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純祥法師
信心是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最主要的選擇,信心即得往生,沒有信心,即使是念佛也不能往生。正確認識信心很重要,「信樂心」就是本願里的「信心」,跟我們平常理解的信心有明確的界限,不是凡夫所認為的簡單信任,本願信心是佛的大悲心。法藏菩薩說「設我得佛」,他成佛,「十方眾生」就有「至心信樂」,由於有了阿彌陀佛的得佛,你就有了「至心、信樂」的心,才有信心,是這樣一個次第下來的;反過來,法藏菩薩沒有成為阿彌陀佛,你就沒有信心。信心是無二心,彼此之間信任、真實、經得起審查和考驗,是內外一致、喜悅、願望,信心的本質里帶有很多內容。
我們無始劫一直到現在,心一直都是以無明為主,從來沒有真實過,沒有見到過實相,沒有清凈過。即使做修行,比如說念佛、持戒、修行各種波羅密,由於內在的心是無明、貪婪的,所做的善行就是雜了毒的善。嗔心就能夠把所做的功德摧毀;貪心就能夠污染各種善行。雖然你也相信做一些事情有功德,但信心裡帶有無明,是貪染的心在修行,行業就污染、雜了毒,不是真實的信心所起的純凈的善心,用這樣帶有污染的信心和行持所修的業,是不能夠往生極樂凈土的。這是凡夫到今天為止實際的處境,認識這一點很重要。要真實地審查我們,都是沒有真實清凈信心,如果錯認了,本來沒有,卻認為自己有,就是一個陷阱,叫認假做真,自我欺騙,就很難獲得成就。
法藏菩薩之所以發下本願三心,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眾生在流轉長劫的過程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真實和清凈的信心,才成就信樂心迴向給我們。凈土法門裡面所說的信心是佛迴向的大悲心,大悲心是圓融的、沒有障礙的,同時也是清凈、真實的。佛是迴向者,你是接受者,這是基本定位。要接受首先就要承認自己沒有,因為一旦認為自己有了,根本就不需要了,只有承認沒有大悲心、沒有真實和清凈的信心,才需要並接受佛所迴向給你的。大悲心就是拔除一切眾生輪迴苦痛的心,我們對照觀察,有沒有拔除一切眾生苦的大悲心呢?凡夫是很難有的,都是想求得安樂,害怕痛苦,希望自己不要貧窮、生病,這說明我們怕苦,希望遠離痛苦。而大悲心就是要拔苦,深入眾生的痛苦之中,能感受到別人有多麼痛苦,而且還要有力量解救出來。從我們還怕苦的角度,顯然就很難有悲心,所以悲心是平等證入到至心、清凈心、真實心,實相裡面的。對於觀世音菩薩來說,即使是下地獄,下油鍋,與上天堂已經是苦樂平等,能夠一味了,已從苦樂里證入實相,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眾生的悲苦「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我們很痛苦的時候,她能感受到,同時也證入了一味,苦樂均等,不像我們,心非常偏,怕苦而追求樂,在佛菩薩的清凈實相里是平等心、真實心、清凈心,佛是在這個基礎上發願並成就信心的。
至心以名號為體,信樂心以至心為體。
真正的信心是有條件、有基礎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至心、清凈心,至心就是清凈心,至心依賴名號,信心依賴清凈心,一串下來,一樓是名號,二樓是至心,三樓是信心。「南無阿彌陀佛」—→至心、清凈心—→信樂心,所以至心以名號為體,信樂心以至心為體。正確認識信心要跟你錯誤的理解分清楚,以前理解的信心帶有染污性和虛假性,本願的信心是真實心、清凈心,是在至心(真實心和清凈心為體)的基礎上生起來的,這是信心的性質。不要認為「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簡單的六個字,名號有不可思議的超越性、不分時間地點、遍一切處,就是佛。
《正信念佛偈》里說,「皈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任何人念名號就體現為名號,名號從體性上說是無量光。「南無」在佛這邊就是光明遍照,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從光明的角度來說,「南無阿彌陀佛」是遍法界的無量光、無邊光,沒有一個地方不照,超過時間和空間,阿彌陀佛的光遍照十方世界的眾生。你用口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表現為文字或音聲,是法藏菩薩選擇的真實行,只是一個方面;名號也可以體現為磕頭拜阿彌陀佛,用身體來體現名號,身業皈命阿彌陀佛,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對別人讚歎名號,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以阿彌陀佛為主尊,攝受眾生的慈悲力的系統,念佛體現了名號,名號就顯現成你。這樣念佛才與名號的真實意相應,是佛在用光明照射你,用本願力來攝取你,用清凈的、真實的功德在救度你。名號就是佛的心,佛的心是真實心、清凈心,而我們的心就是虛假心、污染心;佛的心是光明,我們的心就是無明。我們稱念名號,以佛的願力為皈屬處,不要以你的心或是口為主,這就是真實的本願之行。就得到佛迴向給你的功德,以佛的真實心、清凈心為基礎,進一步成就信心,一切都不能離開「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信心是關鍵,「信為道源功德母」,成就了信心就成就了往生,入了正定聚,跟佛在一起了。
欲生心是阿彌陀佛招喚我們的敕命
欲生心是本願三心之一,至心、信樂心、欲生心,三個心有區別、次第。欲生心是阿彌陀佛招喚我們的敕命,我成佛,十方眾生就要真實的歡喜愛樂、願意往生到我的國土裡來,願意必須是真實的歡喜,而不是口是心非。我們說願意容易,念佛的人問他願不願意往生?通常多數的人都會說肯定願意,口裡說願意,心裡是不是真的很透徹地願意呢?顯然多數的人是經不住考察的。真正欲生凈土的心,以真實信樂為欲生體,如果沒有真實信心,欲生心就沒有基礎,一環扣一環。欲生心是佛的迴向發願心,叫做不迴向的心,這種願望不是你產生出來的,不是自力迴向的,是佛迴向給你的,從真實心、清凈心、信樂心上產生出來。不是自力的發願心和迴向心。
我們也做各種各樣的修行,像念佛、放生,把功德迴向到極樂世界去,這些迴嚮往往都含有問題,裡面有小九九,不是那麼真實,真的就是為往生極樂世界嗎?沒有一點其它的想法嗎?非常值得懷疑,不要欺騙自己就會發現,我們偷心很多的,真正的極樂世界好像虛無縹渺,還是被自己無名貪心、嗔心所左右,偷偷的還是想,做這些事情希望滿足這個、滿足那個,口裡面卻說迴向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要往生極樂凈土,用你的迴向心是不行的,必須得到本願迴向的「三心」,就是「信願心」。藕益大師也說「信願」是往生的正因,信樂、欲生就是信願心,「三心」體現在你的身上就是「信心」,信佛的心。
「至心」不可思議,是真實、清凈、開悟的心,本身不可思議,「實相無不相」。信心跟不可思議相聯接在一起,是我們跟佛溝通的橋梁,是法藏菩薩本願成就、發願迴向給我們的,並不選擇什麼人,每個有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得到。不管是尊貴的還是卑賤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造惡與否;修行時間長短。念佛獲得信心沒有差別,阿彌陀佛的名號迴向給我們、救度我們,大悲心攝取平等普施。你不要認為阿彌陀佛那麼尊貴,像我業障這么重的人,怎麼能有信心?信心是佛所成就的大悲心,具有不可思議的平等性,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有人說,那一定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不管你的修行,法藏菩薩已經成就修好了,並發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成了佛,是你獲得信心的真正條件,現在遇到名號就表示他已經成了佛,你獲得信心的條件已經成熟了,不要老覺得自己不合格。一念自己不合格就信自己,不管是傲慢還是卑劣,一旦把皈依處落到自己的身上,就離開了佛的名號本願,不要管你自己怎麼樣。
信心是非惡非善的,不見得體現為表面上很善的人有信心,沒準示現挺惡的人也有信心,不要用你的標準來量;信心也是非定非散的,也不見得很安定的人有信心,信心是不可思議、無礙的,凡夫根本沒辦法審量,很難看得出哪個人有沒有信心;而且是非平常、非臨終,有平生業成,臨終時也可能獲得信心,什麼時候獲得都有可能;也不是多念、一念,信心是佛的大悲心,佛的心不可思議、超越時空,不是一念心、也不是多念心,唯是念佛的心,念佛的心就是佛的心,不可思議,叫不可說的信樂。信心可以滅除一切毒,獲得了信心力量非常大,就長生不死了,「長生不死之神方」是佛利益眾生的真正的信心和歡喜心,最快的白道和金剛真心,同時信心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分成豎菩提心和橫菩提心,聖道自力所證得的菩提心是豎菩提心,包括密宗和禪宗講的都是豎菩提心,凈土法門是橫菩提心,橫菩提心又分橫出菩提心和橫超菩提心,19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是橫出菩提心,只有18願信心成就才叫橫超菩提心。我們聽到菩提心很容易誤解,特別是弘揚密宗的很多法師特別注重,言之成理:沒有菩提心,大乘的菩薩種性都不是,怎麼能往生凈土成佛呢?往生凈土是要菩提心的,但這個菩提心和其他教法所講的菩提心有所不同。凈土法門里,凡夫通過名號本願獲得信心,就具備了菩提心,信心就是佛以他的清凈心和真實心為體的大悲心,是佛道的正因,就是菩提心,往生成就,就有了菩提心,能決定成佛。《無量壽經》里三輩的往生都需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信心,從阿彌陀佛的迴向中獲得,跟通常所說的菩提心和信心不同,以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成就的菩提心,叫橫菩提心、橫超金剛心。
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信心是有成就的。成就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就是指開發了信心的那一時刻,象禪宗某一時刻的開悟,密宗即身成佛一下獲得了成就。以前沒有信心,通過「聞其名號」,在某一念「乃至一念,信心歡喜」就成就了。要特別說明的這是平生,現在就可以獲得,不是要等到臨終,前面說信心非平常、非臨終,等到臨終的也有可能,但念佛幹嘛不現在就獲得信心呢?獲得信心就即得往生,即得就是指當下獲得信心的這一時刻,叫做不可思議的往生,不可思議因為你還在這裡,你說往生應該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裡面,怎麼還在這裡呢?所以即得往生不可思議!真正的「生即無生,無生而生」,獲得信心就是「聞其名號」,信從聞生,聞從名號生。都不離開名號本願、不離開無量光佛、不離開光明願力,「聞其名號」就是聞佛願生起的本末。
三條願的安心和起行
三條願里有不同的安心和起行,十八願是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為安心,起行是「乃至十念」,就是信樂心念佛;十九願的安心在「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起行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二十願的安心是「至心迴向,欲生我國」,起行是「植諸德本」;安心裡都有「至心」和「欲生心」,區別只在中間,至心和欲生心都一樣,十八願是信樂心,十九願是發願心,二十願是迴向心。安心雖然都是至心,十八願直接就是從佛而來,佛跟眾生站在一起,眾生直接用佛的至心;十九願以起行為主「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是帶有自力的至心,同樣是至心,十八願的至心直接是佛的清凈的心、真實的心,十九願、二十願都不是這樣的。二十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植諸德本就是稱念名號,至心就是帶有植諸德本,相信名號是德本,植諸德本的至心不是完全的佛的他力的至心,雖然詞一樣。
| 起行 | 心的歸屬 | |
十八願 |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 乃至十念 | |
十九願 |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 修諸功德 | |
二十願 | 至心迴向欲生我國 | 植諸德本 |
你要對一下號,你的安心和起行分別是哪一種?只有獲得了信心的人,才是十八願的安心和起行。一旦進入到「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獲得了成就。沒有獲得信心的人,通常都是在十九願和二十願裡面,十九願是自力「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普通的信眾是很少的,因為發菩提心要了解佛和菩薩,不然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多數人是二十願,二十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植諸德本」,聞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名號,聽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凈土的庄嚴,是萬善萬德的根本,「植諸德本」不為別的,就是一心往生凈土,在自力的念佛里,安心是「至心迴向,欲生我國」,起行是「聞其名號,植諸德本」。
十八願和二十願挺有關係,「聞其名號」就是知道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知道念佛選擇的方法,差的就是沒有「至心信樂」,對佛的完全的慈悲和清凈沒有信任,為什麼要植諸德本呢?很多人可能這樣想,往生極樂凈土的功德不夠,或者是業障沒有消,這是對有願望的人而言,還有很多人實際上沒有,願望並不真實,雖然念佛並不是至心迴向,內外有很多方面的障礙,念佛沒有獲得成就,主要就是信心的不淳一、不決定、不相續。
從二十願進入到十八願
自己往生凈土的願心是很難真正發起來的,怎麼發起願心?二十願的「至心迴向」通過念佛,心心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佛在召喚你,每一聲稱念都是在召喚,你不願意去就是因為從無始劫到現在,都沒有真正願意往生的心,名號就是佛的招喚和命令,就是願望的真實,你放下一切,把你的心全部體現為名號。「南無」就是歸命、發願、迴向願生凈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體現了真實的願望,你的願力如果不強,就聲聲相念,每一聲、每一個願都願意往生,這樣你本來沒有往生的願望或願望不真實,通過「聞其名號」念佛專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的心和你的心就沒有距離。「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把你攝入到他的光明中,在名號中招喚你,讓你發願往生到凈土裡來,在心的真實處發起願望,把真實心、清凈心、信心都給你,願心就包含在信心裡面。
如果沒有願望,通過一心的念佛來修出,叫專修,好多人連方便的願望都不太強,你就是去極樂世界,比喻像建設房子一樣,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願意蓋這個房子,住在房子裡面,現在願望非常弱,就好像需要一點點蓋出來,蓋出來就是修的過程。你是沒法修的,名號就帶著你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領著你一點點地修、修、修。其實佛已經蓋完了,只是你的邪知、業障的緣故不相信,通過佛本願力加持,慢慢地就能幫你修出來。眾生通過「聞其名號」成就信心,念佛主要是要聽聞、接受阿彌陀佛的召喚,把你交給阿彌陀佛,名號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可以把你看到、想到的一切東西看成是名號,因為光明名號遍一切處,什麼都裝在裡面,這個世界也可以裝到名號里,你的親戚也南無阿彌陀佛,反正什麼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都被名號所包容,進入到名號裡面,沒有願心,通過佛的加持,慢慢地開顯修成,成就真實的信心。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