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師:讀「一宿覺」公案的思考

讀「一宿覺」公案的思考
月悟

  在《壇經》里,有一則「一宿覺」公案。號稱「一宿覺」的高僧是唐代永嘉玄覺禪師(?—713),溫州永嘉戴氏子。八歲出家,少習經論,精通天台止觀法門,與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大師同出七祖天宮慧威大師門下,謁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於曹溪。與慧能問答,即悟了禪宗頓教思想,隨即就要告別,而慧能留他住了一宿。因此,世有稱其為「一宿覺」者。
  玄覺禪師修學天台止觀三十餘年,而得到撣宗慧能大師印證並盛讚,可見禪、教不二,無二無別。
  昔人稱宗下(禪宗)之不許思維分別、直指人心者為祖師禪,教下(天台宗)令人思維分別而觀察修為如來禪。祖師禪教人蔘話頭如來禪教人觀心,其實參話頭即是「觀心」之一種,無非入手處不同而已。《壇經》本曰:「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何渭入手處不同?吾人一念心,本是性體,其病在分別人我法界,故對治妄心,不是除其本體,只是除其病幻;佛以止觀法門,令人觀心,以妄心能分別,即令窮其分別,細細分別,尋其源頭,而迫至極處,忽然覺妄即真,止、觀不二。宗下祖師不許分別,左又不是,右又不是;對祖師問時,不得不細心,細細分別,即此便透過一層;待疑情一起,一面觀察,一面掃除妄念,是其妙用也。宗下、教下雖入手處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即令明心見性、轉迷成悟,疾成佛道。 

    其實,佛陀開示種種法門皆是對機而談,當機得益,不出天台止觀二法,治人「心病」。宋代以降,禪人普遍輕視教理而側重實修,導致「暗證師」與「枯木禪」者不少;而教下天台學人偏離本宗義觀並舉(解行並重)之本懷,普遍輕視實修而側重教理,導致「文字師」與「狂慧」者不少。從而,引發了長期的禪、教之爭,如來禪、祖師禪孰優孰劣之無聊論爭;禪、教因之互耗而逐步衰頹,可嘆可痛!
  天台宗強調教理與實修並重,而重輝天台,必定會給予「枯木禪」者注入活力,帶動禪宗向縱深發展,俾令禪、教各宗共振之,則可系佛法九鼎於不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