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比丘生活器具(總論)

uploads/content/2022/may/e95a380dbf0d5f70aa7d01006086c942.jpg" />

  第一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總論)

  此類法具,為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之器具,又稱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為主要代表,即古代大乘比丘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種物。《梵網經》卷下中說:“菩薩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十八物於各經論中所指亦稍有不同,一般所說十八物是指,一、楊枝;二、澡豆;三、大衣;四、七條衣;五、五條衣;衣、瓶;七、缽;八、坐具;九、錫杖;十、香爐;十一、漉水囊;十二、手巾;十三、刀子;十四、火燧;十五、鑷子;十六、繩床;十七、經律;十八、佛菩薩像。

  在《摩訶僧祇律》中說:“隨物者,三衣、尼師壇、覆瘡衣、雨浴衣、缽、大犍稚、小犍稚、缽囊、浴囊、漉小囊、二種腰帶、刀子、銅匙、缽支、針筒、軍持、澡罐、盛油皮瓶、錫杖、革屣、傘蓋、扇及餘種種所應畜物,是名隨物。”

  而在《百丈清規》所列,則有三衣、坐具、偏衫、裙、直裰、缽、錫杖、拄杖、拂子、數珠、凈瓶、濾水囊、戒刀等道具。

  以下簡要介紹之:

  (1)齒木(dantakastha):即楊枝,清潔口腔之木片。

  (2)澡豆:指由大豆、小豆、碗豆等磨成的粉末,為沐浴、洗滌時所用。

  (3)三衣:指僧伽梨(sanghati,大衣)、郁多羅僧(uttarasanga,上衣)、安陀會(antarvasa,內衣)等三種衣。

  (4)瓶:指軍持(kumdika),即水瓶,盛水供洗滌及飲水之用又有分裝飲用水之“凈瓶”與洗手用之“觸瓶”之分。

  (5)缽(patra):又稱應量器,為比丘乞食盛裝食物的用具。

  (6)坐具(nisldana):即尼師壇,指坐卧時敷陳於地上或床上的墊布。

  (7)錫杖(khakkhara):頭部掛鐶的杖,步行時,鐶振動出聲,以警策路上的蟲類,或於施主家門口托缽時,以振錫代替敲門。

  (8)香爐:炷香招請諸佛的器具。

  (9)漉水囊(parisravana):又稱濾水羅、漉囊或漉袋,指用於濾過水中之蟲的布囊。

  (10)手巾(snatra-sataka):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腳巾等。

  (11)刀子(sastraka):即戒力,供裁衣、剃髮、截爪之用的刃物。

  (12)火燧:打火的器具。

  (13)鑷子(ajapadaka-danda):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14)繩床:繩制的床,便於安坐禪觀。

  (15)經:佛所說經典

  (16)律:即戒本。

  (17)佛像

  (18)菩薩像:為供養而隨身攜帶之。

  其中,小乘比丘僅用六種,即三衣、缽、坐具、漉水囊,此六種通稱比丘六物。到了中國禪宗禪師更是通身手眼,隨手拈來,錫杖、拄杖、戒刀、凈瓶等,無一不可成為悟人學人之道具,也傳下許多精採的公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