三編上·復丁福保居士書五)

  肉眼凡夫,智識短淺,只著眼於現報,不知還有生報與後報。甚或有人因不見現報,故抱有僥倖心理,為惡而欲免遭報應。這都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因果觀所致。只有「三報」思想能讓人明白今生每一惡念惡行,都必得相應的果報,哪怕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都逃脫不掉!所謂「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此久遠果報,自非凡夫肉眼所能見,惟有五眼圓明的佛才能徹知。

  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知菩薩眾生差異即在於對因果認知不同,菩薩深信因果,因而知道要從因上修行,只有不種惡因,才能斷絕惡報凡夫則只顧眼前,而不長遠,所以只畏後果而不畏前因,因此常種惡因而自食苦果

  ⑴因果有淺深

  佛法雖然屬於出世之法,但是所有世間經世之道都包括在裡面,其中很多為人處世的教訓與世間人所倡導的學說並沒有兩樣,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等等,這正是佛門因果觀中較淺顯的部分與俗世儒學相通之處。這些思想可謂遍布世間,深入人心。但是世間人所倡導的學說,只是強調人人都該盡自己的義務本分,卻沒有詳盡說明能夠盡到義務本分與違背自己的義務本分兩種行為的本質差別佛法卻作了明確的區分,指出盡義務與守本分人才能得善報,反之則必遭惡果世間聖人學說雖然可以教化人心,因未闡明三報的道理,所以惟有仁人君子方能依教奉行。對於那些頑劣之輩,要麼偽為,要麼悖逆,難以見效。但如果頑劣之徒能教之以三世因果道理,則其必定畏懼惡報,為不善之時有所不敢;羨慕福報,想做善事的時候勉力而為。如進而依之修心,還可以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故《文鈔》中極力發揮因果淺深的道理

  如來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等法,深則見深,淺則見淺。以之修心,即可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以之治世,即可勝殘去殺,返澆還淳。(續編下·學佛淺說序)

  大師從世出世兩面闡釋了因果報應的深遠利益。以之修心,則是「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的大法;以之治世,則是「勝殘去殺,返澆還淳」的根本*輪。俗世因果觀的淺見與佛門因果觀的深入,在此已清晰可見了。可見惟有佛門的因果報思想才能深淺隨宜,真正普度眾生,兼濟天下

  ⑵福禍有遠近

  佛門因果觀與俗世因果觀的差異,除了有深淺之別,還在佛門所說的福禍,其來時有遠有近:『有在即刻即世者,有在來生後世,及多生多劫者。』不知福禍有遠近的人,見為善而得禍,就說善不可為;見作惡而得福,就說惡不可止。這些都是不知因果通三世的愚痴之見。近在眼前的報應人人可見,但那隻是三報之中的現報。而生報和後報,則要隔一生或隔若干生才能現前,沒有宿命通的人是見不到的。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大師做了形象生動的比喻

  今設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惡,如種谷然。其人雖善,以前生所作不能無過,故今日所受不能無逆。今生之身,名為報身。以今生之為男為女,或好或丑,以及壽夭、貧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所作所為所感之報,故名此身為報身。謂其為前世所作果報之身,以前世之因,為今生之果。今生雖善,前世之業重,不能即得其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惡報。如人去年未種谷,今年雖勤勞耕種於未收獲之前,亦不免於無糧。此無糧,非因今年之勤勞而無也。今年之無糧,乃去年不下種所致。今年既勤耕種,則收獲後及明年則有糧矣。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餘福未盡。如人去年勤耕種,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飢餓,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則今年未種,將無所食矣。須知善人惡報,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世人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預備,不致臨時失措。而於關於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預修,且以人之預修者為痴,而以己之肆志縱情、恣行淫殺,為有福,為有智。不知世間盲聾喑啞殘廢無依之人,與牛馬豬羊或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種自以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實好報耳。(三編上·復楊宗慎居士書)

  大師以種谷為例,說明福禍有遠近的道理為善之人若受惡報是因為:「今生雖善,前世之業重,不能即得其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惡報。」為惡之人,若受善報,是因為:「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餘福未盡。」善惡不是不報,只是何者先報,則有先後,善業熟者,則得善報,惡業熟者,則得惡報大師言:「善人惡報,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 故知:一個行善的人,雖福未至而禍已減輕;一個作惡的人,雖禍未至而福已減輕。是故:善不可不為,惡不可不斷。此即因果改變人心改變命運的良方,一切操之在我。所謂『命自我立,福自心求』也。

  若知因果有深淺,福禍有遠近的道理,見善人惡報惡人得善報,自不會曲解了。面對人生中的一切,即可樂天知命,隨遇而安。不再怨天尤人,坦然接受一切。人生將變得光明,充滿希望。社會隨之和諧天下得以太平

  2、樹立正確因果

  對於那些既不知因果有深淺,又不知福禍有遠近的人,他們錯解因果、錯論因果都是難免之事。在錯誤因果面前修行之人不為所動,深信佛言。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大師告誡世人,惟有以佛所說因果觀為依歸,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反之,則有墮入三途惡道的果報。其言:

  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誚謗,我總了無疑慮。若聞人誚謗,便生退心,此種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淺所致。不以所說者為依歸,而以愚夫愚婦所說者為根據。固當長在生死輪迴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難,況了生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大利益乎?(三編上·復楊宗慎居士書)

  可見,明了因果報應之正確含義,才能使我修行不致誤入歧途,免受三途之苦,進而超凡入聖,以至成佛,因而樹立正確因果觀實在是學佛之人迫在眉睫的生死大事了!

  古人雲:先破後立。大師為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因果觀,首先強調了不信因果的各種惡報,從反面指出個人和社會所遭受的種種惡運,都是由於不懂因果,妄議因果,以錯誤因果觀誤人所致,由此凸顯樹立正確因果才是使人心淳樸善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

   ⑴不信因果禍患無窮


  《文鈔》指出,人若不信因果,則無惡不做舉世之人不信因果,則天下必大亂!所謂「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可見因果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文鈔》中有詳細論述,大師憂國憂民之心亦可見一斑:

  肉眼凡夫,不知所以,遂謂善惡皆空,無有因果。由是以一己之偏見,謂為的確無謬。而聖、賢、佛、菩薩所說,皆以為荒唐無稽,不可依從。從茲逞己邪見,妄充通家,發為議論,自誤誤人。以一傳諸,變本加厲,以馴至於「廢經廢倫、廢孝免恥、爭城爭地、互相殘殺」之惡劇,一一皆為演出。以致天災人禍,日見降作,國運危岌,民不聊生。究其根源,總由不知因果報應之所致也。(續編下·歷史感應統紀序)

  無論信不信因果世俗人心大都願意趨吉避凶,貪戀福報,逃避惡果。但一般無知者卻不知道惟有深信因果,才能善得其益。若不信因果,妄意而為,豈能不遭惡果?近世之種種惡劇,即是不信因果果報也。大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不信因果就逃脫不了厄運,只會招致災難,甚至「國運危岌,民不聊生」。反之,要想遠禍得福,國太民安,惟有深信因果,以佛法為立身之本。可知,因果於個人於國家是何等重要。

  ⑵因果一錯,超生無由

  樹立正確因果觀可以讓人民得享安樂,讓社會和諧平安這是大師世間法的角度曆數因果報思想利益人類社會好處。從出世間法的角度講,因果報則是事關個人墮落或超生的大事,切不可等閑視之。大師特別注重因果一法,苦口婆心,目的有一個,希望人人都能明白因果,免受墮落之苦。其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烹凡煉聖之大冶洪爐。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則通宗通教之後,尚或有錯因果事。因果一錯,則墮落有分,超升無由矣。且勿謂此理淺近而忽之,如來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增廣上·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因果報應的理論看似淺顯易懂,但所起的作用卻是決定性的:「如來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因果一錯,就是根本性的大錯,直接的惡果就是「墮落有分,超升無由」。如此重要的道理凡夫傲慢的心思常常不以為是,難以領會其中奧妙。而經典如此之多,凡夫從何入手,方可得因果呢?大師說:

  凡夫心量小,凡經中所說之大因果處,或領會不及。當以世間淺近者,為入勝之方便。如《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增廣上·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佛法因果觀似淺實深,大師不僅從理論上闡明深信因果正確理解因果的重要性,而且還進一步指出凡夫具體的修學方法,即可從誦讀《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古訓入手,切實可行又能現世得利益。所謂「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足見大師對機施葯,在教化世道人心上的良苦用心

  三、因果佛法中的位置

  1、因果佛法的根本

  佛法廣大無邊,其根本何在?很多人往往不注重因果而去追求玄妙高深之理,大師在《文鈔》中全面、透徹地論述了因果的重要性,指出因果可謂佛法的根本。主要從兩個方面詳細說明:一:所有諸法不出因果。二:因果圓攝一切,非為小乘

  ⑴所有諸法不出因果

  佛法無量無邊,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有小乘,有大乘。無論世出世法,無論小乘大乘,都不出因果二字。《文鈔》言:

  約佛法論,從凡天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法論,何獨不然?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餘殃,則果矣。又既有餘慶餘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後世所得之果,當大於余慶餘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以之為無乎?喻如黑夜不見一切物,不得謂一切物悉皆消滅矣。(續編下·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大師首先標明佛法中所有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進而指出世間聖人學說也同佛法一樣,並作了詳細說明。他舉出《周易》為例,聖人學說佛法相通,積善與積不善是得福與得禍的因,余慶餘殃是現世的果報。常人以為善惡只有餘慶餘殃,其言外之意多難領會,大師高超之處在於提出「本慶本殃」,即佛法中的生報與後報,指出「本慶本殃」的作用遠大於「余慶餘殃」百千萬倍,以顯彰佛門因果觀的深邃與重要。由此可知:佛門因果觀遍通一切諸法世間因果觀無不包含在佛法之內,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以因果為根本。故大師言:

  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蓋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廢也。 (續編下·歷史感應統紀序)

  世法雖注重因果,但若無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至超凡入聖道理擴而充之,世間學說很難自圓其說,以至難有立足之處,如此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更不用說止於至善了。雖言有淺深,但聖人同心,無論佛法與世法,都在因果思想基礎上發揮勸善懲惡、治亂扶危,進而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的作用。為進一步說明因果之重要,大師言: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若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遑論「明明德以止至善,斷煩惑以證菩提」乎?由其知有因果也,則必趨吉避凶,改過遷善閑邪存誠,克己復禮,冀入聖賢之域,期登極樂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強而行之,同得格物慾以顯良知,出迷途以登覺岸。於以知聖、賢、佛、菩薩參贊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終,不外因果二字。而為天下古今治亂持危,淑身覺世,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一大根據。(續編下·歷史感應統紀序)

  大師因果重要性、根本性的闡釋可謂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能知因果,則「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強而行之,同得格物慾以顯良知,出迷途以登覺岸。」如是一法攝眾機,同沾佛法利益,參贊化育之道,豈有過於此者?大師特別注重因果,實為透徹佛法而得其要也。

   ⑵圓攝一切,非為小乘


  因果雖通攝世出世法,然而一般喜歡玄妙理論的人,於因果多視為淺近小乘,漠然置之,不屑於顧。實不知因果者,圓攝一切大小乘,下至凡夫上至成佛,無一不在因果之中。《文鈔》言: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樂,眾生之所以墮地獄,永受輪迴劇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慾治身心,總不能外於因果。現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實際,輒謂因果小乘法,實為大謬。詎知大乘小乘,總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滅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小果,是證阿羅漢果。大因,是修六度萬行;大果,是證究竟佛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謂因果小乘,則菩薩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大師從純佛法的角度說明因果遍於大小乘大乘是大因果小乘是小因果,無論大小,總不出因果二字。因果佛法中的位置,不言自明。徒好大言不求實際者,以此可知自己於因果認識之淺陋也。

  以上兩點,分別從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角度清晰明白地論證了因果佛法中不可淺視的重要性,即因果佛法的根本大法,雖有世出世間乃至大乘小乘之分,但一切法門,總不出因果之外。乃至念佛往生,亦在因果之中,所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也。此乃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2、因果心性關係

  稍懂佛法的人,即知「萬法唯心」的道理,所以人們在談論佛法時,出口即是心性如何不生死滅,聖凡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是種種玄妙之理。很多人一入佛門,即好高務勝,大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若實為上根利智者見地自然行持高,固無妨礙。若是下劣凡夫,口口談空,步步行有,恐怕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也得不到佛法利益,甚至執心性而廢因果,求升反墮,尤為可悲也。《文鈔》對心性因果的闡釋,讓我們可以清楚明了因果心性關係

  ⑴因果心性,不一不二

  欲知心性與因果關係,我們先看印光大師心性的闡釋:

  吾人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變不壞雖不變壞,而常隨緣

  隨悟凈緣,則為聲聞、為緣覺、為菩薩、為佛。由功德有淺深,故果位有高下

  隨迷染緣,則生天上生人間、墮修羅、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由罪福有輕重,故苦樂有短長。(增廣上·與衛錦洲居士書)

  此一段開示,將心性的體用關係,顯彰無遺,其體者不生不滅,其用則常隨於緣。因其不生不滅,所以三世常存。因其常隨於緣,所以升沉有別。緣者,即因果也。因緣不同,故果報迥異。隨悟凈緣,則為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佛)。隨迷染緣,則為凡夫(天人、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以此可知,心性本自常存,能否證知,重在於緣。是故如來,普令眾生,緣念於佛。「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凈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所以要徹底明了心性,不可不注重因果也。大師言:

  世出世間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雖聖人猶有所不知;因果之事顯,縱愚夫亦可以略曉。(續編下·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心性之理,高深微妙,雖是聖人,猶有所不知。而因果之事,顯而易見,即使是愚夫,也可以明白。而且淺顯易懂的因果往往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兩者不一不二,難以分割。所以,唯有將因果心性結合起來,上至大賢之士,下至罪惡凡夫,才能真正獲得實益。儒家多講正心誠意,因未詳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道理,所以少有人能正心誠意,大多數愚夫愚婦若不明三世因果之理,則更無所畏懼了。故大師極力提倡因果以補其偏,以佛法之廣大而補世法之不足。

  ⑵離則兩傷,合則雙美

  如果我們無視因果心性關係,拋開因果心性,將會有怎樣的結果呢?《文鈔》指出:

  每有徒矜知解,不務真修,妄謂因果小乘者,不知如來成佛道,眾生常淪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當人一念心性,不屬因果,而復不離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圓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輒撥因果,則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盡未來際,了無止期,可不哀哉!(增廣下·儒釋一貫序)

  大師指出唯有佛已徹證心性,不昧因果,可以超乎因果之外,凡夫成佛以前,如果拋開因果追求心性,不但成不了佛,還要常受惡報,了無止期,其報應非常可怕。是故:欲明心性者,當注重因果也。雖然一念心性不屬因果,但亦不離因果,能藉因果而明心性,方不墮入頑空之列。大師明白告訴我們:

  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增廣上·與佛學報館書)

  眾所周知,佛法心法,而因果大有利益於明乎心性,所謂理不離事,事能顯理也。若舍因果而論心性,反易墮入執理廢事之空談中,最終非但不能明乎心性,甚至求升反墮。此亦有力地說明因果佛法的根本大法。故大師言:「明理性不廢事修,則為正知。執理性廢棄事修,則成邪見。」唯有懂得因果心性這種「離則兩傷,合則雙美」的辯證關係,我們才能善談心性不離因果,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因果是教化的根本


  ⑴因果在教化中的重要性

  佛法廣大無邊,而因果卻攝盡無余。以之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而可以斷惑、證真、圓成佛道。《文鈔》言:

  醫家治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腫,飲食難入,氣息難出。必先消其腫,然後方可按其病原,調理臟腑若不先消其腫,則人將立斃。縱有治本之良方妙葯,將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腫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標本統治。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乃徹上徹下,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者。(增廣上·復張伯岩居士書)

  大師因果教化人心社會與醫家治病相比較,指出因果是難得的良方,急「病」則可立即「消腫」,緩則可以在病根上治癒。所不同的是,醫家無此標本兼治的良葯,此「葯」只有佛家獨有,「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可見因果在教化中的重要性。大師指出:舍因果而談救國救民,無異於緣木求魚,只是狂人空口快活的大話,於人於己、於家於國都無功效。其言:

  當今之時,若不以果報應,為救國救民之專劑,則縱有作為,無大功效。以彼不以實行為事,但以空談敷衍了事。因果,乃標本同治之法。凡夫發心如來正覺,皆不出因果之外。狂人以因果小乘而輕藐之,乃為自便於肆無忌憚之惡作,與空口快活之大話耳。(續編上·復江易園居士書一)

  故知,唯有因果一法,為救國救民之本標本統治,無論初機還是通人,都不離此。能深信因果之人自然改惡從善,由修身而齊家,由齊家而治國、平天下,達到世法的最高目標對於世間法,則由因果入手,斷惑而證真,了生脫死,最終圓成佛道。因而《文鈔》中指出因果是「度生大權,治道根本」。

   ⑵學說誤人,深可畏懼


  無論在世法還是出世間法中,都極為重要的因果報應之理,因為種種新舊學說的誤導已使今人多不信受,導致世道陵夷,人心陷溺。近因雖多,而其影響之遠者,無過宋儒之闢佛。《文鈔》言:

  因果之理不明,其近因雖受新學說之影響,而其遠因實由宋儒闢佛有以釀成之也。蓋自宋儒之說興,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曰:「人死神亦飄散,雖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曰:「君子有所為而為善,則其為善也必不真。」何事談及因果?(續編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宋儒提出了兩種誤人的觀點:其一是死後神魂飄散,一死百了,無有鬼神。其二是無所而為善,才是真正的為善,有所為而為善,則所為之善不真。這即是宋儒朱程等竊取佛經之義以釋儒經。又恐人學佛,特倡異義,謂佛所說之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實無其事。如是廢因果報應之理,以闢佛而自雄。宋儒乃大學問家,何以至此?大師言:此實因為宋儒由讀大乘經,親近禪宗知識,略知「全事即理,一切唯心」之義,遂強作主宰,執理廢事,以顯示自己見識超邁,深恐後人得其所得。於是昧心闢佛,謂佛所說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為騙愚夫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自此以後,凡儒者智識高者,皆偷看佛經,皆極力闢佛。智識低者,便隨人起倒,從生至死,不蒙佛法之益,從生至死,常造謗佛之業。在程朱當日之本心,乃借毀佛以護儒,而不知毀佛即成毀儒。如今五經四書,乃成犯禁之書,而大小學堂皆不許讀,此明證也。降至及今,這種禍害已無處不見矣。此實未得佛法理事不二」之真道,以致大禍於社會人心。《文鈔》言:

  夫無所而為善,只可以語上智之人;中人以下,必資有所勸而後善。今曰無所而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聖人神道設教,幽贊於神明。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今以鬼神為虛誕,是廢先王之教也。既死歸斷滅,無因果,無報應,則一切逆惡之行,凡可以得逞其志者,有何所憚而不為乎?亂天下而禍人類者,必自此始矣。彼程朱只知勉君子無所而為善,獨不慮小人無所而為惡耶?天下君子少而小人多,則程朱之言,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可不恫哉!然程朱理學之說,多取諸佛經,乃欲以此自雄,以得於人者,反謂人不我若。遂掩耳盜鈴,陰奉而陽違,甚至不惜操戈以逐之,夫果何為而然也?曰:為門庭之見,及欲配饗文廟耳。彼徒以門庭之見,而貽天下後世以無窮之禍患,此亦程朱所不及料,而有心人所為深痛之也。夫程朱為有宋一代大儒,其維護人倫綱紀之功,何可湮沒?而其立言,乃不免違悖先聖,貽誤後世。吾人讀書尚古,可不深察乎哉?(續編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無所而為善之論看似高妙,實則阻止了大多數人之為善,只利於君子,無益於小人。然君子少,小人多,故其「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也多矣。」而無因果、死歸斷滅的誤導,可謂從根本上阻人行善,以致於連君子於善也無所為了。如是違背先聖,貽誤後世,亂天下而禍人類,實足可畏也。近代社會人心混亂天災人禍之頻仍,實可謂一有力證明也。兩者究其根本都是否定了因果報應,沒有了勸化世道人心的根本,人心世道豈有不亂之理。可見因果之理一失,則人心必失,天下必亂,這種「智擾」影響深遠,禍害無窮,使大師深感憂慮,故處處言及學說誤人之可畏:

  諺雲:天下太平,唯人自擾之。智者以智擾,愚者以欲擾。欲擾之禍雖烈,人猶得而知之。智擾,則非具超方知見者,不得而知。既不知為擾,則反以為德,此吾國開自有天地以來之大亂之所由來也。學說誤人,深可畏懼。(續編上·復李德明居士書二)

  學說之誤人,其惡果豈可小覷。是故,學佛之人,於所謂的學說,要慎而擇之。有悖於因果,無益於人心者,當遠離之。釋迦所以出興於世,正為治九十六種外道,導人心歸正途,治天下太平也。天中天,聖中聖,實為世出世間所有人的依歸也。

  ⑶如是宏揚,方有實益

  世間種種學說的誤導,致使因果之理不明,以致人心不治,社會不安。善無以勸,惡無以止。唯有佛法標本統治。無論個人修身,乃至治理天下,不可不明因果道理。「此事在佛法中為極淺之事,在國家社會為極要之事。」佛法世間明燈,是苦海的舟航。欲人心治,家道興,國家昌,天下平,世間不可一日無佛法也。若無佛法世間將暗然無光。大師在一個亂世的時代天災人禍,觸目可見。深知其根本在於人們不相信果報應所致。若人人深信因果,則社會必不至於此也。其治之道,唯有提倡因果一法,方有實益。反之,不以因果治世,縱是聖賢出世,亦無可奈何。《文鈔》言:

  當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事理,而欲世道太平,雖佛菩薩聖賢同出於世,亦未如之何矣。(三編上·複葉玉甫居士書)

  以此可知,因果於勸化世道的重要。聖人之教興,實即聖人之出世也。聖人之教衰,聖人即隱沒也。不以聖人之言治世,或可得一時之益,實難得長久之安。故大師一生注重因果報應與家庭教育,欲人人知因果,人人改惡從善。如是由身及家,由家及國,由國而天下,不言治而自治矣。故大師言:

  欲家風不墜,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聖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於家,則家齊;行之於國,於天下,莫不皆然。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三編上·復常逢春居士書一)

  可知,因果一法,於身於家於國於天下利益無窮。是故,大師一生說法與眾不同,極力提倡因果報應與家庭教育,進而導人專修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了生脫死:

  現今救世要法,必須注重因果報應、家庭教育。俾一切人各各敦篤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以深信願,求生西方。如是宏揚,方有實益。(三編上·復寶靜法師書)

  大師如此重視因果報應、家庭教育、念佛一法,實為慈悲至極。以期人人知因果,人人從我做起,在世行善,出世念佛。如此著眼,方有真實利益。不舍世法,而行佛法;以凡夫身,而成佛道。機理雙契,利益無窮。

  四、因果凈土

  佛法廣大無邊,其根本目的在徹證心性,上成佛道。藉由因果,雖亦可明乎心性,但此亦非凡夫一生一世所能,以心性幽微,若無般若智慧,何能徹底明了?垢障覆深的生死凡夫,欲大明心性,唯有念佛往生西方,見佛聞法,方可徹證心性。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因果凈土,是末世修學佛法當特別注意的地方大師言: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凈土。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凈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編上·復郭漢儒居士書二)

  1、因果是修學凈土基礎

  佛法大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理,目的在引導人們追求解脫,上求佛道。如果僅止於惡行善,則只得人天福報,依然不出輪迴大苦。所以,佛於因果之中,大談解脫之道。一代時教,初說五戒十善,繼說四聖諦、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等,即是世間因果導入出世間因果,以期轉凡成聖、了生脫死也。然而末法眾生,根機陋劣,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五戒十善尚難圓滿,何況六度萬行?如是業力凡夫,如何才能了生脫死?通觀一代時教,法門雖多,凡夫現身能解脫者,唯有凈土一門,以此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人人都可以往生去的」。大師言:

  須知了生脫死之法,唯佛法為然。而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惱惑業,方可了脫,倘有一絲毫煩惑未盡,依舊還在生死之中。以其唯仗自力,故其得益,甚難甚難。

  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但有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西方者。既生西方,自無生死可得。此之法門,為佛法中最易修而最易成之法門。(三編上·復庄炳火居士書)

  其他法門,全仗自力故,了生死甚難,如蟻子上於高山;凈土法門,全仗佛力故,了生死甚易,如風帆揚於順水。故大師自行化他,無不以因果為前導,以凈土為旨歸。以深信因果之人,才知道輪迴可怖而急求解脫,又知深死海深,菩提路遠,非自力所能成就,如是自然選擇念佛一門,專修念佛,以期即身往生西方凈土,超脫六道輪迴若不能深信因果六道輪迴尚難信入,又豈能進入凈土一門?故因果是修學凈土基礎也可說是根本,沒有因果,則一切法門將無從建立。故大師一生所注重者即因果凈土二法,近而治世,遠而成佛,盡在其中,要而不繁,機理雙契,實可謂善說法要也。

  2、因果凈土成佛的根本

  任修何法,無不以因果基礎;而了生脫死,唯以念佛為穩妥。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故。因果凈土,實可謂出苦之良葯也。大師言:

  凈宗興行,人知出苦之道

  因果彰顯,群趨希聖之途。(續編下·贛州壽量寺重興緣起疏)

  此即將因果凈土的重要言之明了,可知修學佛法,不能不注重因果凈土。然而人們往生忽略因果凈土,多喜參宗研教,談玄說妙,不知佛法貴在契理契機。所以大師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而念佛一行,實十方三世諸佛,普令眾生,現生出苦之達道。舍此則邪見無由滅,實益無由得也。契理契機利益難思。(增廣下·樂清柳市募建凈土緣起)

  故知:欲滅邪見,無過提倡因果;欲得實益,無過念佛往生。人人依此而行,人心得以改變,社會得以安寧,生死得以解脫,其利益無窮也。然而,一句名號,因太過簡單,故成為極難信之法,六方諸佛雖舒舌贊嘆,依然被世人藐視。大師言:

  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與凈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凈土,為成佛之根本。(續編下·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

  修學佛法者,若知因果凈土成佛的根本,是生死凡夫解脫的唯一希望,自然舍好高之心,舍自力之執,安心於此,以彌陀為恃怙,以極樂家鄉。作彌陀之真子,為海會之良朋也,人生終極目的方可真正得以圓滿。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矣。(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