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嗔恚的利益
「復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嗔恚,恨、怒、怨這些都屬於嗔恨、嗔恚。如果遠離嗔恚,就能得到八種喜悅心。「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損」是損害,這個損害是損害自己。「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諍訟」,打官司。
我有一個弟子是北京人,他丈母娘是福建人。有一次出了車禍,手骨折了,醫院給她弄好打上石膏,就讓她養個三個月。結果奇怪,她疼啊,過了10天,她就到醫院去,她說哎呦,我怎麼這么疼啊,醫院給她檢查一下,沒事兒,正常,繼續養。結果她越疼越厲害,沒轍,她又去醫院,醫院說沒事。後來她就疼受不了了,睡不著覺啊,老人家都70多歲了。後來說換個醫院。醫院給她一拍片,哎呦,你骨頭接錯了,趕緊把石膏打掉。原來接的地方弄斷了再重接,而且她已經過了那個時限了,都已經長起來了,你說這多痛苦啊,最後還落下點兒殘疾。那個醫院欠了錢,還讓交錢。她氣不過啊,不行,我找醫院說理,醫院講我沒錯,我按照正常的方法來做的。這個老人家這氣啊!不行,我人爭一口氣,樹活一張皮,不蒸饅頭,也要爭口氣。找律師打官司,贏了,實施不了啊,斗不過醫院啊。她後來很氣啊,氣得實在是不行,這個社會簡直是太沒天理了,怎麼辦呢?然後她就找到我來問我了。大家猜我給她的建議是什麼?現在手怎麼樣了?手已經接好了,我說你還能接到原來那樣嗎?接不回去了。現在打官司其實就是爭一口氣,這時候打官司的意義已經不大了,而且贏的可能性很小。
因為當前的現狀就是這樣子,而且每天老人家氣得不像樣。人一生氣有害,笑一笑,十年少,火一火,沒得活。你成天生氣,你說老人家受得了啊?按照佛法來講,這是一種因果,你說別人沒錯怎麼就錯到你身上去了。再說你這樣恨也沒有用啊,所以我就勸她,息事寧人,她都已經70多歲了,哪折騰得起啊?你還得付律師費。「無諍訟心」,「諍訟心」就是老是不平,老是想討個說法。我們要是受了委屈會想不想討個說法?得說個明白,不說明白心裡不高興。到底是不是我做的?這就叫「諍訟心」。
「十大礙行」其中有一句叫「被抑不求申明」,什麼叫「抑」啊?壓抑,被人壓抑,被人委屈。這是明朝的一位禪師寫的,祖師寫的啊。「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申明」就是申辯,要辯個清楚。「申明則怨恨滋生」啊,雙方都怨恨。有智慧的人,「是非以不辯為曲直」。有一個日本的佛教故事。
村子裡頭有一對青年男女偷情,後來那個女的就懷了孕,生下了一個小孩。別人問她,這小孩是誰的,她就造謠,說是寺院里的一個老和尚的,那大家就群情憤怒啊,都指責這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受冤枉,但老和尚不說話。這個女孩把那個生下的小孩就丟給老和尚了。你想想看,被別人這樣冤枉,誰還願意來供養他?他就去乞討,然後誰家裡有奶了,就去給小孩喂一下。就這樣,沒有任何的抱怨,也沒有找誰去申辯。過了幾年以後,這個女孩自己良心受到了譴責,跟大家承認了。大家對這個老和尚非常尊重,假如沒有因果報應了,那不完了。沒有如果啊,我們每一人都會面對這種委屈。當然確實是很難做到的。
「無諍訟心」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記住,是非以不辯為曲直。有些人說真理越辯越明,我要辯清楚。可有時候是越說越說不清楚啊。
「四、柔和質直心」。這個是很了不起的。有智慧的人講話,很調柔。他說話聽著很好聽。沒有智慧的人說話硬邦邦的。
「五、得聖者慈心」。能得到聖者的慈悲心。嗔恚的果報非常厲害,下地獄的果報啊。我們種的福報再大,做的善事再多,也抵不上「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啊。就是一念的火沒壓下去,結果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給燒掉了。你說這個樹木再茂盛,抵得上一把火嗎?二十年前大興安嶺的那個火災,其實就是煙頭引起的,一個小小的煙頭可以把整個大興安嶺燒了好大一片。同樣也是,你這個小小的嗔恨心一念起來了,能夠把你的功德全燒毀。所以說,做了老多好事,抵不上你一念嗔心把它全消掉了啊。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能夠常做利益眾生的事情,能夠使眾生的心得到安寧。遠離嗔恚就有這樣的功德。我要是對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幫助了別人,是誰賺了?有些人講我虧了。比如說別人沒飯吃,我給他一碗飯,我不就沒了嗎?是虧了還是賺了?我們把自己有的一樣東西給真正非常需要的人,比你自己享用它還要快樂得多,有沒有過這種體會啊?尤其像乞丐,有些人確實是很可憐的人啊,你給了他之後,你得到的快樂比你自己享用它快樂還要大得多。
「七、身相端嚴」。無嗔恚的人,他的身相都很端嚴,很威儀。有些人走路做事情很好看,看了就很歡喜。你看有些人走起路來,讓人看了就覺得不舒服。嗔恨心越小、慈悲心越大的人走起路來都特別好看。「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以和合忍辱的緣故,能夠「速生梵世」。和合,和美和諧;忍,忍辱,這就是無嗔恨的利益。「梵世」是指色界天。「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所有人瞻仰佛陀的時候,都心生歡喜,沒有厭煩之心。我們看佛怎麼樣看都覺得看不夠。因為看見佛,就讓你生起無限的歡喜之心,就像找到家一樣。這就是「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迴向佛果,迴向給成佛,而不只是迴向給天上,迴向給當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