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重走成佛之路

重走成佛之路

凈慧老和尚
 
[吳明山:今天在這里的,大部都是在這里打坐的。有些是天天來,有些是經常來,有一些是隔三岔五來,也有偶爾來的人。大家在這里打坐這么長的時間,今天有機會聽聽老和尚關於打坐開示,對大家應該是很有效的指導。我雖然經常在這里打坐只是坐而已,一直沒有辦法來指導大家。今天請老和尚過來,希望大家能夠學習到打坐方面更深入的一些方法。好!現在我們請老和尚開示。]
 
明天就是佛成道的紀念日。今天是初七,明天初八。一般的寺院,在今天晚上有一個祝聖普佛我也是在真際禪林普佛結束後才趕到這邊來。我們打坐的一件最重要事情,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給我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人生還有這樣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這個信息是從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的明天凌晨傳出來的。這就是我們今天在這里打坐意義
 
釋迦牟尼佛說,他走的是一條古仙人之路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傳遞的這個信息,過去所有的佛祖都曾經經歷過這件事釋迦牟尼佛他又重新經歷過一次。釋迦牟尼佛不是在創造真理他是發現真理,他把他發現真理過程告訴我們,這就是所說經典,所謂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說他如何發現真理過程。並且告訴我們,只要親身經歷釋迦牟尼佛所修行過程,我們大家都發現真理機會都有發現真理的可能性。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我想我們各位在這里打坐,大多數人都明白這件事,是想來走釋迦牟尼佛走過的這條路,追隨釋迦牟尼佛的足跡,追隨歷代祖師的足跡,重走成佛之路。所以非常有意義
 
這是人生的一件最重要事情。官可以不做,財可以不發,這件事情不能不做。為什麼這么說呢?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啊。他十九出家,如果他不成家的話,很快就會成為一位國王。他覺得,成為國王能夠治理國家,照顧人民,固然很重要,比起發現真理,那還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他放棄了王位,放棄了萬貫家財,放棄了驕妻美妾,放棄了人間的一切享受,毅然決然地,帶著五個僕人朝著深山老林走去。那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通過修行來克服自己的各種不正當慾望,完成一件最大的使命,就是要來發現真理,用真理的光芒照破人間黑暗人間黑暗什麼呢?就是煩惱。由煩惱所產生的種種不如理、不如法、違背真理、違背良心事情那就黑暗。我們中國人常講「無法無天」,無法就無天,無法無天就意味著黑暗
 
釋迦牟尼給我們出了這樣一個榜樣,我們在追隨釋迦牟尼,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學生,照碰上釋迦牟尼佛走過的路,我們再重走一遍。不過這條路有的人走一輩子還是沒有機會發現真理有的人走了一半就回頭了,覺得這條路太艱苦太遙遠。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有相同之處同,但昌中國文化很簡潔,不像印度文化很繁瑣。你看佛經上的話翻來覆去講,翻來覆去講,中國話沒有這個,它很簡潔。很簡潔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它少走許多彎路,一語道破。佛教這種悟的精神,與中華文明接觸以後,就產生了頓悟的禪、祖師的禪。雖然像頓悟這種思想理念佛經上老早就透露了,不過從真正修行來講,禪宗所傳承下來的禪法,在世界佛教史上,中國禪宗的禪是獨一無二的。在佛經也有講到「見到如破石",見道就像鎚子把石頭砸開一樣,「一破兩開」,沒有任何牽連,那也是頓的意思。「斷破如斷藕,藕斷絲連。」斷惑很困難,見道不困難也就是說,頓悟的理念佛經上到處可以呈現出來,只不過佛教傳到中國以後,這種頓悟的精神集中體現出來的,就是達摩所傳的祖師禪。達摩所傳的祖師禪一直傳承到現在,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頓超,頓悟。頓悟了以後,再根據悟的要求,把應該斷掉的習氣都要逐步斷掉,使所行與所悟保持一致,使所言與所行保持一致,使理論與實踐保持一致。這就是修和悟的關係

我們究竟怎樣才能進入這樣的境界呢?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大家可能也會找一些方法進入這種頓悟的境界,頓見真理境界。這些方法,在諸方的禪宗寺院,現在都是叫我們參「念佛的是誰」,這叫話頭。參這個放著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怎麼樣能夠起來,把我們的心念集中在同一個對象上。這個對象佛經上是叫做「境」,環境的境。能夠一心不亂的我們的心念集中在同一個境上,就會產生禪定。這種境界,在禪定書上的表述是叫做「一心」,念佛法門把它叫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了,就可以產生禪定。一心不亂本身就是禪定。由一心不亂而開智慧
 
我們世間人在工作也講究要集中精力,搞好工作。集中精力就是要做到一心。只有集中精力才可以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才能深入思考一個問題,使思想不岔開,對於某一問題的思考會周密,會嚴謹,會深入。這在禪定術語上是叫心一境性。
 
為了使現代人能夠理解這個意思,為了使禪修的方法能夠與現代的生活結合起來,所以我提出了修禪的四個階段我在2006年四祖寺的禪文化夏令營上面曾經說到這四個階段也就是在2006年第6期的正覺雜誌上的我的那篇講稿。
 
這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人坐在這里了,心坐在這里沒有?人坐在這里了,心要安住當下,身心保持一致。各位做到了沒有?大部時間可能能夠做到,但也思想開差的時候。思想開差的時候就是思想開了這個座位,回到家裡去了,回到街上去了,回到飯館去了跑到這一杯茶上去了,不是安住在當下。身體安住在當下,心也安住在當下,這是第一步的功夫
 
要使身心保持一致,都能安住在當下,大概要多時間呢?專門來做這件事,最少要三個月。像這么斷斷續續地坐,偶爾來一次,隔三岔五來一次,那大概要三年,而且還得不間斷才行。時時刻刻想到這件事,時時刻刻在做這件事,三年不間斷,大概能做到使身心保持一致。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這就是安住當下。
 
所謂的當下,說安住的時候已經走了心念不會停止下來。不會停止下來怎麼辦呢?就念念安住當下,這樣就能夠把功夫穩定下來,就能使身心保持一致。這是一個訣竅在這一個階段,可以注意三點。怎麼樣才能安住當下呢?首先要專註專註一個念頭。參話頭專註;念阿彌陀佛,專註持咒專註。始終盯住那個話頭,不要改變。
 
其次就要清明專註以後,往往心就沉下來了。沉下來了就容易昏沉這個時候我們內心要保持一種清凈光明清凈者沒有妄想光明者沒有黑暗。心裡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光明就好象一面鏡子沒有塵垢一樣。心地光明,心光朗照。這也是一種境界,只有到那個地方才能夠有體會。

第三點要注意的是專註清明都要不間斷,綿密。綿綿密密,像小溪的流水一樣是不斷的。專註綿密清明綿密
 
安住當下要注意這三個要點。把這三個要點掌握了,你有一個具體的法門,安住當下就有可能性。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叫守一不移。這是指你所用的方法你不要今天念阿彌陀佛念幾句,明天嗡嘛呢叭彌吽念幾句,後天阿彌陀佛念幾句。那就很難做到心一境性。一定要守住一個法門不要改變,一直到有一個徹底的突破為止。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和心一境性是同一個意思。這是印度釋迦牟尼佛以前所有修道的人使用的一個方法,也是中國佛教沒有傳入以前所有修心養性的人使用的方法道教叫抱一。這個「一」字非常重要。當然佛教後來就不是用這個「一」。方法上用「一」,境界上不用。到了境界上,佛教是用「無」來表現。因為有「一」,往往還有「二」。不過在過程中,這個方法很重要。守一不移首先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運用這個方法是絕對有效的。這是第二個境界
 
第三個境界。守一不移以後,守一不移成為一個銅牆鐵壁了,針插不進,水潑不入,這個時候就是前是=念不起,後念不生,中間一片空寂這個時候就叫做一念不生這是第三個階段。一念不生不是偶爾的。不是一分鍾兩分鍾,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都是這個樣。我相信你們有許多人接觸過祖師語錄。有許多祖師說他十年二十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吃飯不知是吃飯,腿子也不知道疼。那就是一念不生。就是沒有任何思維干擾這一清凈的心,光明的心,歷歷孤明的心。
 
如果這個階段保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機緣成熟或者是在佛言祖語的啟發下,或者是在明眼善知識的激勵下,就有能把桶底打破。那個階段什麼呢?就是靈光獨耀。見到光明,而且整個身心就是一大光明藏當中。也不是說一分鍾一秒鍾的事情,而是長期地能夠保持那種光明朗照的境界。而那種光明朗照,不是你自己心裡想像的。而是實實在在這光明就是徹天徹地。當然這個光明只有他自己感受得到。這是不共法,這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
 
靈光獨耀,是百丈禪師描述的開悟當下的那種境界。我們的心識到這個時候完全凈化了,轉變了,就成為智慧了,所謂轉識成智。靈光獨耀就是轉第八識大圓鏡智,轉第八識大圓鏡智那是靈光獨耀,那就是見法身。根與塵脫節了,根不染塵。脫節了並不是說手不接觸任何事物身體不坐凳子他還是坐,還是接觸,只是不分別。根塵迥脫了,完全沒有分別心了,一切都是現量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語言表述不出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到了這樣的境界了,只要保任就行了。好好的保任,保任這一靈光,保任根塵相脫這種受用、這種現量境,就與自己本具的佛性有一絲一毫的隔閡,徹底打破一切障礙這個時候好好修。這個時候修,那就是事半功倍。
 
人生這種悟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最重要的一件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你可以去發大財,你可以去做大官。唐宋時期有許多大官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個時候大禪師、大善知識多,看著他們跟這些大禪師、大善知識的交往,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就是到了宋元時期,這樣的人還不少。我們也不可以說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現在還有。宋元時期有一個耶律楚材,就是在我北京,元朝的時候也做大官他就是在萬松行秀的指導下親見本來的一個人。他後來就做了元朝的開國宰相他有一本書叫做《湛然居士全集》。

各位能夠有這個因緣、有這個信心來參加禪坐,非常好。不過每天光在這里兩個小時還不夠,在家裡也要堅持坐。只有把這件事當成是最大的一件事情來做,才能夠真正有成效。今天我在真際禪林,這次禪修活動最後的一次開示講到,要建設我們家庭道場家庭就是道場。因為《維摩經》上面講,什麼是道場啊?諸煩惱就是道場。沒有煩惱不需要道場,有煩惱才要道場。在煩惱中作道場,把煩惱當作道場,那才是功夫煩惱什麼呢煩惱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煩惱。沒有轉化,它就煩惱。轉化了是什麼呢?轉化了就是佛事家庭道場生活佛事。我們怎麼樣用禪的思想、禪的理念,來轉化煩惱,使家庭變成道場?這要一步步地去做。光說沒有用。
 
今天有機會和各位來溝通交流。就作以上這一點點的貢獻供養
 
問:師父我想請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在生活中對待別人對自己無禮,或者看我看不慣的事情有一些人,比如說醫院里的病人監獄里的犯人、網吧里那些網蟲,有些人是不錯,但是有些可不能惹,他罵你,他吼你。對這樣一個人群,對這樣一個人群,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一個態度
 
答:包容。因為他是說他的,你不要去和他聯繫上嘛。你何必去和他聯繫上呢?幹嘛呢?你要無我觀。你不要以為他是在罵你嘛,你何必去理他這件事呢?一切的煩惱不理自退。還是我們在分別!我要知道啊,住在醫院的人,泡網吧的人也要罵人,社會上有許多沒有工作的人,下崗的人,沒有職業的人,他要罵人。你要曉得他有現實的問題。不要說治病難嗎?住在醫院里你以為他舒服啊?醫院雖然說是治病救人,是不是也會發生治病為名、以宰人為實的事情呢?他不罵,他心裡過不去。他沒有飯吃,你們可以每個月有工資拿,他沒有工資拿,他心裡有牢騷。泡網吧的人,他心裡往往也是想一種自我沉醉的辦法來麻痹自己,他也不一定想去過那種生活。一定要理解這些人。然後我們就要努力工作,為社會和諧多作貢獻,為社會發展多作貢獻,創造更多的財富解決所有人衣食住行的困難。要理解,就曉得:哎呀!這些聲音很重要啊,這些聲音就是催促我們好好發心做好每一件事。他是對你提出要求,他是對你呼籲,希望你能夠幫助他,希望你能夠理解他。你千萬不要和他這個樣(手勢:拳頭對拳頭),不要對立;要這個樣(手勢:左掌抱住右手的拳頭),包容他。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一定要理解那些拿不到工資的人,一定要理解那些躺在病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求錢沒有的人。要理解這些人啊。我是一個很窮苦的人出生的,所以我對窮人很理解。
 
好!阿彌陀佛!我就要回去了,因為明天早上真際禪林還有祝聖普佛。希望明天各位都到真際禪林喝臘八粥!明天晚上開始,玉泉寺很兩個禪七。你們有興趣的也可以去那裡參加禪七。
 
2007年1月25日晚講於三字禪茶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