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彌陀名號

彌陀名號

一、名號

佛學大辭典》  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於天下為號。名與號其體一也。此名號之目,雖通於諸佛菩薩。然以指彌陀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為常。大乘義章二十末曰:「顯體為名,樹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法華嘉祥疏三曰:「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

佛光大辭典》  梵語 na^madheya,巴利語 na^ma-dheyya。又作名字、名。主要指佛、菩薩之稱號而言。此名號因可表彰諸佛菩薩功德,及顯示眾生諸佛菩薩之贊嘆、敬仰,故又可稱為寶號、尊號、德號、嘉號等。又以其為諸佛菩提之名,故又稱果名、果號、果上名號等。又依名號之字數而稱,則有四字名號、六字名號、九字名號、十字名號等稱呼。

關於名號字義,據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末載,顯明體者為名,表德者為稱,名與稱彰於外而號令天下者,稱為號。另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四載,名,指釋迦等之別名;號,指十號,為諸佛之通名。又呼召(顯)體者為名,表德者為號。

由上述可知,名號可表顯諸佛菩薩真如體性,及其廣大圓滿功德,除此以外,名號系從諸佛菩薩而來,以名體不離故,所以諸佛名號,即等同諸佛之法體,故諸經論中,多載有誠心稱念諸佛名號,及思惟憶念諸佛者,可消除罪障、災難,或可往生凈土等之說。如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舉,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及受持稱念其名號者,即可得福。又如觀無量壽經所舉,若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則於念念之中,可滅除八十億劫之生死罪。此外,若稱念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葯師菩薩彌勒佛文殊菩薩大勢菩薩諸佛菩薩名號,亦可滅罪得福

於諸名號中,「阿彌陀佛」隨著凈土宗之流傳,而普遍於世間,凡誠心稱念其名,精勤不懈者,臨命終時必可往生極樂凈土。此外,於稱念中,一句彌陀在口,亦可於現世之時化身心。又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觀世音菩薩名號,亦廣為世人所稱念。〔雜阿含經卷四十、舊華嚴經卷如來名號品,稱贊凈土攝受經、葯師本願經、彌勒上生經、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往生論注卷下〕

真宗大辭典》(節譯)

一、彌陀名號彌陀全德全力之表象

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名與我等人類之名,不啻有天差地別之異。

所有人類之名,只是為了各自區別,或為了稱呼對方而給予的符號,其名之本身不具有何能力功德。然而佛名不只是與他佛區別,或為了稱呼某一佛而已,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立名的。而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涵蓋阿彌陀佛因位所發大願、所修大行,直至果上所得種種功德。簡言之,是阿彌陀佛全德全力的表象。

要而言之,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綜合阿彌陀佛因位之大願大行與果上之一切功德,具絕大價值體。故法然上人《選擇集》說:

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彼佛名號之中。

二、彌陀名號彌陀救度眾生方法

彌陀全德全力表象之名號,換言之,成就此全德全力之結晶體的名號,其目的是為了容易救度罪惡眾生、亂想之凡夫,其救度的方法乃是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作為救度我等方法,譬如醫生用葯救療病者。元照大師說:

彌陀以名攝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勝德,攬入識心,永成道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

彌陀名號如上所述,具備絕大功德,有使眾生轉迷開悟作用故。彌陀名號作為救度眾生方法,故其名平等施予一切眾生,恰如醫生以葯物作為療治病者的方法,將葯物給予病者飲用。亦即彌陀白白的、無條件的將名號功德大寶施予一切眾生飲用。此亦稱為「名號迴向」。

凈土宗大辭典》(譯)

名號是佛菩薩的稱號,亦稱名字,或單稱為「名」,於凈土宗是指阿彌陀佛名號。《觀無量壽經》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說:

稱我名號

於《觀念法門》說:

稱我名字

法然《選擇集》第三章指出彌陀名號殊勝而言:

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彼佛名號之中。

故名功德最為勝也。

像這樣關於名號殊勝,法然上人於《三部經大意》說:

夫三字之名號雖少,如來所有內證外用之功德,萬德恆沙甚深法門,皆悉攝在其中,誰可測量之乎?

始從彌陀如來,萬德無漏所證之法門,直至觀音、勢至、文殊地藏、龍樹,乃至彼土菩薩聲聞等,所具事理觀行、定慧功力、內證智慧、外用功德,悉皆攝於三字之中。然則極樂界中,所有法門,有漏其一乎?

又於《逆修說法》三七日之條,依《西方要決》與《大經》之文開示說:

彼佛所有因位果上一切功德,皆悉攝在此名號中,是故一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無上大善根也。是以《西方要決》曰:「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加之,此《經》(大經)即指「一念」贊為無上功德,是則殊勝善根故,選為本願也。

法然此等諸說之中,《選擇集》及《三部經大意》之說,是就「萬德所歸」而言;又,《逆修說法》是就「享受名號功德」而言。

法然「萬德所歸說」之關連資料,可從源信與永觀等著作中看出,即《往生要集》第五助念方法門之對治懈怠項目,說名號諸佛法,其功德之廣大,依《維摩詰所說經》下〈菩薩行品〉之文而說。於《觀心略要集》以「阿彌陀」三字配「空假中」三諦、「法報化」三身、「佛法僧」三寶、「智斷恩」三德、「實相觀照方便」三般若,指出彌陀名號攝盡一切法。

又《念佛略記》(引用舜昌《述懷鈔》)說:

因行果德、自利利他、內證外用、依報正報、恆沙塵數無邊法門、十方三世諸佛功德,皆悉攝於六字之中,是故稱功德無盡。

最後臨終,一心稱念,生死之罪速即消滅,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圓滿上求下化之大願。

此中《念佛略記》之說,《九卷傳》(譯註:法然上人另一傳記)三下第七段,作為法然萬德所歸說:

彌陀因位時,代一切眾生,於兆載永劫之間,修六度萬行、諸波羅蜜之一切行,其功德皆悉納於六字名號故,萬行萬善、諸波羅蜜、三世十方之諸佛功德,六字名號無有遺漏,是故名之為「極善最上之法」。

之證明之文而引用。又聖冏《直牒》六,引用此文而指出「此人師之釋,不異今集」。

尤其永觀《往生拾因》說:

彌陀名號之中,即彼如來從初發心乃至佛果,所有一切萬行萬德,皆悉具足,無有缺減。非唯彌陀一佛功德,亦攝十方諸佛功德,以一切如來不離「阿」字故。因此,念佛諸佛所護念。

今此佛號文字雖少,具足眾德。如如意形體雖少,雨無量財。何況四十二字功德圓融無礙,一字各攝諸字功德阿彌陀名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合成,一稱南無阿彌陀佛,即成廣大無盡善根

珍海亦於《菩提心集》上說:

應念阿彌陀佛名,此名攝無量無邊功德。稱念此名,無量功德來集我身,無始至今,煩惱惡業,皆悉消除。

法然不太採用永觀與珍海之說,但可知與萬德所歸說有密切關連。

此萬德所歸說,意謂著成就顯現於佛體之上的因位行願與果上所具萬德,全部攝在名號之故,當然,彰顯佛名與佛體相即不離之義。就此名體相即不離,早在曇鸞《論注》下卷已指出而說: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

主張佛之名號與其佛體相即不離

法然雖未依用此名體相即不離之說,卻是萬德所歸說之根底。

然而阿彌陀佛名號再怎麼殊勝若不稱念就不能享受其功德,猶如法然於《選擇集》第三章所說

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

稱名念佛是為所有的根機所開之故名號功德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享受。因此,不論何人都能念佛名,就這點也可看出名號功德之一端。

應注意的是,法然主張「易故通於一切」之前,已預先引用《往生要集》第八念佛證據之文

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卧,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凈土祖師凈土三部經之說為基礎而述說名號功德,即曇鸞之「實相法」(《論注》上),道綽之「度眾生」(《安樂集》第一大門),善導之「利劍」(《般舟贊》),法然《選擇集》第五章之「無上大利」,又第十三章之「勝善根」等。

其名功德於稱名行者之上是如何地作用?就此,曇鸞《論注》卷下,以凈摩尼珠之譬,說明能夠滅罪;又以無上寶珠之譬,說明轉生見為無生智。道綽於《安樂集》第一大門之中,以牛頭栴檀之譬,說明業道成辦。善導於《觀經疏.定善義》之中說明「近緣、親緣、增上緣」之三緣;於《觀念法門》說明「五種上緣」;法然《選擇集》第一章以阿伽陀葯之譬說明滅罪,又於〈逆修說法〉三七日之條,指出觸到清凈歡喜智慧之三光,等同於清凈持戒忍辱智者之人

二、名體

佛學大辭典》呼召體者為名,為名所詮之實物為體,世間一切之事物,名不即於體,體不即於名,名體各別,是曰名體互為客。若佛菩薩名號真言陀羅尼等,名即於體,體即於名,是謂之名體不離

 

三、名義

佛學大辭典》名者體上之名稱,義者體上之義理。如言諸行無常,諸行為名,無常為義。又呼召之名目,謂之名,為名所顯之法體謂之義依此義則名義者,與所謂名體或名法同。然就其名與義言之,有名即於義者,有不即者,名即於義,如呼火而出熱,諸佛名號陀羅尼是也,此雲真言。名不即於義,如火之名無熱之用世間一切之名字是也,此雲假名。智度論二十五曰:「問曰: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名,說火時應燒口。若離,說火時水應來。答曰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後人因此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論曰:「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

佛光大辭典》指名稱與義理。如謂「諸行無常」,則諸行為「名」,無常為「義」。蓋呼召表顯諸法本體者,稱為名;而諸法本體真實義,稱為義;以名能詮顯法體之真實義,故稱名義。然名系假立施設,雖能詮義,卻非諸法本體故名與義二者有相即、不即之二種關係。就相即而言,如諸佛菩薩名號真言咒語皆是,此乃諸佛菩薩名號中,蘊含廣大不可思議之願力及功德,故其名號與其法體之實義不二,名即是義,義即是名,稱為名義相即、名義不離、名義不二;與「名體不二」同義。若就不即而言,如說火時,無熱之用即為名義不相即之關係。〔大智度論卷二十五、肇論、往生論注卷下〕

 

四、名義不離

佛學大辭典世間一切之事法,雖皆名義乖離,而諸佛菩薩名號陀羅尼等,則皆名義不離。又謂之名體不二。如阿彌陀佛,以阿彌陀為名,以光明為義,為體為法,此名與義,相即不二,故稱阿彌之名即已攝取光明矣。往生論注下曰:「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梵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中略)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傳通記三曰:「光之與名即是名義,名義具足,有不舍益。」

 

五、名體不二

佛光大辭典》名,為能詮者,能詮表顯明體;體,為所詮者,即事物本體。蓋「名」系詮表事物之一種方便設施,而非事物本體,故世間一切事物,名不即於體,體不即於名,即名體各別。然諸佛菩薩名號真言陀羅尼等,除表顯諸佛菩薩真如體性外,更蘊含諸佛菩薩廣大之願力與功德,故其名號、真言等與本體不二,名即於體,體即於名,稱為名體不二。又稱為名體相即、名體不離。此與往生論注卷下、安樂集等所舉之「名法相即」之說同義。

真宗大辭典》(節譯)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實體,有相即不二之關係。《安心決定鈔》言:「名體不二弘願之行故,名號即是正覺之全體。正覺之體故,即是十方眾生往生之體。往生之體故,我等之願行無不具足。」此是名體不二之出據。

往生論注》下卷言:「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實體謂之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以彌陀名號即是法故,信而稱念,能破除一切無明,能滿足一切志願。

安樂集》第二大門廣施問答,亦同此說。

又,法位《無量壽經義疏》言:「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

以上諸文皆說明名法相即不二之旨。

阿彌陀佛實體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兩者有如此不離不二之關係。佛之名號本身,非離實體而孤然別存故,此謂之「名體不離」。又,佛之實體名號,如冰與水之不二,此謂之「名體不二」,以何而言不二?謂佛體所有功德能力,與名號所具功德能力,完全同一無差別,故言不二。

我等人類之名,皆為呼喚實體假名符號,其名之本身並不具何等能力作用,故不能成為名體相即不二。然而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實體,相即不二,故名號具備佛體所具之全德全力,因此彌陀名號能與眾生功德大利益。

佛證悟萬象無礙圓融之理,故得名與體有不二關係,雖名體不二,然佛體乃理悟對象名號信念對象,故兩者分界不可混亂

詳言之,佛體屬理悟對象,非是信念對象,亦即佛體是息慮凝心之定慧方得認識接觸,非由稱念而認識接觸。因此,能悟之人可由定慧而領受佛體所有功德而不能由稱念而領受其功德

有此次第故,聖者可由息慮凝心之定慧而能夠直接接觸佛體,而領受其廣大利益,然而凡夫則完全不可能。故無有定慧之亂想凡夫,只要信受稱念而能利益之法──即是圓具佛體所有全德全力之名號

可謂名號即佛體,佛體即名號名號是有聲之佛體,佛體是無聲之名號,兩者不二。然不二與唯一,其義不同,於凡夫而言,所歸之法在於名號

 

六、名號不思

佛學大辭典彌陀名號,為惡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謂之名號不思議。

佛光大辭典名號,指諸佛菩薩之稱號。此處則指阿彌陀佛名號;以其功德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稱名號不思議。蓋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而蒙受稱念名號功德者,即得往生凈土。又阿彌陀佛有無量壽(梵 amita^yus)、無量光(梵 amita^bha)之意,故南無阿彌陀佛亦譯作歸命無量壽如來(七字名號)、南無不可思議如來(九字名號)、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十字名號)等稱。

 

七、名號實相法(譯自《凈土宗大辭典》)

阿彌陀佛名號是實相之法,出自聖冏上人《釋凈土二藏義》二九所說

即《觀經》下品下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之文,聖冏上人如是釋言:「問:文雲『諸法實相,除滅罪法』,何不說念佛功德?答:名號是名,佛體是體,實相是義,滅罪是用,且說總義,不違總名。名體義用,不即不離。或於穢土說相之名號,或於凈土說即之實相,如是為顯即相之真宗。佛能成就至極無生清凈名號,見生之濁水,立地即成無生之清水。名號實相,蘆花明月,見生無生,不脫殼龍。」

此分二義而解釋:一義者,名號與實相之關係不過是本體作用之異。二義者,相之名號與即之實相之關係,猶如蘆花與明月都是同一白色,就此以說明見生與無生不即不離之理由。

 

八、名號為體(譯自《凈土宗大辭典》)

阿彌陀佛名號,是凈土三經及《往生論》之本體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言:「『無量壽』是安樂凈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庄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良忠上人往生論註記》言:「今經所詮,專在名號故也。所言體者,即是彼佛修生顯得三身萬德、總別功德皆是佛體,則以此體,攝在名號。今經宗致,不出此意,故以佛名,以為經體。」

庄嚴安樂國之阿彌陀佛所有功德即是佛體,其所功德攝在於阿彌陀佛名號中,此是凈土三經所說結歸之處

又、阿彌陀佛名號為《往生論》之體者,《往生論》言:「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此即壽光無量之名義者,名下之義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名者,義上之名。因此,稱名之人,如彼名義,乘第十八、十二、十三等三願,易得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國,是《往生論》之宗體。

 

九、「名」與「體」之關係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之佛體,兩者有相即不離不二之關係,略作說明。

一,名體相即。「名」者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體」者阿彌陀佛之法體,名所指之實體,「即」者不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等同阿彌陀佛之佛體,本身具備阿彌陀佛所有之全德全力,名與體,其作用不異,謂之「名體相即」。

二,名體不離彌陀名號彌陀佛體,此名之與體,並非各別,可謂「名外無體,體外無名」,兩者關係彼此不離,亦即佛之名號本身,非離佛之實體而孤然別存,故名「名體不離」,亦雲「名體相即」「名體不二」。

三,名體不二。佛之實體與佛之名號,如水與冰之不二,此謂「名體不二」。以何而言?謂佛體所有功德能力名號所具功德能力,完全同一無差別,故言不二。

往生論注》下卷說明彌陀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之理由而言:

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

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

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謂之「要道」者也

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

安樂集》第二大門廣施問答,亦同此說。

彌陀佛名即是彌陀佛體故,彌陀佛名本身具備阿彌陀佛所有之全德全力,信而稱念,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足眾生一切志願。

《大經》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普門品》言(意):

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免諸災難,得諸利益

法然上人依《論注》之意,而提出「萬德所歸」之「名號觀」而言:

念佛是勝,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功德最為勝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為劣也。

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棟梁椽柱等一切傢具;而棟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又於〈大原談義〉言:

至極大乘意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大願業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

他力難思巧方便,令一稱超過眾善。

知識廣贊,猛火為涼風;

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

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