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
———在河北省佛學院第三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2005年7月1日)
今天是我們河北省佛學院第三屆學生畢業典禮大喜的日子,剛才教務長對這兩年來佛學院的教學工作、學生的修學情況作了報告,老師代表、同學代表都發了言,省民宗廳的張興堂副廳長給我們作了語重心長、滿懷希望的重要講話。希望我們每一個同學要把張廳長的講話牢記在心,使我們的學習有方向,做人有方向,信教有方向。因為張廳長的講話,既講到了宗教政策方面的問題,也講到了我們今天社會的形勢,還說到了黨和政府對宗教院校的辦學方針。每一個在佛學院學習的同學都要很清楚地知道我們佛學院辦學的大政方針、大方向,就是要培養合格的、愛國愛教的、有堅定政治立場的、有淵博宗教學識和宗教修養的、深受廣大信教群眾擁戴的宗教教職人員。這是個大方向,這個大方向我們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我們學習畢業以後,還是要以這個方向作為我們弘法利生的畢生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這個大方向。
我們河北省佛學院辦了七、八年,在這裡學習過的同學200多人,三屆畢業的同學才有112人。這個現實、這個反差在我看來很殘酷。為什麼呢?入學的人多,不能堅持學下去的人也不少,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我作為這個佛學院的院長對此要深刻地反省。我們應該怎樣去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可能要花一些時間,要經過一些反復,要多積累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才會對當前佛學院比較普遍存在的學生修學不穩定的現象有實事求是的認識。不過,我覺得總的來說還是管理者和教師對佛學院辦學目標的認識不清晰,對培養僧才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識不到位,對學生的生活、學習、修持、思想關心不夠,對教學、管理、生活方面出現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管理、教學、服務機制不健全,這是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這個方面,我想我們河北省佛學院面臨的實際困難是:力量薄弱,力度疲軟,力不從心。我們辦學的總的目標、總的方向政府有明確規定的,要培養合格的愛國愛教的宗教教職人員,從佛教院校的具體情況、具體培養目標出發,我曾經提出過「四、八」方針。四就是四個字:信、戒、學、修;八就是八個字:養成僧格,融入僧團。我感覺到這個「四、八」方針在我們佛學院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三學的精神、六合的原則宣講不夠,落實不力。像這樣一些主觀上的努力到不了位,自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和學習的效果。當然,有些問題是來自佛學院方面的,也有來自同學方面和社會影響方面的。從學生方面來說有許多具體的實際的問題存在。首先,因生源不足,迫使佛學院降低要求吸收學生,致使學生的政治素質、信仰素質、文化素質難以名副其實。其次,因社會環境的某些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學院管理的難度,比如網路上不健康的信息和不適於僧人了解的色情、武打等內容,一般人視若等閑,但對僧人的修學則是極大的障礙。第三,因僧團情況比較復雜,學僧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大,也造成管理上難以把握。像這樣一些問題長期困擾著佛學院的管理層。當然,在管理上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遠不只此,但是僅僅這些問題要在短時期內求得解決也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如此,辦佛學院的出路是什麼呢?要辦好河北省佛學院的出路,還是要在貫徹政府規定的宗教院校大方向的前提下,在堅持信、戒、學、修的四字綱宗和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八字方針上狠下工夫,狠抓落實。這些原則是實現僧伽教育自始至終的指導思想,這些原則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為了從根本上加大貫徹落實 「四、八」方針的力度,為僧伽教育創造優良的內部修學環境,我覺得我們寺院內部當前要認真抓好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這個「四化」是思想建設方面的工程,是精神建設方面的工程,是關係到當前我們佛教特別是僧團應當發揚什麼、應當堅持什麼的大問題。這「四化」就是:僧團道風要堅持傳統化,僧團管理要堅持律制化,僧團弘法要堅持大眾化,僧團生活要堅持平民化。下面我就這「四化」的具體落實講幾點意見。
僧團道風要堅持傳統化,是指僧團道風建設的主要任務不能偏離傳統叢林的大方向。傳統叢林的早晚功課、二時齋供、半月布薩誦戒、結夏安居、禪七凈七、講經傳戒等功能要充分重視,並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發揮其攝受大眾、凝聚人心、傳承文化、落實修行、樹立形象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僧團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極現象的繼續滋生蔓延。
僧團管理要堅持律制化,是指寺院和僧團在落實教制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堅持以戒為師的大原則不動搖,依律攝僧,以法攝眾。僧團因時因地制定的規章制度必須遵循律制,僧團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體現戒律止惡行善、防非離過的精神,在具體的管理運作過程當中落實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大目標。中國漢傳佛教寺院傳統的管理辦法是戒律與清規相結合的雙軌機制,這也是管理律制化的方向,要認真堅持不動搖。
僧團弘法要堅持大眾化,是指寺院弘法利生的理念要時刻關注普通信眾,要關注平民百姓,要關注寺院周邊的群眾,要關注來寺遊覽參觀的每一個人。這四個方面的人是寺院的無盡寶藏,是整個佛教的資源優勢,是佛教存在和發展的深厚基礎。面對這些人,面對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千萬不要忘記我們的理念是:感恩、分享、結緣。出家人既不能成為以清高自命的學者,更不能成為像腰纏萬貫的大款,當然也不能有官氣。出家人要學習菩薩的精神,作眾生的不請之友,作眾生的僕人。堅持大眾化就是想問題,做事情一切為大眾著想,為大眾作奉獻,把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菩薩精神落到實處。
僧團生活要堅持平民化,是指僧團或者寺院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四依」的精神,「四依」才是比丘的生活方式,戒律上規定比丘依「四依」而住。「四依」就是: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住、用陳棄葯。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依此四法而住得成聖道,故此四法又名「四聖種」,四種成就出世聖賢的種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當然中國和印度國情民俗不同,古今生活方式各異,但「四依」的精神不能丟。每一個出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都要先受「四依法」,目的就是要告訴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依「四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我們今天的寺院雖然說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要提倡節儉的生活作風,要提倡清貧的生活作風,要提倡勞作與修學並重的生活作風,要提倡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作風。我們要力戒浮華奢侈之風,要力戒講排場、擺闊氣之風,要力戒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風,要力戒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之風。總之,出家人是修道之士,是傳道之士,要擺脫一切有礙清修、有礙道風建設的追求享受、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作風,防止僧團學德的滑坡、素質的下降、形象的矮化。出家人生活的平民化是個大問題,我們的一切設施是為大眾準備的,要與大眾共享,不要有佔有的慾望。佛法是大眾的,佛教是大眾的,寺院是大眾的。離開了大眾的參與和成就,我們一無所有。這就是因緣法,我們要懂得隨緣而住,隨緣而作,隨緣而來,隨緣而去,萬事隨緣,輕安自在。
這「四個堅持」的提出,「四化工程」的提出,的確是有感而發。去年以來,我南北東西走了一些地方,大小活動參加了不少,也接觸了不少人,有許多有益的見聞。閑坐山庵,每有所思。當前我們佛教有很好的機遇,也潛伏著相當嚴重的危機。作為一個老人,走了許多路,經歷了許多事,居安而思危,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僧人默守清貧、修德講學之風盛行的時代,就是佛教興旺發展的時代;每當僧源失控,僧人素質低落,僧人生活腐化,不務正業、戒律鬆弛、管理力度疲軟的時代,就是佛教走下坡路的時代,就是「法難」即將到來的時代。一部中國佛教史,一部世界佛教史,有相當篇幅是描寫佛教興衰成敗的歷史教訓。我希望我們這一代出家人要成為續佛慧命、光大法門的佛門龍像,不要成為玷污法門、埋葬佛教的一代罪人。今天是河北省佛學院第三屆學生畢業典禮喜慶的日子,張廳長給我們講了許多鼓勵的話,是對我們的鞭策,我非常感謝。但是我看到佛教繁榮的背後存在著很嚴重的危機,面臨著來自教內外的嚴重挑戰,所以講了以上的一些意見,一則自勉,一則共勉。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有危機感,時刻有臨深履薄的自覺性,在落實生活禪和建設平民佛教的理念上狠下功夫,才能化險為夷,使僧團立於不敗之地。我講的以上這些話是我近來思考最多的一些問題。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庄嚴隆重的集會上把它提出來,希望與我們在座的法師、老師、同學們共勉,希望得到各位領導的指教,如果有可取的地方,請大家好好的記取。好!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