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禪師:大慈心

慈心

  佛菩薩慈心濟世度人,為欲令眾生普獲利樂,所以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可以說「大慈心即是菩薩願心也可說是成就菩薩的基本條件

  慈,即是仁慈,說文中說仁就是親,禮之中庸說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論語學而篇:「泛愛眾,而親仁」,似乎慈心對象僅局限於人。仁與慈在意境上通義,說文中說即是愛,偏於由上安下的說法禮記中亦有:「為人父,止於慈」;左傳中也說:「宣慈惠和」,都是「上愛下,下親上」的單元之說。佛教立「慈」為「四無量心」之首,是不分上下,怨親平等的;大乘義章中說:「愛憐名慈」,雞跖集中也說:「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這與國語齊語中的「下慈孝於父母」,以及新書道術中所說的「惻隱憐人謂之慈」,有著同樣廣博的「慈意」;唯佛菩薩的慈,達到「無緣慈」像陽光,如雨露,無有些許偏私的勝義境;在法華經普門品中說:「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是為以平等一如,普緣無量,與眾生一切利樂的最好佐證。

  觀古鑒今,佛菩薩成就,無有離於「慈心」的,也就是說,無有無慈心而能成就菩薩聖果的;此種慈心的廣博,在前面說過,不僅廣及怨親,更博大以至「無緣」。無緣慈,在佛持論中說:「諸佛之心,不住於有為無為性中,故心無所緣」!大智度論中也說:「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取捨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獲拔苦與樂之利益」;可見佛的無緣大慈心,於眾生無取無求,無有條件,確然是「無上正等覺」的聖智者,以唯眾樂無眾苦的意念願心而濟世度人;確然超乎世俗的「愛」為「親」,為「上與下」,所謂「信者得救,可上天堂不信者沈淪地獄皆是分別的「慈心」,縱然予樂,也是短暫的,局限的;不如「佛慈」,予以「常樂」而得究竟,無有「執」與「障」的偏私和不平等,或是蘊藏溺愛,甚至危害他人的「慈心」;是以教下立「慈心」乃「無量」,確然不是泛泛的論說而已,尚須實實在在的去作為;所謂「事理圓融」,正是佛教最為強調的宗旨方法,因為不如此,便不能成就道業,不能證得聖果。

  不過,佛的遺教與訓誡,雖然一直為學佛弟子所遵行,更為世俗所景仰;但,時正末法,縱使口頭自謂學佛的不乏其人,而心頭真實學佛的卻為數太少;如果以現前世界的佛弟子比例來說,可以辨別的應該是偏於「理」者為最,行於「事」者不多,是一個令人耽心的比例,在一宗教行者的處境來說,其所荷擔的責任,將是愈來愈繁重,也愈來愈艱辛了。基於世態的變化,人心的衰頹,絕多數為時代所帶來的困擾,像倫理的,道德的,漸漸已趨向「空虛」枯澀的境地;誠然使人惶恐,孤獨,絕望而長久地淪於煩亂的時日中。於是,必然地會使這個世創顯得格外冷酷無情,人人像生活在世紀末的哀苦裡;因此,為了避免這些可怕的來臨,唯有人人生起菩薩的大慈心,以愛憐,以常樂,慢慢地去填滿那些空虛,像大雲澍法雨,滋潤那些枯澀;使眾生這個世界感到處處充滿了溫馨、祥和、可愛;於平安中尋求究竟的「法樂」,共同獲得無上正等覺的聖智之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