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當陽玉泉寺觀音菩薩誕辰開示

當陽玉泉寺觀菩薩誕辰開示

凈慧老和尚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我們在此舉行祈福消災法會,祈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賜福給大眾;同時我們也要觀世音菩薩學習。
 
大乘佛教有四位菩薩,受到我們中國大乘佛教的重視。這四位菩薩分別有四大道場也就是所謂的四大名山山西的五台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應化道場;四川的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浙江的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願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四大菩薩,每一尊菩薩代表大乘佛教的一個理念、一個思想、一個法門文殊菩薩大智慧,普賢菩薩是大行願,觀音菩薩是大慈悲地藏菩薩是大願力。大智、大行、大悲、大願,這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我們學習佛法修行佛法,就要向這四位菩薩學習。
 
修行要有大智慧,要修大智慧,要得大智慧。有智慧修行就不走彎路。修大智慧就是在修行中不斷地開發智慧、增長智慧,最後圓滿大智慧。大智慧得到圓滿了,就成佛了。
 
學佛還要修大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每天早上做早課都要念這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的具體內容,就是菩提心的全面展開。我們平常都說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扼要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把菩提心的內容再加以展開,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者普皆迴向」。
 
菩提心還有更廣泛的內容。《華嚴經·凈行品》二百四十多首偈子,教導我們從日常生活起居做起,時時處處、心心念念都不要忘記眾生,就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
 
普賢菩薩,又稱普賢菩薩,又稱普賢如來。 從唐密來說, 普賢菩薩是一位重要的本尊;在顯宗,普賢菩薩就是菩提心的代表
 
然後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大慈大悲。一般地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的最高境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平等普遍,對於有緣無緣的所有眾生有求必應,無願不從。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胸懷和悲願。所以說,觀世音菩薩與我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與我中國人最有緣。
 
最後是大願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願力就是菩薩精神菩薩誓願。永遠都和苦難眾生在一起,只要眾生苦難菩薩眾生誓願就不會停止。
 
四大菩薩精神,就是菩提心的內容,是我們修學佛法之人永遠學習的榜樣。今天是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我就重點講一講觀世音菩薩功德精神,講一講修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重要意義
 
當陽玉泉寺,從智者大師開山以來,都和觀世音菩薩法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可以說觀世音菩薩就在玉泉寺。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智者大師著作中,講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有《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請觀音經疏》(一卷);而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中,也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都講到觀世音菩薩功德講到修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重要意義智者大師有關觀世音菩薩經典的闡述,奠定了觀音信仰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理論基礎

玉泉寺從唐朝起就保存有吳道子畫的觀音像碑刻,一千多年來,一直代代相傳,保存到現在,這是玉泉寺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因緣殊勝的文物見證。自此以後,歷代高僧住持玉泉寺,都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音信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一直到宋代造的鐵塔,還有非常美好的傳說,說是觀世音菩薩派遣五百羅漢搬運到這裡來的。在去往珍珠泉的路上,有一個歪嘴土地廟,那裡有一塊碑,上面記載的就是這個故事希望大家去看一看。這段歷史無非就是講觀世音菩薩玉泉山、玉泉寺非常有緣。玉泉寺有觀音閣和大慈閣,裡面都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聖像。在目前玉泉寺的佛教紀念日中,來的人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就是每年九月十九的觀音法會
 
以上這些古往今來的事實,充分證明了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玉泉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緣
 
觀音菩薩法門,從顯教來說,《心經》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內容;就密教而言,從最簡單的「嗡嘛呢叭咪吽」,到復雜一點的《大悲咒》,都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內容。所有學佛的人都會念誦心經》,都會持誦大悲咒》,實際上我們都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怎麼修呢?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就是一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世——音,「觀」者,首先是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觀好了才有本錢、有本領、有把握來觀世間苦難聲音才有能力救度世間苦難。所以《心經上講要「觀自在」。怎麼樣才能自在呢?要「行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有眾生能力;沒有大智慧,沒有到彼岸,要度眾生只能說是學著去做,還不能真正做到究竟圓滿。所以「觀」字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根本內容、根本方法。「觀」,首先是觀自心。不是用肉眼來觀,而是用心眼來觀。
 
這個「觀」在菩薩來講就是用「妙觀察智」來觀。佛教講,每一個人有八識,在迷的階段就是識,到了悟的階段就轉八識為四智。所謂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第六識轉變的結果,是一種大徹大悟境界。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我們每一個人在迷的時候,就是八識。如果真正大徹大悟了,八識就變成四智。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妙觀察智」的運用。觀世音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使用的方便就是「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千眼體現的就是「妙觀察智」,千手體現的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識轉變的結果。千手錶示大慈悲,千眼表示大智慧。成所作智——大慈悲;妙觀察智——大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智慧——廣;平等——大。怎麼樣才能大得了呢?平等才能廣大,不平等就不能廣大。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就是把千手千眼、大智慧大慈悲統一無礙,圓照十方,作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我們天天在念誦心經》,要把念誦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落實在日常言行當中,才不會空過,才不會成為口頭禪。我們每天念誦經文都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禪宗寺院早上一般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口裡在念,心裡要想,口誦心惟。然後要把這種精神牢牢地記在心上,在行為當中,按照菩薩精神來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要在改變中提高,沒有改變就沒有提高。
 
怎麼改變呢?我們眾生第一位考慮的總是「我」,一切都從「我」出發,沒有想到還有「他人」。比如說,大家到寺院里來上殿、聽經,首先考慮到的是「我」。「我」怎麼樣呢?「我」要找一個好位置。起了這個心,動了這個念,就要採取一些行動,把香袋放在一蒲團上,把海青放在一蒲團上,甚至早早地就來坐在這地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別人就不要動了。這就是說,我要聽經,我要找個地方。要找個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佔個地方這就不好了。為什麼呢?這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好事給別人壞事留給自己的精神不符合。我們有些學習佛法的人,往往並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是缺點。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缺點其實很嚴重。由此類推,拜佛要找個好地方打坐要找個好地方,睡覺要找個好地方,吃飯要找個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都要給自己。那麼下一句話就不好說了不好地方給誰呢?還有一事情也非常好笑。比如說今天要到一個地方去,要坐汽車,汽車在路上耽誤了,因為前面有車禍,往往這個時候自覺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幸災樂禍的思想:「哎呀,觀世音菩薩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沒坐到那輛車上!」那麼,坐那一輛車的人就該倒霉么?
 
學佛的人心態應該不是這樣的。學佛人的心態,應該是不迴避這些困難,迴避困難思想其出發點就不菩薩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迴避困難想法,不但是自己不要遇到困難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萬事如意,一切吉祥。有這種心態,這才是菩薩心態才是修行人的心態
 
我們學佛,佛的心態是什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學佛人要不要學佛心態呢?要!如果不學佛心態學佛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所以,我們要在學習佛法過程中,逐步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那些比較狹隘想法,要時時刻刻想到眾生。像《華嚴經·凈行品》所說的那樣:吃飯要「當願眾生……」,睡覺要「當願眾生……」,走路要「當願眾生……」,一天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記眾生。我們只有做到和眾生苦難聯繫在一起,和眾生命運聯繫在一起,和眾生需求聯繫在一起,那才可以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精神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如果我們沒有想到眾生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去幫助眾生解除苦難。幫助眾生解除苦難要做許多實際的工作,不只是坐在這裡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還要自己去學觀世音菩薩、親自動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薩行、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今天紀念觀世音菩薩,首先就要學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精神,把觀世音菩薩精神貫穿到我們做人做事的具體行為當中去,這樣學習佛法就有實實在在的內容。以上就是第一點的內容

第二點,學習觀世音菩薩精神,首先就要學觀世音菩薩法門。剛才講到觀世音菩薩法門顯教以《心經》為根本教義,密教以《大悲咒》為修行的根本法門。《心經》靠持,靠誦,靠理解,靠悟;《大悲咒》就是靠念,靠持,靠誦。因為咒語秘密,故不翻譯。是什麼內容我們不要去管,只要做到身口意三業與觀世音菩薩清凈三業相應了,所謂三密相應,我們就能功德就能感應
 
修《心經》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重要兩句是「行深般若」和「五蘊皆空」。這是菩薩法門,我們迷失的眾生去做困難,但是再困難也要去學去修去做。沒有「深般若」,可以先學一點「小智小慧」。沒有「小智小慧」,「 深般若就不可能逐步得到。修,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什麼呢?所謂色、受、想、行、識。人的生命是由這五件事組成。其中色蘊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法塵中的色法部分(不是前根五所緣,唯有意識能緣的色法),一共有這十一種。眼所見者為色,耳所聽者為聲,鼻所嗅者為香,舌所嘗者為味,身所觸者為觸。色法無論有沒有形質、可見不可見、有障礙沒有障礙都有具體明確的對象或者境界前五識或者唯為意識認知,這個對象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質物質佛教就叫做色法。
 
眼耳鼻舌身五根在感觸外界事物時候,往往表現為三種心態,所謂三種受——樂受、苦受、舍受。見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快樂感覺,有舒服感覺貪心來了那就是樂受;不好玩的、不好吃的、不好看的,感覺到不需要、不追求了,那就是苦受;還有一種感受,不苦也不樂,平平淡淡的,也就無所謂追求和不追求了,那就是舍受。我們的心態平常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三種
 
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受是內心的一種感受,一種精神狀態受了以後,就要想。好東西擺到眼前,吃了舒服看了很順眼,就開始想怎麼樣讓它永遠都在這地方不要跑掉,這次享受了下次還要享受,思想裡面就在進行種種構想。想了以後就行,不斷地想、不斷地構想。最後歸結到意識也就是識。意識起判斷和分別的作用,這都是心理精神狀態。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說起來就是兩大部分,物質的部分和精神的部分。物質的部分就是色,精神的部分就是受、想、行、識。
 
為什麼說要「照見五蘊皆空」呢?桌子在這兒明明是有啊,杯子放在上面也明明是有啊!佛教說「有而不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精神物質,沒有哪一件是不需要條件而存在的。條件佛教里叫做「緣」,一切法都是因「緣」而起,一切法都是條件組合。既然是有條件的,就有可分性、暫時性、可變性、運動性,佛教叫作「苦、空、無常無我」。一切有條件的,一切因緣所生事物,包括精神活動,沒有一個是穩定的,所以說是空。空不等於沒有,空是說這件事情、那件事情、所有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固定不變的。既然是空,既然不穩定,如果我們要去執著它,希望一切事物都永恆存在、不要改變,那就會很痛苦你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看不到事物的不穩定性,非要執著那是穩定的,非要執著那是不變的,就會痛苦
 
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從哪裡來呢?苦厄是從萬事萬物都看作是固定不變的而來。這個田地是我的,這個房屋是我的,我要永遠不老,我要永遠有錢,我要永遠吃好的喝好的,我要永遠都有嬌妻美妾。這些要求辦得到還是辦不到呢?一切法無常萬事穩定,怎麼辦得到啊!一切都在變,你的思想不上你就苦。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有一件是穩定的,你的思想馬上就會有智慧了,你就不苦了。一切事情都在變,你的思想也變了。變得有智慧了,變得聰明來了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痛苦就會少很多。如果真正有了大智慧,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時刻住在「深般若大智慧當中,一切痛苦就沒有了。因為他能隨順因緣有無住的智慧。所以要學觀世音菩薩精神,還要修習觀世音菩薩法門,要懂得在生活當中時時處處觀照萬事萬物穩定都在變。我們的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點上,停留在某一點上就會痛苦萬分。
 
照此說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把握呢?
 
第三點,要學萬事隨緣隨順因緣隨順因緣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與時俱進。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時代在變,大家都在進步,如果你思想不變,那你就停留在後邊。時代什麼呢時代是一個因緣大眾什麼呢大眾是一個因緣。這個大因緣時時在變,這個大因緣在發展,如果我們的思想不上就會痛苦;如果我們的思想跟上了,你就隨順因緣安樂自在。一個不知道隨順因緣的人就不安樂、不會自在。所以我們要想不斷地進步,就要不斷地學習。學習佛法,學習佛的教導,學習怎麼樣觀察萬事萬物,怎麼樣隨順因緣,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觀世間苦難聲音,以一切眾生苦難修行的出發點。菩薩具備這種精神,就沒有痛苦,把眾生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眾生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把眾生願望當作自己的願望。自己一切無所求,一切根據眾生願望去做,所謂滿眾生願,作眾生的不請之友,廣度眾生,這些都是說菩薩那種無我精神,只有眾生,沒有自我。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就是一個徹底地認識了因緣隨順因緣的人,那一定是個最快的人。所以,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做一個隨緣的人做一個最快的人
 
第四點,我們的責任義務。剛才所講的也都是責任義務,現在再講具體一點。我們都是玉泉寺有緣的人都是鄂西北的人或者是宜昌的人或者是荊州的人或者是荊沙地區的人玉泉在這地方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如果從關公顯聖、普凈結茅算到今天,那就有一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一千六七百年來,因為有每一代的佛弟子、每一代的群眾,愛護這個地方,保護這個地方,維持這個地方,不斷地維修這個地方,才使玉泉寺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才使玉泉寺保存到今天。那麼,玉泉寺如何從今天走向未來呢?那就要靠我們現在人來做這種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工作。所以,在座的不在座的每一個當陽人、每一個宜昌人、每一個湖北人、每一個中國人,甚至於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對於歷史遺留下來的這一精神物質財富,要百倍地愛護、千萬倍地珍惜,使玉泉寺從今天走向無盡的未來,使三寶福田永遠成為大眾接觸佛法、修學佛法的媒介,這就是我們作為佛弟子當下最重要責任義務
 
我們要把玉泉寺辦成一個清凈庄嚴的修學道場;要把玉泉寺辦成一個繼承和發揚佛教優秀思想文化道場要把玉泉寺歷史上所傳承的天台宗、禪宗密宗律宗凈土宗這五大宗派都繼承下來,並使之發揚光大;要把天下關公信仰的發源地這個優勢好好地加以發揮,使這種優勢成為玉泉寺一筆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仰資源。玉泉寺的地位,在佛教的歷史上是祖庭;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玉泉寺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如何使這筆財富變成大家能夠運用、能夠分享的現實資源呢?就要靠我們今天在座乃至不在座的當陽人、宜昌人、湖北人來發揚光大,我們的這個責任義務很艱巨。
 
我到這裡來,今年是第五年了。這五年走過來,在當地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善男信女的關心幫助下,在香港旭日集團楊勛先生等大護法的鼎力護持下,這五年時間,應該說我們沒有空過。在這五年裡,我們天天都在努力,天天都在想把玉泉寺這個道場庄嚴起來,想使玉泉寺成為我們佛弟子回報社會、回報大眾、凈化人心和諧社會的一個基地和窗口,想使玉泉寺成為一個體現黨和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窗口,想使玉泉寺成為一個體現群眾性、福利性,面向廣大社會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這個任務很艱巨,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特別是要維護我們現在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我們現在可以自由地、免費地進入到這個佛門凈地,這一點權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百倍地珍惜,要千倍萬倍地珍惜。要知道,這是當陽市委、市政府對我們信教群眾的最大關懷和關愛,我們要感激當地黨和政府對我們的恩惠,時時刻刻不要忘記
 
我們的信徒要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在家庭生活盡到自己的本份。做父母要把子女教育好,在單位上班的要把本職工作做好,在把所有應該做的工作都做到位之後,再來安排信仰生活也可以說,你把所有應該做的工作都做好了那就信仰的落實。我經常講「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生活」,修行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四月初八,也不要等到去寺院要把家庭變成道場。何處青山道場啊?處處都是道場,處處都可以修行。只要我們的心態轉變了,我們有菩薩精神,有為大眾精神有一切為公、一切為他人的精神,沒有一處不是道場,沒有一處不是清凈佛地。所謂心凈則佛土凈,心不凈則佛土不凈
 
今天是個日子大家都歡喜。大家聽法是歡喜,那些燒香拜佛、放鞭炮的人更加歡喜。在皆大歡喜當中度過今天這個難得的日子希望大家要記住我們的責任義務,要知道感恩當陽市委、市政府給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學佛修行環境。最後,大家一起來念:「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這就是菩薩精神,我們要發揚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庄嚴國土,利樂有情

THE END